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信息技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
2022-04-11康乐华
康乐华
【摘 要】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较为呆板,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收获不大,产生不了学习兴趣。本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卡通嘉宾导课题,巧妙开课吸眼球”“动画故事引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开创云上实践课,亲身感受新科技”“游戏儿歌含知识,快乐玩耍学道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搭建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以及构建开心、趣味课堂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卡通嘉宾 动画故事 云上实践 游戏儿歌
疫情期间,许多学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复学后,学校对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和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家主要是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综合课基本上都没有认真学习。其中,二年级一个班45个学生,有40人没有学习道德与法治。究其原因,除家长不重视综合课外,传统的综合课呆板、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觉得乏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构建一个趣味课堂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笔者积极探索和实践,巧妙利用多媒体,搭建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构建开心、趣味的课堂。
一、“卡通嘉宾”导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年级学生特别爱看动画片,对一些动画人物如数家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整堂课可以巧妙地把一些有特点的动画人物作为“神秘嘉宾”请到课堂上,让这些虚拟的卡通人物引领学生学习,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教学二年级“挑战第一次”时,教师请可爱的卡通动物“小小虎”作为课堂嘉宾,以讲述“小小虎”挑战第一次的故事导入课题,接着请“小小虎”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引出下一个授课环节,导入下文,并且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小小虎”作为嘉宾贯穿整课堂,串联起了整个教材内容。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动画人物和自己一起学习,觉得亲切有趣、特别开心。
还有一些可爱的卡通人物,如快乐鸟、开心果、可爱猴、大耳朵图图、小水滴、低碳贝贝、萌萌熊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它们摇身一变,变成了“课堂上的小嘉宾”。教师巧妙地把它们带入课堂,学生觉得特别新鲜,不仅欣然接受,还非常感兴趣,课堂也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探索知识奥秘的场所。
当然,也并不是随手拿到一个卡通人物就可以随便塞进课堂中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内容来安排合适的卡通人物。比如,在“我们有新玩法”一课中,笔者就安排了大耳朵图图作为课堂嘉宾,因为大耳朵圖图给人的印象就是好动、调皮,同时又有很强的好奇心,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利用了大耳朵图图的性格特点,由他带领大家去玩,同时,在玩中大耳朵图图还会动脑筋,想出新的玩法,这些操作都非常符合这个卡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开心地跟着他游玩,感受了传统游戏,体验了新型游戏,探寻了外国游戏,制作了环保游戏,觉得收获很大。但是,如果这一课,教师请动画人物“白雪公主”“慢性子树懒”做嘉宾,显然效果就没有这么理想。
二、动画故事引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有些制作优良的动画片,连大人都非常喜欢看,何况是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挑战第一次”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在成长中第一次独立完成某件事时,如果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重点在于该如何解决困难。为了深入浅出地阐明这个道理,笔者播放了动画片《小马过河》,马妈妈让小马去收麦子,小马过河遇到了困难,怎么办?故事娓娓道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懂得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而不能轻言放弃。这就是动画故事的魅力,短短5分钟的动画故事,就让学生懂得了道理,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学做‘快乐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活动:“神秘漂流瓶”,要求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解决烦恼,获得快乐。教材上虽然有一个“蜗牛与寄居蟹”的插图故事,但是情节非常简单,寥寥几句对话,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于是,笔者找到了相关的动画课件播放给学生看。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在动感十足的动画故事中,看懂了蜗牛与寄居蟹各自的烦恼,明白了“解决烦恼要改变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样大家都开心”的道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对话性、活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但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经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有些问题、困难他们是没有体验的,所以通过动画片看到别的小动物或人物的生活经历,会使他们感同身受。分享可爱“卡通嘉宾”的生活经历,能使学生从中懂得道理,获得生活的智慧。
三、开创云上实践课,亲身感受新科技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一些涉及科学实验、活动实践,如教学“我是一张纸”一课时,笔者本来打算安排学生参观造纸厂,或者在小磨坊里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造纸的程序,了解造纸的过程,知道纸的来之不易,进行环保、生态教育。但是,去造纸厂路途遥远,不方便,还要提前准备很多的东西,如木屑、秸秆等,且造纸程序也很复杂,要混合纸浆、要切割晾干,短时间内完成不了。
怎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呢?于是,笔者想了一个“云上科学”的活动方式,充分开发多媒体软件,在互联网上开展科学实验和活动实践。如在教学“我是一张纸”时,笔者首先视频播放“蔡伦造纸”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纸的由来;接着,我们联系了造纸厂的工作人员,由他们为我们拍下真实的造纸程序,以互联网直播的方式,通过网络视频向学生演示现代化科学造纸的过程。这种强烈的直观视觉效果,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深深感受到了工人们做出一张张纸是多么地不容易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张纸,生活中要拒绝过度包装,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人人都做环保小卫士。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受,积极进行实践体验,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网上造纸”的科学小游戏,设置三级闯关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化身为仙气飘飘的“小蔡伦”,按题目要求完成有关“造纸”的问题,一级级闯关,寻找正确的造纸方法,“小蔡伦们”从“古法造纸”逐步穿越升级到现代化社会中进行“科技造纸”,在游戏闯关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有关造纸的知识。
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在实际活动中比较难操作的实验游戏,以玩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活动实践,易于操作,便于掌握。这种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云体验”的教学方法,很有时代感和创造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游戏儿歌含知识,快乐玩耍学道理
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辨别道德行为,同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在教材中有针对话题的辨析栏、讨论栏等内容,如果采用抛出问题,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枯燥。但是,如果巧妙地把问题做成游戏课件,配上有趣的故事情节,再把题目换成“快乐门诊部”“寻找开心果”“游戏诊断会”“挑战大转盘”“收集能量卡”“金点子”“寻找环保小搭档”“小侦探大发现”等,学生的反应马上就不一样了,各个兴趣高昂,总是期待着下一个奇妙的挑战。二年级的辨析栏目难度进一步增加,而且更加开放,教材中并不明确对与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增加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在明辨是非的同时,宽容多种可能的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辨析、讨论,可以把书本与生活细节相关联,让道德辨析蕴含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生活辨识能力与道德情感。
儿歌童谣,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文体。笔者在“学做‘快乐鸟’”“做个‘开心果’”“小水滴的诉说”“我的环保小搭档”等课后都安排了说唱儿歌的环节,把课堂知识总结成概括性的文字,配上欢快的乐曲,从学生的视角说出教育道理,作为学习结束总结的环节,既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在说唱儿歌中快乐地收获知识,传承优秀文化。
笔者相信,用“卡通嘉宾”导入课题,用动画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用云上实践体验科学创新,用儿歌童谣总结内容,做教育的有心人,勇敢进行教学探索,巧用多媒体,可以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构建富有童心、童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让我们的思政教育更贴近儿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