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本地文化要素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2022-04-13缪凌云
摘 要:跨文化理解是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存在三个层面的不足:文化知识涵盖不够全面、文化思维培养不够到位、文化行为实践不够充分。本文分析了跨文化理解能力培育中应用本地文化要素的必要性,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从本地文化要素与教学主题相结合、本地文化要素在不同授课类型中的运用这两个维度加以论述,较为深入地阐述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本地文化要素,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跨文化理解;文化知识;文化思维;文化行为;本地文化要素
作者简介:缪凌云,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构成。其中,跨文化理解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及对中外企业文化的客观了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课标》指出跨文化理解的目标为“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
笔者认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思维的培养及文化行为的实践三个层面。本文基于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在这三个层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地文化要素应用于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培育的途径。
一、跨文化理解能力培育的三层面
(一)文化知识的积累
积累文化知识是培育中职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前提。文化知识应包括中、外文化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不仅要关注优秀外国文化,还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文化思维的培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就无学科能力可言。在积累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这种思维活动包括观察、理解、探索、体验、对比、评价和评判等。对于文化现象,学生应具备挖掘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思维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由近及远、从内而外进行思维进阶。
(三)文化行为的实践
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最终需要落实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中去。实践文化行为是将文化知识和文化思维外化于行的过程。学生通过谈论、戏剧表演、演讲、写作、志愿者服务等真实的互动活动,将文化知识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相融合来实践文化行为,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文化传播。
二、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在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上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知识的涵盖不够全面
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以及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其编写应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内容,《课标》明确要求:“在精选西方优秀文化素材的同时,有机融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保证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素材占有一定比例。同时,教材的选材应具有典范性、时代性和职业性。”然而,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除了知识陈旧老套、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性外,其语篇所涵盖的文化知识以国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较小,不能很好地适应上述要求。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很好地获得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这些都导致当前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涵盖不够全面。
(二)文化思维的培养不够到位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观察文化现象及对表层文化信息的获取,而要进一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本源并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领悟思维方法,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设置的文化思维活动有限,且停留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现象的呈现上,或者只让学生做简单的知识搜集和检索,很少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探索、体验、对比、评价和评判等来分析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缺乏文化思辨。学生文化思维的培养不够到位,很难真正去理解和感悟文化。
(三)文化行为的实践不够充分
目前,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和教材的输入来获取中外文化知识、了解中外文化现象,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最终需要落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行为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外国文化有一定距离,导致他们较难有真实的体验过程。不过,学生对于本国文化,尤其是本地文化是相对熟悉的,易于开展谈论、戏剧表演、演讲、写作、志愿者服务等真实的互动活动,然而目前的教学却忽视了对本地文化要素的利用,学生很难充分实践文化行为。
三、应用本地文化要素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三大不足,笔者认为充分、合理挖掘本地文化,将本地文化要素应用于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各地区的本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中职英语教学中增加本地文化要素的内容,能解决目前教材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篇与材料不足等导致的文化知识涵盖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外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他们对于本国文化,尤其是本地文化非常熟悉。对于本地文化,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做到观察、理解、探索,以此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作出评价和评判,从而由近及远、从内而外进行思维进阶,解决目前教学中文化思维培养不够到位的问题。
再次,由于学生对本国文化,尤其是本地文化非常熟悉,因此易开展谈论、戏剧表演、演讲、写作、志愿者服务等真实的互动活动,可以将文化知识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相融合来实践文化行为,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文化传播,从而解决目前教学中文化行为实践不够充分的问题。
四、本地文化要素的应用实践
如何将本地文化要素应用于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进行思考:1.如何将本地文化要素与教学主题相结合?2.如何将本地文化要素运用于不同授课类型?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以本人所在地杭州的本地文化要素为例,从以上两个维度加以阐述。教学案例中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三册。
(一)将本地文化要素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课标》提出了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的三大主题范围、八大主题及内容要求。具体见下图。
以上主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教师首先需明确本单元涉及的主题及内容要求,对照该主题及内容要求搜集与之相关的本地文化要素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使之贴合教学内容,然后加以运用。面对熟悉的本地文化要素,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探索,分析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并与外国文化开展对比,作出评价和评判,开展真实的互动活动,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文化传播。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思维、实践文化行为,有效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地文化要素与教学主题相结合的部分案例。
【案例1】 主题内容要求:出行问路、交通旅游。
第一册第八单元“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 ”涉及交通方式的选择;第二册第四单元“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谈论了各种交通工具。在杭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构建的交通网络发达,出行方式多样。高速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机场等的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变化巨大。以上两个单元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可将杭州文化中的交通要素有效融入,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从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
【案例2】主题内容要求:交通旅游、人类文明与多元文化、历史人物与事件。
第一册第八单元“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与第二册第七单元“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都涉及了上述主题内容要求。杭州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的游客不计其数。以上两个单元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可融入杭州的景点、历史、世界遗产等文化要素,帮助学生认知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能力。
【案例3】主题内容要求:科技发明与创造、网络生活与安全。
第二册第八单元“If you want to talk, you can go online.”谈论的是网络与科技发展;第二册第九单元“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是对产品制造的讨论,第三册第五单元“We are going to work as packagers on the assembly line.”谈的是与生产制造流水线相关的话题。杭州拥有一大批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杭州的制造业企业正向“智造”迈进。在以上三个单元相关主题的教学中,杭州当地的企业文化要素都可得以体现,使学生在对我国企业文化有客观了解的基础上,与外国企业文化进行对比,作出评价和评判。
【案例4】主题内容要求:饮食起居、休闲娱乐。
第一册第三单元“How much is it?”讲的是与日常购物相关的话题;第一册第六单元“Can I take your order?”讲的是与点餐用餐相关的话题。杭州有闻名遐迩的葱包桧、小笼包、定胜糕、片儿川等小吃以及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宋嫂鱼羹等杭帮菜,杭州还有龙井茶、西湖藕粉、杭州丝绸、张小泉剪刀等特產,它们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故事。在上述单元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可结合这些杭州本地文化要素。学生在积累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可分析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形成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
【案例5】主题内容要求:体育运动、志愿服务。
第一册第七单元“Can I speak to Sara, please?”中涉及体育运动项目及与志愿者经历相关的话题;第一册第八单元“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中也涉及志愿者为游客指路这一内容。继北京、广州后,杭州也将举办亚洲运动会。届时,社会各界力量将参与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在以上两个单元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可结合杭州亚运会的相关内容,设计志愿者服务模拟等互动活动,使学生实践文化行为,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文化传播。
(二)将本地文化要素运用于不同授课类型
在中职英语听说、阅读和写作等授课类型的教学中,需要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本地文化要素应该运用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达到培育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作用。由于学生对本地文化非常熟悉,因此可以开展较为真实的互动活动,如戏剧表演、演讲、志愿者服务等。以下是本地文化要素运用于不同授课类型的部分案例。
【案例1】授课类型:听说课。
第二册第十单元“Why was it built?”听说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使用相关表达方式理解和询问建筑物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了杭州几处著名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武林门、江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带领学生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搜集的资料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运用课本中与谈论建筑物信息相关的句型,撰写剧本和台词,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讲好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传播。
【案例2】授课类型:阅读课。
第二册第八单元“If you want to talk, you can go online.”阅读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讨科技改变生活的相关话题。支付宝是杭州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蚂蚁森林是其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了原载于《21世纪英文报》关于蚂蚁森林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对课本阅读文章的补充。这一选材时代性较强,帮助学生积累了教材内容之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客观了解。
五、结语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涵盖不够全面、文化思维的培养不够到位、文化行为的实践不够充分严重制约了对中职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文化要素是一种新的尝试。如本文所述,中职英语教师可以思考将本地文化要素与教学主题相结合、将本地文化要素运用于不同授课类型,以此开展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思维、实践文化行为,培育其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5-12.
[2]兰春寿.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