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
2022-04-13程钰玲
摘 要:聚焦国际形势、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核心素养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生成有机的英语课堂。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是对于学生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和对其内涵的分析,深入阐释核心素养,并探讨其培养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内涵;落实培养
作者简介:程钰玲,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2019级。
一、提出背景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和机遇,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于1997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于是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相继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这些国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包括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沉淀、可迁移、可评价,但是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价,则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任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基于此要求,我国各门学科逐步衍生出其独特的核心素养概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综合一体的核心素养结构。
二、深刻内涵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共包含四个要素: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維品质、学习能力,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其中,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其包含“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要求。这是英语学科学习的基础,其不仅包括最基础的语言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涉及更加综合的知识能力,比如包括语篇和语用知识。其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强调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中所起的作用,强调通过语言理解语篇背后的深层意义等,这是以语言为工具深挖语篇背后内涵的表现,也是对英语学科人文性方面的关照。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其包含“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认同与传播”“感悟与鉴别”等要求。文化意识不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包括解释评价语篇所反映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同时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的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立场态度、文化认同和文化鉴别力。文化意识涉及情感、态度和三观,其形成和发展对每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指引的灯塔,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的文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和多元性,对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学习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汲取文化中的营养,刻苦深入钻研,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指导自己的行为举止,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当代好公民。“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可增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提高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沟通交流能力。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其主要包含“辨识与分类”“概括与建构”“分析与推断”“批判与创新”等要求。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批判性看待某一事件,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一门语言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所以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使用者说话逻辑、写作思维、不同场景语言运用等的分析,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方式,逐步了解学习英语背后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明显增多,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其未来处理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其主要包含“主动与进取”“监控与调控”“选择与获取”“合作与探究”等要求。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出有利于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益。
从图一可以看到,代表四要素的四个圆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这说明这四个要素独立却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生成一个有机的课堂。
三、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即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和中介,融合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获取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用型人才。那么该如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贯彻落实。
(一)在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以语言能力为基础
语言能力是整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和中介,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是英语学科工具性的体现。只有具备语言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中外文化和通过英语培养思维,并且学习能力也是需要在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的。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基础是词汇和语法。这里所说的词汇和语法并不是固化的,而是灵活的、运用的、多形式的,所以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应当依赖于一定的语境进行。虽然词汇与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学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语境,且教授方式单一固化,比如通常使用教单词表、听写记忆、语法知识满堂灌的方式,甚至有些老师不教授词汇,而是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后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且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具体的语境,在实际应用时有很大问题,学生的语感不能很好地培养。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交际话题、语境、场合和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或表达。学习词汇的最终作用是应用于实际的交流和表达当中,故而教学词汇应该以真实的语境为基础,教师通过在阅读写作或口语多模态的教学语境中对词汇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词汇意义模棱两可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词汇灵活运用能力。
对于语法,其学习的目也是为了运用,为阅读、写作、听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法教学,并且通过真实的语境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印象,同时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更熟练地运用这些语法规则。
(二)在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所以学生不仅应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深厚文化:了解学习丰富的外国文化,兼容并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为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奠定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阅读、写作、听说材料中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拓展增加学生对于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的包容度,拓宽视野,这些文化包括政治、历史、地理、风俗、传统等多个方面。比如,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就圣诞节的活动习俗等向学生进行一些介绍,或者通过看电影的方式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圣诞节;在讲到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对春节习俗等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都值得被尊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外国的圣誕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还可以将外国人对于家庭的观念和我国传统的家庭观进行对比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等。教师还应当以英语为媒介向学生传播我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中国文化,在此过程中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并理解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通过学好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在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
“思维品质反映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思维品质是新课标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强调‘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还尤为重视‘用语言工具开发高阶思维’的能力。”思维品质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思维品质的方式多样,其中阅读是重要方式,故而教师应当重视基于阅读文本有意识地开展思维品质的培养。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体现得不够明显,原因可能为: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强调信息的检索和简单的信息重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教学。同时,教师在备课时缺少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探索,也缺乏对学生进行文章深入解读、分析、探究的引导,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良好训练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课前文本分析、课中教师引导和课后思考这几个方面来解决。
课前,教师需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what、why、how三个角度深度解读文本内容、行文逻辑结构、写作方式和特点、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并进行梳理。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核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根据三个层次即阅读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来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其中应用实践活动需要涉及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而迁移创新是将对文本的理解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运用,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都是对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板块。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时,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并且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追问,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活力和创造力。在课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一些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进行针对本文的创新性活动、课外阅读思考、自我课堂反思等。
(四)在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为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多方式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精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文本分析解读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泛读可以在学生课外选读时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读书会或者课前分享的形式激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英语书籍、文献等。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英语语境中。而在口语表达中,教师可以采取语伴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途径。在写作中,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以及“课文缩写、文段翻译、编写故事、写读后感、读后续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四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多模态活动以及构建语境的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四、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遵循了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贯彻落实,通过多模态活动和语境,促进学生在学习、思考、分析、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0-57.
[2]陈则航,王蔷,钱小芳.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1):91-98.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4]郭宝仙,章兼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9(4):66-71.
[5]梅德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课程发展——课程目标演进的价值取向[J].英语学习,2016(1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