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验中探究真知 在实践中感受幸福

2022-04-12李艳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文课程活动

李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型必修类学科。在大力推进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它不仅方兴未艾,而且呈现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探究,在简析基本内涵、价值和意义基础上,试提出一些策略性分析。新时期人才建设与培养的根本标准,即在于“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共进。它们之间是一项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既无可或缺又不应失衡。从根本上来说,真正处于“合则共荣、分则互损”下的和谐式发展状态。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要想让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契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精神理念,更加紧贴现代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质性需要,更加走出一条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们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下,努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它逐步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起来。教师应善于通过如下途径和方式,让小学生从中切实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与幸福”。

一、简要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呢?简单地说,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习情感为根本,以他们的实际认知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习、生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挑战性等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优势主导和积极引领,以培养学用结合、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为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一类新型实践课程。这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一门新兴学科。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教育与教学改革大潮中,这一新兴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和重要意义究竟在哪些方面?概括说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三个更加有利于”:一是更加有利于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要求,从源头上且从根本上把新生代引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良性循环道路。“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启蒙与奠基阶段。对于小学阶段来说,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深化学习情感,而且有利于在“学思做合一”状态下,把他们不断地引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善教乐学道路。二是更加有利于不断挖掘、培养与释放学生的应有活力和内在潜力,让极具创造性劳动在这种“一拳打”现象中逐步赢得他们人生之旅的“百花开”局势。

在心智发育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学龄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蕴藏着并孕育着无限的潜在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具有“学思做合一”的优势特点,不仅有利于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活力现象,而且有利于逐步开发并释放他们的潜在活力空间,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滚动式”教学现象。三是更加有利于全面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思想、行为与情感上的人文性教育意义。“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皮亚杰语)不仅如此,“学生的智慧更多地来自他们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与学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意识、培养他们能力素养、促进德智良好互动,都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正强化”作用。一言以蔽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与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一种新突破,是核心素养引领下课程形态的一种新建构。它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建设的大趋势,而且反映了当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新要求。无论对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而言,还是对于学校教育发展来说,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会存在非常深刻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应为之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体系的策略性构建

在新课程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在启蒙教育这一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时期,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为指导,全面强调人文教育关怀,充分发挥并不断放大“激励、唤醒、鼓舞”作用和效应,引领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走向幸福。

(一)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激发情趣、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比责任感来得还要重要。”爱因斯坦这一著名的信条式论断,特别地表明了“兴趣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群体虽然生动活泼,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无论哪一类学科活动,无论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如果没有来自内在驱动系统的兴趣和情感,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活动结果,不是浅尝辄止现象,就是事倍功半效果,都是一种行之不远的现象。与之相反,有了情趣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在内驱动力和活力的作用下,孩子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地投身快乐幸福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状态。以“美食广场”活动为例。起先,教师布置完成“家乡特色菜制作”任务,许多孩子处于被动式应付状态。后来借助良好机会,把这提升为“校内展评、课件录制、作品研讨、为校争光”主题活动,由此大大地激发了“创优争先”的情趣和热潮。简单的变得丰富了,拙劣的变得良好了,优秀的变得更加精美了,“以赛激趣促动”的教育活动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二)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生活涵养、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无论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都是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度融通关系。尤其在社会化特质日益显著的当前大背景下,生活化教育不仅潮流涌动,而且正在形成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趋势。陶校长还特别地指出:“教育只有经过生活的涵养和内化,才能产生巨大作用,并真正地成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各类学科都是如此,综合实践活动同样也不例外。比如,在“寻找秋的脚步”主题活动中,一方面教师把小学生引出课堂,在校园内追踪秋天的脚步和身影,让他们从飘落的树叶和枯黄的花枝等现象中感受秋的氣息;与此同时,还激励大家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绿色生活中,进一步拥抱秋天的独特气象,如人们的着装与生产生活、自然界的风雨景物等。在如此自由开放、轻松快乐的良好氛围中,学生把“看、学、做、思”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仅自觉主动地“动”了起来,参与度很深,还获取了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体验,大大增强了综合实践的自信心。

(三)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情感体验、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俗语说:“只有走进春秋原野,才能饱赏天地美色;只有融入江海河川,才能感知水之冷暖。”建立在自主实践状态下的各类“情感体验”活动,不仅契合学生“求趣、求新、求动”的生动活泼心态,逐步培养“手、口、眼、脑”协调互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还能在知行统一中把他们快速引向“求取真知、学做真人”下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之路。比如,在“自主寻找特色、我爱自己家乡”校本主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自愿+制定”原则,把全体小学生分为若干个多人活动小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和眼光,认真寻找并收集乡土特色现象,如乡土自然资源、乡土风俗民情、乡土生产特色、乡土人文景色等。经过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和提炼,有感同身受的传统风俗,有传唱已久的民歌民谣,有令人回味的风味小吃,有与众不同的乡土资源,有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有耳闻目睹的名人轶事……真是“不动不知道,动起来太骄傲”!通过如此丰富的真情体验,学生从自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中获取很多、学习很多、体验很多,有效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跨科整合、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性学科,然而,无论从学科内容、结构形式上而言,还是从教学过程、应用功能上来说,或者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效果上分析,与其他各类学之间永远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根据教与学等实际需要,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方式,把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知识活动相互渗透并有效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体悟与内化,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1+1>2”效果。以“小雕版大学问”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其中第一板块,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参观等形式来探究织里晟舍雕版的历史,探究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制作流程,这写属于“研究性学习”板块范畴;然而到了第二个板块,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尝试雕版的制作、雕刻和印刷,这属于“劳动技术”的学习与活动板块;再说第三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向全校师生和相关社会人士,进行织里雕版这一艺术的宣传和解释。这写属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范畴。不仅如此,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搜集、成果报告的撰写等活动,教师还借助信息技术元素进行教学活动等,这写又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优化与整合”现象。当然,它与双语、数理化、文史地、音体美等学科之间,同样都有一种紧密互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五)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拓展延伸、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一广为传颂的“教材例子论”,一方面强调了教材资源的经典性和优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同时还揭示了教材内容客观存在的“局限性”特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材又何尝不是这一现象和实际道理的呢?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多元化路径和方式,加大力度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优质资源,引领课程的教与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大范围、更多时空、更好环境和更优平台下,积极有效地“动”起来,从多元互动、潜移默化中不断放大善教乐学的效益和效应。以“信息支撑资源拓展”为例。在“变废为宝”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从校外拍摄的音像资料适时适量地演绎出来,有街道边角上的垃圾情况,有河面各类漂浮物现象,有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随便占道现象等,还有其他类型的“脏乱差”等等,以此引导小学生思考实际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入手呢?”进而在思考与研讨中进入新学内容。不仅如此,还引导小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就“如何变废为宝”这个话题,开展相互之间的“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赢得了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益。

(六)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激励评价、多元互动”为主抓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动”起来,切实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模式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项融“智慧、情感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工程,只有把上述“教育三元素”良性互动、深度融通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打造令人期待的教书育人模式,并且赢得实质性效果。教育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第斯多惠说过,它不在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又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和实际道理的呢?“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启蒙教育而言,教师应本着“生本学主”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有效激励并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起来,并能赢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果,这才是根本与愿景,才是期盼与追求!而在这其中,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教学评价”既是引擎又是杠杆,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比如,在综合实践进行评价活动环节中,坚持以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为主,把对他们的“团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适量增加“态度、品质、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以有效激发“动”的活力现象。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确有章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优质平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教师善于坚持以“情趣激发、生活涵养、情感体验、夸跨科整合、拓展延伸和激励评价”为实质性抓手,有利于引领学生切实构建快乐幸福的教育模式。

注:本文为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四五”规划“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1年立项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PJ/2021/05/084)研究成果之一。

(邱瑞玲)

猜你喜欢

人文课程活动
人文时光(组诗)
“六小”活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