面向来华留学生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
2022-04-13闫雪微杨维良
闫雪微 杨维良
[摘 要]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沿线国家对经济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来华学习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逐年增多。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育和教学实践,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来华留学生在华受教育的满意程度;同时通过课下访谈的方式,探究留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类专业方向,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和完善思路,以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经济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高温泡沫骨架—气流换热中温度测量的多效应作用机制”(2018M630350)
[作者简介] 闫雪微(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学课堂教学研究;杨维良(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留学生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6-02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从而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国际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阶段,并随着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呈持续扩大并增长的态势[1]。资料表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最大经济份额的是“境外消费”,而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留学生教育。除短期留学外,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在华接受本科学历教育。自1998年以来,来华留学的总人数以年均5000人的速度递增,2003年,我国共接收来自175个国家的留学生7.8万人次。2006年,来华留学生已经达到16.2万人次。2012—2015年,43.06%的来华留学生选择接受学历教育,其中71.84%的学历留学生选择接受本科教育,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0.91%。2018年,来华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总计25万余人,占比52.44%;其中,接受本科学历教育仍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44%。此外,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导也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2013—2018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1%,我国已经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和持续推进,沿线国家对经济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促使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度增长。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高达31.72万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64.85%,同比增幅达11.58%[2]。经济类专业也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专业。本文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育和教学实践,分析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学科专业,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留学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满意度调查
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来华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都遵循科学、规范的调查步骤进行。调查对象为138名2019级留学生(8个班级),其中男生74人(占总人数53.6%)、女生64人(占总人数46.4%)。男生平均年龄18.4岁、女生平均年龄17.8岁。来自亚洲国家的学生居多(共87人),其余的51人多来自俄罗斯、乌斯别克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调查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配套、教授形式、校园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六个方面。调查反馈以1~5分的量表形式表征,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基本满意(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
通过问卷回收、整理分析,结果显示,留学生们对校园人文环境(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及生活方便程度等)满意度最高,96%的学生选择了4分和5分。对教学配套(教室桌椅、音响及多媒体等)及人际关系(师生沟通、生生交流与互助等)满意度相对较高,84%的学生选择3分及以上,1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分及以下)。78%的學生对师资配备(教师专业水平、师德师风)表示满意(3分及以上)。然而,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授的深度和广度)和教授形式(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满意度最低,只有57.5%的留学生表示满意(3分及以上)。
二、留学生“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源于哲学和数学,同时又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经济学”课程中会涉及大量案例资料和推导计算,这对留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下随机访谈交流,留学生在经济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学术语与基础汉语存在本质性差异
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留学生认识一些汉字,但对词语尤其是经济学术语的理解很差,难以透过其字面含义去理解潜在的深层次含义。
语言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大多数的留学生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除少数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留学生外,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水平大都较差。虽然留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但是他们的汉语水平一般还仅限于日常交流对话,对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课程,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访谈中一名俄罗斯学生说:“我可以听懂老师说话,但是完全不理解专业词汇是什么意思,比如商品均衡价格和机会成本。”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问题逐渐累积,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
(二)留学生数学功底差异
国外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建构要求较低。尽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方面很重视,但由于知识框架太薄弱,思考、创新的数学思维得不到良好的建构。在教学上教师偏好于追求新意,导致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我国在数学教育方面,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和系统性,以及理论层面的完整性,重视数学技能的培养。
经济学教授过程中,会涉及较多的数学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数学能力较好,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大部分人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尽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出勤率较高,但是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如在讲解经济学中商品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时,A同学一天需要喝四杯奶茶(50U/杯)、吃三袋炸鸡柳(30U/袋)的总效用计算。一些学生随意选择总效用计算公式:TU=U(X)+U(Y)或TU=U(X,Y),而不知道选择依据。在计算边际效用(MU=∆TU/∆X)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总效用增量值(∆TU)和商品基数值(∆X),导致无法很好地理解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以及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习惯差异
我国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科的基本理论,提倡服从权威。中国课堂多以讲授式、解说式为主,而与留学生所接受的尊重个性化和讨论式学习方式大相径庭。留学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为认真的学习态度,但大部分留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下学习时间规划管理及学习成果展现上相差甚远[3]。亚洲国家留学生大都倾向于小组式学习,与室友及朋友组成小组一起探讨交流、相互促进;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课后学习一般较少,他们更喜欢短暂的课堂讨论式学习。
(四)文化差异影响课堂秩序
受不同民族与国家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影响,留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也呈现地域性。来自欧洲国家的留学生思维普遍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如果出现没有理解或想更加深入了解的知识点时,他们会随时打断并发问。对于此类情况,教师都会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使之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楚明白。而亚洲留学生则习惯于安静的听讲和记课堂笔记。在课堂表现上,与亚洲留学生相比,欧洲留学生整体纪律性不强,上课迟到、听课不认真、课堂上用本国语言交流、玩手机及与身边人讨论等现象时常发生。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路和改进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下访谈发现,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对课程设置、教授形式的满意度不高,教与学过程中存在因汉语基础、数学计算、学习习惯、文化差异和考试考评形式等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有必要根据上述反馈信息,改变教学思路和策略。
(一)根据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
教师根据生源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程内容贴合教学大纲,避免晦涩难懂,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合理安排进度、设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构建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教师备课和授课时需明确:需要学生了解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可运用的水平等。如讲解经济学中“弹性理论”这个知识点时,根据班级留学生能力水平,设定不同课程目标。对于基础好的留学生,可以要求其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求绘制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反之,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可采用日常案例,让其简单认知即可。如:假设一种LANCOME香水原价780元,元旦时商场促销打五折,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去排队抢购,这种商品属于富于弹性类。而超市大米(原价3.2元/斤)也选在元旦当天做五折促销活动(现价1.6元/斤),这时会发现排队买大米的人比买香水的人少,这类物品就归于缺乏弹性类。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其树立内在自信。教师需用心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并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留学生课堂上的特点,每周预留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便于留学生们对此前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和课堂讨论,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留学生掌握知识点。
(二)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
经济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运用大量案例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需符合课程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最好能够涉及在未来生活或工作领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自身与知识点串联起来[4]。课程讲解时,不仅引入中国的案例、热点经济问题,更多的需引入留学生所在国的经济事件,便于其对知识点的捕获和认知[5]。
經济类专业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还要了解最新的国际形势、世界政治及军事,以及各国文化和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及禁忌,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案例。为了让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可以在教授经济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经济学史。比如可以对商品弹性符号(e)的含义进行讲解,告诉留学生这个符号(e)是怎么演变而来的,使其对经济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掌握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直观启发式教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来华留学生大都是刚刚高中毕业,年龄较小,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综合能力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式高强度、密集型课程设置,一时还无法适应,致使大部分留学生无法紧跟老师的思路。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专业词汇多、内容涉及面广,留学生普遍觉得课容量过大,学习吃力。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在教法上需进行合理的改进,既要强调教也要重视学;主张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乏味的专业性知识课堂演变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视听体验区,营造出一个愉快多元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工具+少量板书辅助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声音、图像及动画投影的方式,以直观、鲜活、色彩丰富的画面呈现教学内容。
(四)尊重留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改变考试和考评方式
留学生生源地不同,在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学习习惯也大不相同,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存在很大差别。另外,留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与国内不同,课堂上更倾向于双向交流,直接发言是常事,而且表达上平等随意。国外的学制设置灵活、课程内容具有弹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呈现明显差异,从而导致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交流方式等很难快速适应。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体现出对不同国家文化宗教、生活方式、学生个性的尊重,同时应结合课程内容讲解一些的中国政治、文化与习俗,通过多方面调整,使其快速适应中国环境。
隨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来华学习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文化差异,教师需多发掘留学生的共性,熟知他们的基本诉求,创造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凸显我国的教育优势。
参考文献
[1]MAZZAROL T, SOUTAR G N. The global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M]. Edward Elgar, London, UK, 2001.
[2]潘素昆.“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8,292(10):153-157.
[3]安慧,周宜红.关于留学生《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20):155-156.
[4]崔山濛.留学生“在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7):49-50.
[5]齐硕樑,费建武.留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3(31):141-142.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talents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has been increasing, which has prompted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economics in China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economics major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with their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interviews, it explores the va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s proposes teach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ide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