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视角下的王家坝精神

2022-04-11刘宁坤孙超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淮河精神

刘宁坤 孙超

摘 要:本文以地理学科视角观察王家坝地区,发现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王家坝地区历经16次开闸蓄洪,在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凝成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以地理视角认识王家坝精神,有利于加强国情教育、培育综合思维、传播人地协调观和发扬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地理环境;人地协调观;王家坝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5207(2022)04-0018-04

地理环境涵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结合地理技术的进步发展,共同促进了精神特质的形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内容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理学科可以从精神特质形成的地理背景切入,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培育国土观念,利于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培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本文根据高中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和选修三“自然灾害与防治”要求,以中国洪涝灾害为切入点,从地理角度探究人类在抗衡自然灾害中形成的王家坝精神,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了解多难兴邦的悲壮,渗透中国精神教育,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王家坝精神的内涵

王家坝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在1953年到2021年中13个发生洪水的年份里开闸蓄洪16次,蓄洪水量达78.75亿立方米,近20万人的生存家园反复遭洪水侵袭,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王家坝人民的牺牲力减轻了淮河防洪压力,凝聚了王家坝精神。王家坝精神是淮河地区人民在长期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1]

深入挖掘地理背景下的王家坝精神,窥探地理环境与精神特质的联系,引导学生有温度地看待人地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时代进步,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王家坝精神更是地理环境、社会进步融合的体现,在追寻王家坝精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更是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刻体现。

二、地理环境与王家坝精神

1.顾全大局精神脱胎于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是大气、水、地形、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的统一整体。为缓解洪水压力,保护中下游地区不被洪水侵扰,王家坝人秉承“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精神,选择淹没家园16次,付出牺牲的背后有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定影响。

(1)优渥的地理位置吸引王家坝人建设“小家”

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包括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王家坝闸地处淮河中上游分界点,汇集红河、淮河和白露河,是濛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水闸。濛洼蓄洪区是水利规划概念,分蓄超过安全泄水量的超额洪水。该地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如必修二“人口分布”中所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可吸引人民开展农业生产,王家坝形成18万余亩耕地、19.5万人口的稠密区。良好的地理环境提供人口聚集、城镇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统一,只有了解到王家坝原本家园的和谐美好,才更能体会到中华儿女泄洪弃家的悲壮,帮助学生理解“家国一体”的大局精神。

(2)特殊的自然环境促使王家坝人保护“大家”

淮河全长约1 000千米,落差仅200米。上游长约360千米,落差约178米;王家坝以下为中下游,长约640千米,落差约22米。河流迅速汇集到中游,而中游地势平缓,下游河水产生顶托,行洪不畅,易成涝灾。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约888毫米,多集中在夏季,连续性降水易导致土壤湿度过饱和,后续降水易形成产流,出现复式洪水。6、7月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和8月台风性暴雨,都能短时间汇集大量来水,增加防汛难度。蒙洼蓄洪区蓄水量达7.5亿立方米,王家坝开闸蓄洪舍弃当地的“小家”,是基于大局观念的考量。灾害强度要考虑受灾体的损失程度,淮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更发达,受灾易损性强,会使得灾情扩大。既然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王家坝主动开闸成为受灾体,对淮河中下游的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动脉意义重大,将淮河流域的经济损失、生命安全威胁降到最低,保护了 “大家”。这是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面对自然灾害做出的最优选择,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和国家大政方针。

2.自强不息精神成就于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改造形成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2]王家坝地区约20万居民,人员、经济活动交流频繁,16次蓄洪后16次重建家园,依靠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继续从事生产活动,踏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1)建坝修坝,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受困于淮河泛滥,1951年至1953年中有近十万民工参与大坝建设,依次建成了圈堤、郜台退水闸和王家坝进水闸,2003年拆除重建。1954年淮河水患严重,第一次开闸蓄洪,防汛动用一百多万人,奋战3个月战胜水患。王家坝人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保证稳定,才得以形成具有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是搭建淮河流域地域生产结构综合体的基石。

(2)水退人进,人进田绿,抢种抢收

淮河流域多种水稻,洪水造成王家坝地区农业减产。农业是传统王家坝人的立身之本,据此形成的生产力也是王家坝经济运转的基础。采用“闯地”的方式抢种水稻,不留一分白茬地,再赶在下次灾害到来之前抢收,顽强的生产活动保住了王家坝的口粮,是王家坝地区得以与外界继续进行经济交流、参与长三角地区消费的保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原则,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树立人地协调观,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3)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水灾频繁,王家坝人民因地制宜,秉承将水害转为水利的思路,着力发展水生作物种养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當地水资源,开展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和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稻蟹”“稻鱼”“稻虾”“稻鸭”共生共养。发展耐涝性强的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种植,积极对接“长三角”优质生态水生蔬菜供应基地,加强与周边地域的商品流动,积极融入长江中下游经济体系。开发以耐雨涝的杞柳种植为基础的柳编加工经济模式,使90%以上的产品出口。在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中实现产业的稳步发展,优化经济环境,加强对外联系,拓宽视野,刺激了王家坝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点燃了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反哺王家坝,带领王家坝人民逐渐奔向美好生活。

3.同舟共济精神成长于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形成的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文化、国家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关系到人群对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2]。王家坝人坚持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集体主义的集中展示,深刻地影响着王家坝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1)人贵能群,个人通过集体的力量得以战胜天灾

《荀子》中提到“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个体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中国人在与洪水长久的抗争中发现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取暖,才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同舟共济,才有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和王家坝等中国工程。王家坝人在共同的心理感应下,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指挥和协调,坚持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原则,凝聚集体力量,坚信团结彼此的集体主义终将战胜洪灾,才能16次开闸蓄洪,又16次重建家园。

(2)群策群力,集体聚合个人的力量能够开山辟路

《增广贤文》中提到“人心齐,泰山移。”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集体主义代表多数个体的最切身利益时,才能干群同心,凝聚人心。强大的水利灌溉系统关乎淮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水平,而水利系统需常年维修,跨地域的水利联动才能压制水患。政府竭力协调上下游地区,在王家坝灾后重建时开展对点援助工作,军民团结共建家园,不让王家坝人民既淹没了家,又寒了心。正是代表了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的利益,才形成了同舟共济的社会文化环境,更能团结王家坝人继续为淮河流域奉献和奋斗。

4.科学治水精神历练于地理信息技术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对洪涝灾情信息数据的采集、运算、分析、研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3S”技术的运用下,加强水情监控,掌握水患运行规律,更科学地制定了防涝措施,在历次防涝救灾中逐步形成了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1)科学调度,全天候监测水情分布和强度

王家坝由人工监测、电报和对讲机报汛到木船流速仪测速逐步更新技术,1991年建设现代化淮河水情监测系统,基本形成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实现全天候的雨层分布和强度状况监测,达到实时监控洪水的效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关于居民点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水情变化的模型,达到洪灾预警和救灾减灾的效果。依托数据处理的信息,远程监控淮河各地区的水情特点,科学调控各地区的防汛措施,争取到最小损失和最大成效的防洪效果。以王家坝实例达成防灾减灾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增加防灾手段、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3]。

(2)移民迁建,安置居民入住保庄圩和庄台

开闸蓄洪秉承让道于水的科学理念,力求减弱人地矛盾的追求,坚守“保生命”和“保生活”的准则,逐步开展移民迁建工作。动员当地居民外迁,同时开展就地生活设施改善工程,加固庄台和建设保庄圩。建成131个30.5米以上高程的庄台,确保洪水到来时能安全居住。在乡镇四周修筑堤坝,建成4个大型保庄圩,从阻水区域迁入近2万居民,减弱人地矛盾,让道于水,实现水进人退。历次开闸蓄洪需要转移的人数大幅减少,1991年、2003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别转移50.4万、22.2万、1.03万和2 048人,王家坝人愈发理解让道于水、移民迁建对于科学治水的重大意义,这是在掌握水情基础上做出的最优方案。

(3)上下同心,淮河流域构筑系统防洪体系

王家坝属于淮河全流域防洪体系的一环,是统筹全流域治理水患的一个节点,是科学治水精神的体现,是淮河防洪体系“拦、泄、蓄、分、行、排”的一个措施 [4]。 “拦”是淮河上游18座大型水库有组织地为淮河干流拦洪错峰;“泄”是下游的水道、湖泊和灌溉总渠提前预泄留出库容,以便上游排水;“蓄”是适时利用蓄洪区滞蓄洪水以削减洪峰;“分”是及时启用分洪河道以减轻干流防守压力;“行”是在行洪区行洪,以扩大河道行洪断面;“排”是适时对行、蓄洪区放水排涝。对全流域统筹兼顾制订科学治水措施,淮河干流险情、受灾面积、上堤防守官兵、财产损失均在不断减少,这都给了王家坝人开闸蓄洪的决心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三、王家坝精神的育人价值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立德树人是落实高中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地理视角观察王家坝精神的形成,深刻理解地理学的现实意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点。以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现象,可以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地理知识更加鲜活,增强学科知识的生命力。将王家坝精神与地理学习相融合,在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过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起到品德教育的作用,完成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

1.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现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现实世界是复杂地理环境的综合体,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探究王家坝泄洪现象,寻求具体行为背后的精神引领。王家坝精神并不是16次泄洪的原因,而是交织于泄洪过程中必然涌现的结果,再反作用于行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关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综合考量区域的时空演化,可深度理解中国精神与地理环境的交互关系,从而培育综合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包括王家坝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在一次又一次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逐渐形成的,这是青少年一代应有的必备品格,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弘扬的精神,更是地理學科对于人的发展、成长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体现。

2.明确天然力和人为力的相互交织作用,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理有两大力量:一曰天然力,一曰人为力。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在无形中影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性和精神特质,这种力量称为天然力。19世纪后半叶,孟德斯鸠、黑格尔指出特定的地理环境塑造一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进而影响该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洪水泛滥迫使王家坝人民竭尽全力面对生存的压力,塑造出王家坝精神。对于王家坝精神而言,天然力可包括季风的不稳定性和地形落差的变化;人为力则是王家坝人的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尊重规律。帮助学生厘清自然力与人为力的关系,不能形成屈服自然、畏惧自然的地理决定论,也不能夸大地认为人定胜天,可以改造自然规律;而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握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自然,坚持人地协调观,更有助于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

3.真实情景中探索感悟地理问题,弘扬中国精神

带领学生从地理视角探究王家坝泄洪的地理现实背景,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突出真实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复杂性,解读王家坝精神的生成过程彰显地理学科的应用性,更能认识到自然界的无情和王家坝精神的悲壮。抗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焕发教育活动的生命力,更显教育的温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学好地理知识,说好地理原理,讲好地理故事,浸润王家坝精神,促使学生理解王家坝儿女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弥足珍贵的精神。王家坝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汇,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扎根在中国大地上,花开在美好的未来中。

参考文献:

[1] 肖明江. 凝聚中国力量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J]. 共产党员(下半月),2013(8):22-23.

[2] 伍光和, 田连恕, 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肖幼. 70载治淮 从多灾到安澜的嬗变[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8):1-7.

猜你喜欢

淮河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淮河
拿出精神
险渡淮河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