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4-11王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左室心功能心脏

王丽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心博量,达到改善其心功能、提升其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目的[1]。当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多数研究报道均认为,对于无急性心力衰竭、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安全监护下可进行康复运动,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本文主要对心脏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入本科室治疗的138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7∶32;年龄65~80 岁,平均年龄(67.6±4.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39∶30;年龄65~79 岁,平均年龄(68.5±3.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②患者年龄≥65 岁;③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Ⅰ~Ⅲ级,且病情稳定时间保持1 周以上;④患者在入组前均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经临床治疗病情无法稳定的患者;②合并严重主动脉狭窄的患者;③新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肌炎的患者;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⑤处于各种疾病终末期的患者;⑥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⑦合并神经系统、骨系统疾病或其他影响运动的疾病的患者;⑧存在运动禁忌证的患者;⑨无法配合运动锻炼的患者;⑩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3.1 病情评估 在对患者开展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前对其开展准确地评估,患者只有在病情稳定,无休息时的心绞痛、代偿性心力衰竭或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时,才能够开展心脏康复运动锻炼。在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前,要准确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运动禁忌证,对于存在运动禁忌证的患者是不能够进行运动锻炼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掌握患者的心脏功能基线水平,主要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根据患者的综合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1.3.2 制定运动处方 ①运动类型:患者均采取步行的方式进行运动锻炼,其中有2 例患者由于下肢极力减弱,改为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下肢阻力训练。患者的运动锻炼均采取间歇的方式进行。②运动强度:按照心率确定患者的运动强度,如果患者病情能够保持稳定,且运动后无不适症状,则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则需立即停止运动,并返回到上一级运动强度继续开展运动锻炼。③运动时间:5~10 min/d,此后逐渐延长运动时间。④暂停运动指征:当患者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出现以下任何一项指征,则需立即停止运动锻炼;运动过程中的靶心率>休息心率+30;运动后的收缩压较休息时的收缩压上升≥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下降>10 mm Hg,或血压>200/110 mm Hg;运动后出现眩晕、头晕等脑缺血症状;运动期间出现严重的房、室心律失常;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4 周后心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

1.4.1 心功能 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4 周后对其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主要指标包括每搏指数、每搏输出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

1.4.2 运动耐力 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4 周后,使用6 min 步行距离对患者的运动耐力进行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与其6 min 步行距离呈正比。

1.4.3 生活质量 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4 周后,使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得分呈反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心功能指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每搏指数、每搏输出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每搏指数、每搏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24 周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每搏指数(ml/m2)每搏输出量(ml)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左室射血分数(%)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观察组 69 26.37±4.12 34.16±1.18a 42.13±5.55 56.54±2.36a 48.25±3.62 37.16±2.42a 35.36±2.24 54.24±3.52a对照组 69 26.55±4.33 29.08±1.59 42.23±4.76 49.22±1.54 48.73±3.06 42.51±1.94 35.55±2.42 44.33±2.96 t 0.250 21.312 0.114 21.577 0.841 14.328 0.479 17.89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运动耐力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运动耐力比较 (,m)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运动耐力比较 (,m)

注:与对照组干预24 周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6 min 步行距离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观察组 69 311.62±35.36 481.93±45.53a对照组 69 312.16±35.72 403.63±40.42 t 0.089 10.683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周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24 周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症状改善 体力限制 社会限制 情绪控制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24 周后观察组 69 12.33±2.08 6.77±1.16a 15.19±3.36 8.51±2.42a 6.38±1.39 3.02±1.01a 12.04±2.19 6.75±1.44a对照组 69 12.38±2.03 8.18±1.77 15.27±4.29 12.01±3.26 6.24±1.35 4.54±1.23 12.13±2.05 9.58±1.63 t 0.143 5.534 0.122 7.161 0.600 7.933 0.249 10.80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形态,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耐量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其体力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质量严重受损[3]。单纯的药物治疗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无法获得理想的疗效。目前临床将目光集中到了以药物为核心,同时辅以运动锻炼等多种非药物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上[4]。国内外研究报道及临床证据表明,以运动锻炼为主的心脏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促使患者的运动耐量得到有效提升[5,6]。我国对于心脏康复的研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科学的干预指导方法和流程,且临床医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认识不足,同时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存在较大的疑问和争议。

本次研究中,针对心脏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每搏指数(34.16±1.18)ml/m2、每搏输出量(56.54±2.36)ml、左室射血分数(54.24±3.52)%高于对照组的(29.08±1.59)ml/m2、(49.22±1.54)ml、(44.33±2.96)%,左室收缩末期内径(37.16±2.42)mm 短于对照组的(42.51±1.9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81.93±45.53)m 长于对照组的(403.63±40.42)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周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的开展和实施,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在提升其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中均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不管是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是其生存时间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均是取决于患者运动耐量的改善情况。而心脏康复护理根据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其心脏功能康复为核心,制定科学化的运动锻炼方案,通过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运动锻炼,不断提升患者的运动耐量,从而达到改善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目的[7]。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耐力,从而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左室心功能心脏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