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022-04-11潘晓林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于漪师德老师

○潘晓林

辛丑年底,接到了宋国珍老师的电话,两人探讨着如何做一个栏目,聚焦热点问题,倾听一线声音,让《河北教育》成为老师们的知心人,陪伴者……好大的压力,却又有好大的吸引力!算算时间,眨眼从教32年了,静静梳理过往,一群喜欢教育的人在一起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点点滴滴,幸福满满。好吧,让我们一起继续“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第一期写些什么呢?

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也是我们做教师一辈子要奋斗的目标。

想到了新课程改革20多年来一线老师的探索不止。“双减”政策下老师们往哪里走?围绕新的教材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生态环境,我们如何让教育回到纯粹、回到简单、回到朴素、回到明亮通透?如何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一种让每个人都热血沸腾的力量?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一辈子学做教师,真的是一辈子的考题啊!

想到了2021年9月后开始的一系列新入职教师培训。和年轻人在一起,期待满满。看着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感受着他们火一般的热情和强烈的冲劲,我知道,未来可期。海海人生,他们和教育这个职业相遇,恰似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心动;未来,他们一定会遇到种种问题,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迷茫;但我相信,只要他们爱自己的职业,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东西南北风,他们一定会迎来一份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潇洒。问题是,在他们教育行走的路上,如何以日常教学之“小”成就大先生之“大”呢?这些年轻的教师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渐渐成长为未来的“大先生”呢?

想到了于漪老师。201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室里我抢了第一排的座位聆听先生的课,凝视着时年85岁高龄的她,回味着她“一切为民族”的坚定教育信仰,感受着她“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深度践行,触摸着她用生命唱出的那部地地道道的“中国语文教育学”,我看到了于漪老师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如今仔细想来,大先生当如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如是!

追寻着先生的教育生涯我想了很多: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先生之情,心中常有“国之大者”。目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考题。于漪老师说,“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这些年,佛系教师的增多成为教师队伍未来的隐患。于我们任何一位普通老师而言,内心深度觉醒,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连在一起,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所教的孩子,一个个小小的“喜爱”便会成就大的情怀。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先生之德,心中常有“道德意志”。这些年,师德建设在深入推进,师德问题仍不时出现。刚性制度只能约束有形行为,教育更多的却是良心活儿。于我们任何一位普通老师而言,当面临现实问题挑战时,能否拒绝一次礼金感谢的诱惑,抑制一次利己动机的冲动,压下一句吐向学生的严词厉语,都是一次道德自考。一个个小小的坚持,才能成就大的品质。

大先生之“大”,还大在大先生之知,心中常有“精深学问”。曾有人调侃教师正在成为一群不再读书的“无知”之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万物共联,万物互联,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不再仅仅拘于课堂所得。于我们任何一位普通老师而言,每天读一篇专业性文章,每天记一点课堂反思,每天浏览几条教育新闻,一个个小小的心得便会成就大的学识。

教育无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是礼物;教育无止境,每一次经历都是温暖生命的记忆。在这个物质需求不断放大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坚守。冰心老人说得好,“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笑声;有笑声的地方,就有希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忠诚是最好的师德。大先生是大时代的好先生,是新时代党对教师的殷切希望,更是教师发展的新境界。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们永远在赶考的路上……

猜你喜欢

于漪师德老师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