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语文”的学理构建
2022-04-12季科平
季科平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童真语文”就是在小学语文课改中,反思以知识传授讲析为中心而严重忽略了儿童学习母语的天性本真这一严重问题,总结梳理自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践行“道法自然”的深度变革,便是清晰地认识到:“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自然而然”的。“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实的语文。“童真语文”之“童”指向的是儿童——真实的、具体的、发展的儿童;“童真语文”之“真”指向的是真爱、真學、真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语文学习自然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理论,便有什么样的学习,学习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展开的。我试着从目标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工具观这几方面来阐述“童真语文”的学理。
一、目标观: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而教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必须确立正确的目标观,才能促进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童真语文”应该为何而教?为深层理解而教?为儿童的真学而教?为儿童的核心素养而教?……在不断的思索、实践、追问中,我们渐渐地明晰:“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自然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而教。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大家的如此重视,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儿童保卫战迅速席卷了全国。
从儿童出发,摒弃“为分数而教”的错误观念。长久以来,教育目标,实质上被反复强调的是分数、成绩等这些显豁的功利。奔着分数而去的语文教育在剥夺着儿童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人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为分数而教,老师心中想的是分数,眼睛盯的是分数,自然怎么增分怎么教,导致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由空间不断萎缩。进行重复的、大量的操练为的就是提高眼前的分数,分分必争的氛围导致不良的教育生态,形成围绕分数而展开的恶性循环。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是机械的、短视的、功利的,儿童的成长成了儿童在成人预先设定好的跑道上拼命向前奔。
从真实出发,尊重儿童健康成长的自身规律。儿童处在真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尚未成熟,但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正像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指出:“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使命在于读懂儿童、发现儿童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孩子过了一周/会增加一周的伶俐/孩子一周之内/能记住五十个新词/孩子在一周之内/可以改变自己……儿童按照自身规律一天天地成长,他们的发展有着属于自己的过程,有着各自的阶段性和起伏性,快慢不尽相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去呵护他们的个性,去正视他们的特质,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帮助,引领他们通过“童真语文”这扇门走向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
二、学习观:让儿童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
建构学习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最好的学习效果莫过于学生的“自得”。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所谓“自得”也就是自然获得,自己有心得体会。清代胡祖德的那首浅近通俗的《小学唱歌诗》也传递出了难能可贵的学习理念:“自修自修,益处自家求。……”它强调了“自修”之重要,并且特别强调学习的收益要靠自己去求得。宋代杨万里更是明确指出:“学而不化,非学也。”如此看来,学习的秘密归根结底是“自己经历”,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另一个人任何东西,如果他会了,不是因为老师教了,而是因为他自己经历了学习。
首先,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权利,让儿童敢学。儿童最应该享有的学习权利就是“出错权”。“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这是“童真语文”喊出的口号。学习的本质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所必需的,学习就是在“出错—纠错—再出错—再纠错……”中不断推进的。在学习中,儿童享有出错权,他才敢大胆出错,才可能经历真学的过程。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正确的发现,围绕错误而展开的动态的生成性学习,会让儿童的学习更富有质量。难怪梁启超先生这么说:“做过不如错过,错过不如错得多。”
其次,必须充分展开真学的过程,让儿童会学。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自己来,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每一个大脑都开动起来,让儿童拥有自由思想的机会;每一双小手都解放出来,让儿童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每一双耳朵都学会倾听,让儿童拥有相互学习的机会;每一张小嘴都乐于表达,让儿童拥有自在提问的机会……一句话,凡是儿童自己能来的,就让他自己来,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儿童自己经历学习。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构建“独学—对学—群学—延学”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从独学(自主尝试学)、对学(同伴合作学)、群学(师生提升学)到延学(拓展延伸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积极提升素养,赢得真实自然的生长。
三、学生观:积极的学习者、主动的帮助者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来就有学习的本能、天性和冲动。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就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就像吃饭、穿衣、睡觉一样自然。据说一个四五岁的儿童每年会提出四千余个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儿童必不可少的东西。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好问的儿童发出的天真的、没有经人教导过的发言,常常可以使得一个肯用思想的人去用一番思想。”
儿童首先要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我国历来强调质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张载更是明确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质疑是推动积极学习的最有力工具,是让儿童成为积极学习者的最好路径。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质疑、解疑的过程是触发学生思维进入深度学习的有效过程。“童真语文”的课堂里,一般都有学生质疑的环节,为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宋代的朱熹道出了学与疑的关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积极的学习与疑问紧密相随,质疑以后便是解疑,疑问逐渐解开,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方才算得上是积极的学习。
儿童还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帮助者。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处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90%。让儿童成为主动的帮助者,所用的就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成为主动的帮助者,帮助同学学习,让儿童无形之中增加一种责任感。课堂上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地倾听,会非常敏锐地去捕捉帮助的时机,会主动去完善帮助的内容……不要小看儿童,以为什么都非要老师教不可。殊不知,一旦儿童形成了这样的帮助意识,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难怪有人这么说,要知道儿童是否真的学懂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做小老師,为其他同学再讲一遍。当儿童形成了帮助意识,他也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学习,课堂上老师的一点点差错,儿童都会提出自己的帮助建议。有时,老师还可以适当示弱,为学生提供帮助老师的机会。正如唐彪所言:“先生所讲未彻处,弟子不妨以己见证之。”
四、教师观:虚心的学习者、智慧的引导者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地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传道授业,总是喜欢把自己武装成无所不懂的“万能博士”、完全无过的“圣人君子”。然而有时我们明明不懂,却不肯承认,生怕失去自己为师的威严。有时,我们明明已经出错却还装模作样地说“考考学生”。这正是“童真语文”要摒弃的虚伪的教师观。
教师首先应该是虚心的学习者。孔子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陶行知更是以诗的形式发出了急切而真诚的呼唤:“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和儿童一起学习。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最要学习的便是儿童的纯真。哲学家李贽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教师要像儿童那样绝假纯真,他们不知则问,不懂则学,不装模作样,不装腔作势,对万事万物抱有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定孩子就是他的老师,他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孩子学习。我们也要有福禄贝尔这样的智慧和勇气,认定儿童就是自己的老师。走进课堂,我们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要把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老师……”的话语体转变为“我……”的话语体,努力向儿童传递一种平等、尊重的理念。
同时,教师还是一个智慧的引导者。“君子之教,喻也”,高明的教师的教学注重智慧的启发引导。智慧的引导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儿童还不到想弄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智慧的引导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重引导却不牵着走,注重勉励而不压抑儿童,注重启发而不全由教师给予。这样的智慧引导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儿童感到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并展开积极的独立思考。儿童“独学”时,我们根据学情实施“点拨式引导”;“对学”时,运用“激励式引导”“援助式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儿童展开真学;“群学”时,作出“回应式引导”“突破式引导”“纠正式引导”……促进儿童深入学习,提升学习质量;“延学”时,实施“发散式引导”“质疑式引导”等,启发儿童享受更完整的学习体验。
五、工具观:“信息技术 ”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信息技术也正在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解读“童真语文”的工具观“信息技术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 ”不是信息技术与“童真语文”的叠加。信息技术不是依附在“童真语文”外表的漂亮外衣,而是与“童真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核心,是用技术去创新“童真语文”教学,运用新技术的一些功能来帮助儿童展开真实学习、深层学习,更好地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时机来选择更为适切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与“童真语文”教学的最佳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建设有助于儿童真学的“资源库”。课前结合学习的盲点,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源,激发儿童的思维;课中针对学习的疑点、重点,插入相应的微课等资源,打破儿童的思维定式;课后联结儿童的趣点,拓展相关资源打开儿童思维,把学习延伸出去。借助信息技术即时的反馈功能,把握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推送预学单或者相关的预学微视频,让儿童尝试完成预学作业。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预学作业的检查,由此形成真实的反馈,把握儿童的真学起点,形成更科学的“前设计”。借助信息技术便捷的互动功能,让儿童的真学过程可视化。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在教室内随时可以进行多项互动操作,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经验进行现场的互动互享、互助互评。互动互享可以是成功的学习经验,也可以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学习经验……通过互动互享,促进互助互评,让儿童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教师便可以根据学情,当场生成鲜活的、更有针对性的“中设计”。借助信息技术智慧的评价功能,实现作业的个性化订制。减少作业的量,提升作业的质,关键是要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利用信息技术智慧评价功能,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学习现状。教师根据学情,借助“学科网”等资源,设计相应的分层作业,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完成。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接为每一个学生推送个性化的作业。
波兰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认为:“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珍贵。”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构建“童真语文”的学理,就是在经历阵痛中来孕育、生产自己的思想。“童真语文”不是培育完美,追求完美,建构自己的目标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工具观,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