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2-04-12雷万元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容课文文章

雷万元

农村地区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学生周围的教育环境较差,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可读的书籍较少,而且在空闲时间里还需要帮助务农和做家务,无论是阅读时间还是阅读环境都较为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时间就显得格外宝贵。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挖掘他们身边的优势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为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基础条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一)创新教学方式,挖掘优势资源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内容,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快乐,培养其阅读习惯。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有限,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完成情境创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另辟蹊径,完成这一过程。例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漫画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画面,通过静态的画面帮助学生形成对文章人物的具体印象,并根据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让情节具备连贯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提升,为其今后的阅读展开提供良好的开端。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将文章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画面,一群孩童在庭院中追逐打闹、一个小孩爬上大缸、头在缸中脚在缸外,众小孩四散奔走、司马光举石击瓮、缸裂,儿童从中爬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在黑板上結合教材内容进行绘画,将整个流程分成四个片段,在开始阅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漫画中的人物行为变化,将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同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在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程度,最后再引导他们回到文章中,开始阅读,结合观察中的体会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其中的难点部分主要在与如何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情感内涵。由于小学生本身年纪较小,社会经验较为有限,缺少情感体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分角色扮演进行朗读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吸引他们主动进入文章体会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过程,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元素,帮助他们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使其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文章阅读,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再将其分为三人一组,以分组的方式上台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一人扮演慢性子裁缝,一人扮演急性子顾客,最后一人负责旁白部分,在表演开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人物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不同性格特征,将“急性子”与“慢性子”的特点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注意自身情感语气要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向前推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情感给自身带来的冲击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流畅度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教学内容

由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资源较为有限,课外图书储备数量和可利用的图书资源较为有限,学生的家中也很难为其提供相应的课外图书辅助其学习。因此教师在阅读展开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立足于教材进行知识延伸,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反复品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了解文章内涵,完成阅读教学的教育目标。在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教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更新,因此教材内容与之前相比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将每一届学生用过的语文教材保留下来,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授课内容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景色特点以及物产情况,帮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美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掺杂部分地理相关知识,除小兴安岭的气候外,介绍一些其他地区的独特气候条件,如丹霞地貌、黄土高原等,在介绍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完成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积累。除此之外,教师在每天晨读环节,利用手机将一些与所学文章内容关联性较强的文章内容整理出来,并抄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完成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挖掘身边优势资源,获取相关知识

在阅读教学展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辅助进行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由于农村地区缺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因此在选择知识摄入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其身边入手,利用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扩充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美术教材、自然科学教材等都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督促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优势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深化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心。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这篇文章的题材具备一定的故事性,阅读起来趣味性较强,在学生完成自主阅读环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细节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刘伯承元帅不愿意在手术过程中打麻药呢?麻药又是什么?到底有什么危害?”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思考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平时搜集到的医学相关的资料信息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感受知识的奥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听取并记录了解到的知识内容,逐步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其知识面,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三、师生有效互动,提高阅读主动性

(一)善用激励策略,给予成功体验

很多农村地区的学生都缺乏有效自主阅读的动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不能在阅读期间产生愉悦感。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激励策略,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从而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对能积极在课堂发表自己个看法的学生进行肯定,设计加分制度,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加上不同的分数,并为积攒较多分数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励,如教师制作的绘本故事、与农村或城市生活相关的趣味文章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其阅读材料,又可以给予其成功的体验,强化其阅读课内外文章的主动性。

(二)分享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果

鉴于部分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无法独立探索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即便在教师的辅助下获取一定的课外阅读资源,但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期间,也很难保障阅读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期间,渗透阅读方法的锻炼,并注意在课堂总结期间归纳文章解读的方法,从而使其通过课文的解读掌握高效开展文本分析工作的途径,从而提升其独立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文讲解前先进行浏览性的泛读,从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探索性的速读,勾画出文中“骄傲”“谦虚”“懦弱”等陌生的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掌握其读音和含义。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后,教师要设计细节性问题,如“为什么人们连铁罐的影子也没有见到?”“陶罐和铁罐分别是怎样的性格特点?”“你希望做一个傲慢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等,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使其养成细节分析的意识,又可以使其在回答问题期间进一步加深对“骄傲”“谦虚”“懦弱”等词语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在完成文章讲解后,帮助学生归纳本课教学中应用的泛读、速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法,从而使其能在独立阅读期间,模仿课文探究的过程,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研读每一篇文章。

四、分享微课视频,保障阅读高效性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多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预习新课课文,自主解读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也可能会分享课外文章,帮助其巩固所学语文知识。然而,即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受到自律意识和知识储备的兼职,多数小学生都存在自主阅读效率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家长通常缺乏语文教育水平,很难高效帮助子女解决文章分析期间遇到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优势,开发并分享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期间,解决多数阅读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其利用课前时间进行预习。对小学生而言,自主阅读本篇课文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开发微课视频,在其中讲解“耕”“走”“冀”等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使用小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并借助夸张的语调和趣味性的图片强化其倾听的热情。这样,就可以使其通過微课视频的观看,高效开展预习活动,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区别,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律和魅力,为课堂活动奠定基础。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活动中,高效讲解课文。完成课文讲解后,教师还可以分享更多《韩非子》中简短的趣味故事,并开发相关课后辅导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结合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环节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五、了解学生阅读心理,重视阅读积累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观察者,是重要的教学角色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一般可以用输出进行解释,而“学”主要是反馈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的重要主体,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且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以此为切入点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学龄初期,他们很愿意了解和接触新的知识,探索新的技能、技巧,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且,他们对阅读有极高的兴趣,并且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渴望程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接触的阅读素材较为局限,对其他的阅读内容更有求知欲望。例如,对有插图的文本内容,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以及描述,都能很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理解的也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他们对该事物初次印象或最印象深刻的内容,但随着思维的不断成熟以及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的阅读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注意到学生的阅读心理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可以引导他们逐渐的形成“感性一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在这样的阅读中,能加深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例如,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阅读心理程序出发,先引导学生感性的理解《秋天的雨》这一篇课文,再理性的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再感性、再理性的剖析这一篇课文。首先,在感性的认识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该篇阅读名为秋雨,但更多的是在阐述秋天,作者从秋天的特点出发,逐渐描述了秋天的到来、秋天的色彩、秋天的丰收以及深秋的准备等内容。其次,在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认识中,学生可以从该课文的生动描述中,体会到秋天的美好,感受到该课文的语言美、文字美、事物美等。

阅读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提高阅读素养更是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阅读心理,重视他们此阶段的阅读想法,再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阅读教学,从而引导他们从文字内容到思想的延伸,从课文的形式到具体的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浅表内容到本质的理解。总之,为了不断提高阅读的教学有效性,除了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外,更要他们增加阅读量,不断进行阅读积累,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也是阅读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过程。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全新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阅读好奇心,由被动转为主动,享受阅读过程,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4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内容课文文章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