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增值评价
2022-04-11刘秀梅浦团
刘秀梅 浦团
摘 要: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宁夏水稻种植”为例,立足于区域资源环境,结合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等地理知识,以增值评价理念为指导,评价遵循普适性、过程性、发展性、差异性、自主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形式四个方面挖掘教学过程的“增值点”进行评价,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期达成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增值评价;核心素养;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4-0052-04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未来教育评价改革应“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时要把起点、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进行增值评判,旨在引导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发展,它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能力、实践以及所处情境等因素的差异,关注学生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发展、有所成长,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成长。[1]增值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升自我发展品质,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一、增值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增值评价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与发展”,这与高中地理新课程“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反思日常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2]当前,我国增值评价处于“探索阶段”,表明增值评价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增值评价的开展需要关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四级水平划分,为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提供了明晰依据。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分级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厘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值、何处增值、增值多少等问题,充分挖掘能体现学生进步的“增值点”,进而为学生提供进步策略,最终实现个体进步和群体增值的理想目标。
二、地理教学增值评价的原则
本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增值理念和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普适性原则
“增值”的意义之一体现在整体进步的基础上,因此评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重视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和成长。在地理教学评价中,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准确理解和把握地理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2]设置梯度性任务,适宜、适时、适向,让不同学生的进步都有支点和抓手并放大优点、肯定努力,实现整体增值最大化。
2.过程性原则
增值评价更多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关注到学生的动态变化和进步。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学习结果为主体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对地理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在地理教学中,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能够把目标之外的学生参与程度、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应用、综合体验等方面的变化纳入评价中,促进学生对地理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重视预期外的结果,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3.發展性原则
增值评价强调在具体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学会从自我比较、自我教育中看到自身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教学,[2]这与增值评价强调发展的内涵一致。
4.差异性原则
地理科学具有严谨的学科体系,学生由于学习方式、个性特长、学业基础、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地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增值评价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重视学习阶段内的变化状态和发展程度,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5.自主性原则
地理新课程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2]借助信息技术,在互动、共享的学习网络中进行基于反思的自评和虚拟空间内的互评让自主性评价更易实现。同时,教师还能通过有效的自主评价信息,指导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习过程增值。[3]
6.创新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增值评价处在“探索阶段”,为增值评价方式创新提供了机遇。根据地理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重视当今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熟知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话语体系;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增值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增值评价实践路径
1.拓展增值评价的内容,发展核心素养
目前增值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评价上。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增值状况,更应建立在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上。立足特定的地理区域,从真实的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入手,充分挖掘能体现学生进步的素养增值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国的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位于非季风区的宁夏平原水稻种植,与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大的不同。以此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由浅入深地探究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表1)。
2.关注增值评价的过程,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过程性,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这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一致。
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产品是稻米,副产品是稻草,每年的稻草产量多达七十万吨,这些稻草秸秆大部分都被焚烧,因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般情况下,基于地理视角的评价关注点体现在“为稻草处置提出合理建议”,提出的建议点越多、越准确,评价效果就越好,而其中的个人成长经历、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学业真实水平等影响因素都无法体现。为此我们设计了地理调研活动(为期1个月):请你组团设计“稻草的去向”调查方案并实施,最后提交调查报告。让学生通过组建团队、小组合作、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环节,根据个人贡献率自评得分,然后进行小组考核,最后形成报告由评委会和教师进行最终评价(表2)。
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四组,每组有两名组长。①第一小组,调查秸秆原料化利用。调查结果:目前水稻秸秆的主要去向是造纸厂原料,特别是政府支持的“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每年能消耗大部分秸秆,生产出环保、健康的本色纸,还能把造纸过程中产生的黑液及废弃物制成有机肥,破解农作物秸秆焚烧难题,[4]也为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开辟了新道路;另一部分水稻秸秆作为稻艺编织的原料,以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促进农民增收;还有一小部分用作栽培食用菌、育苗、花木、草坪等基料,但利用量较低。②第二小组,调查秸秆饲料化利用。调查结果:这是一种效益很高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通过青(黄 )贮、氨化、窑贮、微贮、压块颗料以及揉搓丝化打捆包膜、机械化捡拾打捆等技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成为牛羊粗饲料的主要来源,政府对于秸秆饲料加工设置专项資金扶持。[4]③第三小组,调查秸秆肥料化利用。调查结果:这是最易推广和操作的利用方式,主要通过秸秆制肥机和秸秆粉碎深翻等技术进行处理利用,政府对农作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有补助,同时还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加工。④第四小组,调查秸秆燃料化利用。调查结果:主要有生物质发电、固化成型燃料、沼气等及直接用于农户生活燃料等燃料化利用,[4]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宁夏目前只有一家企业享受中央专项资金补贴。
该活动不以“答案”为目标,而是利用过程性评价和自主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调查过程纳入评价中,把评价要素融入学习中,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3.探索增值评价的方法,培育核心素养
增值评价最突出的特征是尊重差异、不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2]。借此探索运用多种具有地理特色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宁夏大米”是全国首个以省区冠名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屡获大奖,但却处在“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境地。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基础知识为依据,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评价活动——“销售宁夏大米”。活动流程:①了解宁夏大米(200字说明文,10分);②完成销售策划书(预测销售目标、销售策略、行动方案各5分,共计15分);③销售(每销售1袋得10分,累计积分,上不封顶);④个人总结(10分);⑤班级评奖;⑥分享、交流推销感受。规则:以班为单位,从宁夏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批发小包装(2千克)大米,每人至少一袋,上不封顶,销售方式不限,线上和线下销售均可。不得自我消费,独立销售或与同学合作销售均可,销售过程必须有证明记录(视频、票据、交易记录等)。经集体讨论决定,所获利润作为班级活动经费,并评选“最佳贡献奖”“最佳销售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策划奖”,最后举行颁奖仪式。本次活动评价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适性、发展性、过程性和自主性,能最大限度挖掘每位学生的增值亮点,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结果远远超过预期,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任务。获得“最佳贡献奖”的是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在网络上却很有人气的游戏主播,他为推销“宁夏大米”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专门制作了精美的宁夏稻田风光图片及视频,并在直播间对宁夏大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及试吃体验,最终一个人的销售量达到了全班总数的一半。这位学生在最后的分享环节给全班同学上了一节趣味盎然的以“宁夏大米”为主题的地理课。
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选择性的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5]逐步提升,超越自我,实现了最大幅度的增值。
4.创新增值评价的形式,内化核心素养
目前增值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对内化核心素养的支撑不够。素养内化具有生成性和可评价性,通过创新增值评价的形式,积极使用多种资源,使地理教学具有开放性,以具体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有效内化核心素养。
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生态观光园“稻渔空间”,因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夏之行成为“网红之地”。“稻渔空间”占地面积约2.4平方千米,以有机水稻为核心,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稻渔空间”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在西北地区独树一帜,极具特色,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区外游客较少。组织学生研学调查后发现,主要是因为“稻渔空间”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接待能力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托“我为稻渔空间代言”的真实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具有地理特色的评价形式(形式不限),并能呈现评价结果。最终学生呈现了内容丰富、创意新奇、构思巧妙的评价形式,如直播、系列短视频、公众号、朋友圈、志愿者、义务导游、Cosplay、歌曲创作等。评价结果的呈现虽然是简单投票、点赞、转发量、阅读量、评论、粉丝人数多少等,但却是学生将内化的地理素养融会贯通在各种技术、文案、行动中的外在反映。
立足本土资源的区位优势,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尝试创新评价形式,强化学生的内驱力,让内化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生个体成长的体验和力量。
综上所述,视增值评价为一种理念,挖掘理念所蕴含的力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增值评价的要义,发挥增值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23):1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松丽.“互联网+”课堂变革背景下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3):10-14.
[4] 黄海伟,孙涛.宁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J].共产党人,2018(12):44-47.
[5] 高丽,舒德全.高考地理试题中考核目标的实现路径例析[J].地理教育,2020(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