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精神实施《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策略
2022-04-13胡慧睿李超
胡慧睿 李超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与科学精神培养的融合点,基于科学精神提出课程教育者先受教育、立足学生需求进行顶层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进行等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关键词】科学精神 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78-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宝生提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结合,人类的专业知识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每一个专业课程领域里都天然地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而所有的真善美元素又自然归属于每个专业的知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要掌握科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指导活动的方法,形成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具备求真、合作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时候教师会侧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开展方法,忽略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会成为幼儿园教师,其是否乐于探究、是否勤于思考、是否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否对科学具有强烈的兴趣,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提出在具体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找对方法,突破的难点也在方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旨在引导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找到开展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本文主要探究基于科学精神的《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利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教师在组织科学类活动时,具备教育指导活动的能力以及具有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究的愿望和乐于思考的特质,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幼儿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究的愿望和乐于思考的特质是教师具备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构成教师科学素养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这门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
(一)科学精神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基础部分
幼儿教师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求真、独立和合作、质疑四个方面。求真是幼儿教师依据自己现有水平和能力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活动;独立和合作是幼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积极地通过合作达到共赢;质疑体现幼儿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科学精神。以上四个方面是组成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基础部分,也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力。利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求真、独立和合作、质疑方面的能力,是为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基础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做准备。
(二)科学精神促使幼兒教师乐于开展科学活动
幼儿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通常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相关的活动,并在组织过程中不断生成相关的活动。幼儿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比如幼儿教师具有质疑的科学品质,该教师在组织科学教学活动时往往善于渗透这种品质,促进幼儿质疑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对组织科学活动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就更倾向于组织科学活动。反之,如果教师自身对科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组织的科学活动次数会减少。因此,科学精神是幼儿教师是否持续开展科学活动的思想动力源泉,是影响科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三)科学精神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幼儿在学习中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会通过观察来发展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当教师对科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以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式开展活动时,幼儿可以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认知、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教师的威信高低往往取决于其本体性知识水平高低,而科学素养恰恰属于幼儿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重要部分。幼儿虽然年纪小,但其对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是否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有自己的判断。
幼儿教师是否具备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其能否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笔者对100名幼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开展语言和艺术类的活动,原因是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活动比较简单,而科学类的活动相对困难。幼儿教师认为组织科学活动有难度,与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二、《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与科学精神培养的融合点
(一)国家要求教育类专业课程注重授业底蕴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教育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幼儿科学教师的责任。师范专业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偏低,距离具备丰厚授业底蕴还比较远,而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内容,有助于牢固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幼儿科学能力培养的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最大化追求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授张黎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人体解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初衷源于学生实验报告里的一句话,“当老师领着我们在实验室向遗体默哀的时候,我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心里咯噔一跳,我想了很多……”看到这份实验报告时,张黎声非常激动,然后开始反思对遗体默哀的教育功能,并思考怎样做会更规范。学校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具备教化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作用。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程是为专业学习而生,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教育者不能忽视、放弃它们,而应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契机。《人体解剖学》之所以能成为思政示范课,是因为张黎声没有错过实验报告中学生对生命的感怀、思考。《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要求培养的求真、独立、合作、质疑等科学精神,这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切入口,在恰当的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内容,可以达到1+1>2的育人效果,使课程价值最大化。
(三)职业理想需要情感催化
张黎声曾经说过,课程思政是否起到相应的效果,主要看学生有没有被感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没有提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的幼儿园科学课教师,而成为具备科学精神的幼儿园科学课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学生在学习《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会影响其坚持职业理想的信念。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通过展示科学家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加坚定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念。
三、基于科学精神实施《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课程教育者先受教育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宇宙简史》的主讲教师李向东说过,教育的初心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塑造三位一体。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可以解决专业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學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教师须先“立德”,方能达到“树人”的目标。“立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自身要有优良的品行,二是要有意识地将育人理念融进每一节课的教学,真正达到树人的目的。就此层面而言,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开展思政教育,首先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知识要点,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知识、能力、态度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要注重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须通过参加科学课程培训、深入幼儿园指导幼儿科学活动、观看科学类书籍影片等方式方法,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参与教学团队中针对科学现象、科学问题的探讨辩论,形成批判、质疑的品质;通过日常对科学现象的收集、反思,形成案例,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智强认为,“一切有利于学生进步和发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素都是课程思政因素”。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要充分了解、善于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高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可将科学观的求真、独立、合作、质疑四个方面作为思政的元素,引导学生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求真、独立、合作、质疑的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精神品质。
(二)立足学生需求进行顶层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进行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结合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宇宙简史》的主讲教师李向东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其次进行问题的引导,思考要让学生发展到什么水平,再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最后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使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
幼儿教师身上对科学的崇拜、对科学家的尊敬和对科学精神的推崇,是宝贵的品质。如何更好地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种宝贵的品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科学素养比较薄弱,对科学活动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科学学习的信心。一般是从比较有趣的学习内容入手,如阅读《雪孩子》《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等绘本,观看《科学的历史》《功勋》等影片,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从中发现这些学科现象或科学伟人蕴含的真善美。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现状,向学生展示在艰苦的环境下我国科学家坚持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一步步引导学生成为符合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人才。当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接下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学习,才更容易取得实效。结合幼儿教师职业需求进行《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较常用的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实际,如幼儿在户外观察的时候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如果教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反馈?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教师是给予回应还是直接忽略?小班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如何有效引导他们共同观察科学现象?等等。类似情况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较为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对此予以强化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观念,意识到自身对幼儿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后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在教育行业中,一门课程犹如一个工程项目,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分层思考。学生对《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甚至存在畏难情绪,追根溯源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没有意识到科学精神对未来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幼儿园科学活动内涵与作用,激发学生组织科学活动的兴趣和信心,是在高层次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进行
当前多媒体教学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首先是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教材与成熟的线上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手段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识。如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件、微课中,融入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完善在线课程,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思政教育的效果,又能拓宽科学学习的渠道。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1)课前自学。教师利用云班课平台发布任务、学习资源和课前测验;学生通过云班课平台接收学习任务,自行在线学习后,到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上传的学习结果,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课中学练。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分为“案例导入—引思学练—考核评价—总结提炼”几个环节,教师主要采用演示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小組讨论法进行课堂学习。实训任务课中,采用“教、学、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效实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3)课后拓展。设计多种线下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充分利用云班课平台,开展线上测试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同时,同步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技能大赛内容、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内容,以达到“课岗证赛”融合的目的。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推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使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体现专业性,同时具备思政功能,从而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2]雷彩银.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教育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21(3).
[3]李向东.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21KY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慧睿(1986— ),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科学教育、教育技术。李超(1988— ),吉林四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