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卫童年:让校园成为儿童的诗意家园

2022-04-11袁晓萍许宏李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

袁晓萍 许宏 李勤

《名校风采》:解析治校理念,展示名校风采。主要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旨在剖析名校的成长路径,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本栏目约稿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管理举措(学校教育理念与“双减”政策的衔接,“双减”政策下的管理提升,“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质量提升);(2)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探讨(学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的育人价值探究,学校文化的物化呈现);(3)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基础课程的实施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施);(4)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5)社会评价与所获荣誉(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学校近年来获得的荣誉)。文章字数尽量控制在5000~6000字,文字通顺,形式活泼,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本期《名校风采》重点推出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一所小学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一所名校应该承载怎样的教育责任?学校认为,只有把这些原点问题想明白、思考正确,学校的工作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才会真正形成核心教育价值取向。

(本刊编辑部)

【摘 要】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迈向纵深发展,学军小学立足于适应“双减”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打造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学校管理体系,着力于践行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的小学教育。学校打造“三季”进阶课程,入学季课程、成长季课程、毕业季课程,刷亮学生的精神底色;实施“双免”个性评价,期末免试、校园“半天学习制”,为学生的成长留足空间;创新“三研”机制,“课程研发”制度、“研课研学”制度、“分级研训”制度,培育教师的专业气质。期待以这样的教育教学变革拥抱新时代的变化,保卫童年,让校园成为儿童的诗意家园。

【关键词】儿童文化 进阶课程 个性评价 研修机制

杭州市学军小学(杭州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建于1908年,始名“杭州府官立初等小学堂”,1970年改名为“杭州市学军小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又具现代气息的浙江省示范性实验小学。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示范性实验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杭州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

一所小学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一所名校应该承载怎样的教育责任?只有把这些原点问题想明白、思考正确,学校的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才会真正形成核心教育价值取向。学军小学在2006年确立了“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的办学理念,着力于践行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的小学教育,从基于儿童文化的班集体建设、基于儿童文化的童心课程建设、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智慧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形成了学军个性化教育架构。

一、打造“三季”进阶课程,刷亮学生的精神底色

学校德育活动是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打造校园文化、人文底蕴的主要途径。学校基于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人生关键点——入学、十岁、毕业,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德育活动,为学生量身定做寓教于乐、活泼有趣的系列活动,开发富有特色的“入学季、成长季、毕业季”三季进阶课程。

(一)“入学季”课程:美好童年,幸福启航

“入学季”课程以向往、启航为主题,面向全体一年级新生。学校根据入学新生的心理需求和喜好,设计了轻松活泼的入学课程。让学生穿越彩虹门,领取心愿卡,代表梦想从学军小学起飞;让学生在美丽的校园寻找“校园十景”并留影纪念,悄然感受学校文化;带领学生参观童心乐园,开展童心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童规礼仪,引导学生树立“学军人”的身份意识。

(二)“成长季”课程:学会自律,承担责任

“十岁成长季”课程以成长、责任为主题。十周岁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学生在回顾十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在身体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在“成长季”课程中,通过序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力量和奇迹。带学生离开校园,以“学农”为主要活动载体,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农事知识,丰富生活经历;让孩子离开父母,融入集体生活,使学生在与同龄人大家庭的相处中,一起过十岁集体生日,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能够独立处理事情,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毕业季”课程:心怀梦想,雏燕奋飞

“毕业季”课程以感恩、梦想为主题。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迎来毕业季,这个时期的少年不仅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对母校充满眷恋。在这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学校希望学生们带着满腔热血、积极进取的热情迎接明天,也希望他们心怀感恩,把美好回忆留在母校。每年的六月是学军小学的毕业季,从热闹的儿童节开始,到隆重的毕业典礼结束。学校让六年级的学生评选校园十佳美景和班级美丽雏燕,让学生感悟教师寄语;组织学生开展毕业典礼,希望学生把六年的美好回忆藏在心中。学校带领学生参观高等院校实验室、地质博物馆、校史馆等,帮助他们一起规划未来,希望他们带着美好梦想翱翔明天。

二、实施“双免”评价,为学生的成长留足空间

“双减”政策的落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学军教师的评价习惯,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军小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得少一点、学得简单点,而是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得更多、学得更有质量。

(一)学而优则“免考”,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人生奠基,“责任心”的培养就是未来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之一。如何让学生的负担“化整为零”,而又继续培养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所承担的责任呢?为此,学军推出了期末免试制度。由各学科备课组讨论免试标准,报教导处审批,并向学生宣布免试标准。學期初,由学生向学校提交期末考试免考的申请;期中对照免试标准进行自我检查,明确努力方向;期末对照免试标准,教师进行学生免试资格的审核,确定免试生名单,给予表彰。以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阶段为例,三校区成功申请免试的学生600多人次。

四年级(6)班的小张同学在获得免试资格后写下了和家长的对话:

知道我数学免试后,爸爸妈妈的看法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认为学校实行免试制度不仅是肯定我们的成绩,更是一种激励。他们说,在为我免试高兴的同时,还要正视我的审题能力和计算水平欠缺等问题,并加以改进。他们建议我今后计算时要认真仔细、计算后要验算检查;审题要全面,可以多读几遍题目,以便更好地了解题目要求。

(二)校园“半天学习制”,为特长生营造成长空间

学校悄然出现“半天族”,这是在最近几年学校对儿童文化的倡导与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学校根据个别学生具体接受教育的情况,在不影响教学整体进度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让个别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去发展特长,试行“校园半天学习制”,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专业成长开通了“绿色通道”。

案例1  “钢琴小王子”可以自由选择作业

学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巫在上个学期末正式向校长打了假条,申请每天下午回家练习钢琴和作曲,到了六年级下学期,他要全身心投入钢琴和作曲的练习中去,他的目标是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为了这个目标,小巫从3岁开始努力了近10年。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是班上一个挺特殊的学生。上午,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上着同样的课,可一到下午就能享受“特殊待遇”——回家里练琴。老师们为他特别开通了“绿色照顾”通道,作业可以由他自己选择性地完成。他觉得有必要就做,没必要就可以免做。

三、创新“三研”机制,培育教师的专业气质

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财富。走进学军小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教师们的精、气、神,人人神采飞扬、活泼灵动,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种焕发的激情深深感染著学生和家长。学军小学努力重建这样一种教师研修观:它应该能将教师内在的需求、潜在的能力和能量激发出来;它应该能使教师的成长呈现出更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应该能让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创新研修机制,让每一位教师成人、成事、成功、成才!

(一)实施“课程研发”制度,焕发教师的专业创造力

除了把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这些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研究型组织,学校还成立了各类科研“兴趣小组”,如学术委员会、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青年教师教学技术研究小组,让教师有话敢说、有才敢展、有“锋”敢露、有“角”敢显,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了教师的专业创造力。

第一,以“全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学校组建核心研究团队,对传统的课型进行审视、重组,在学习的场景、模式上做一定的转型升级,尝试研发了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打开方式:单元开启课、活动探究课、史料交流课、专题练习课和自主整理课等。这些新的活动课型生动有趣有料,为学生提供有效、有用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释放学习天赋,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可能。教师们加强了基于 STEM 理念的综合性实践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童心课程体系。提升项目制学习的硬件水平,建立创客空间,开发空中农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集团成为浙江省项目化学习试点学校。紫金港校区荣获中国第四届 STEM 教育发展大会金奖,领队教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 STEM 教育明星教师和种子教师。

第二,用“创新课”为教师松绑。5年就是一个成长期,学军小学的教师在教龄第6年时,每人都要上一节创新课。这一课,并没有什么评课标准,也不必受繁文缛节的束缚,允许教师去创新,表达个性。这一课,也带来了日常课堂看不到的风景:数学课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超市,学生的学习成了在“超市”里根据需求去“货架”上购物;科学课学生走进机房,整堂课不需要教师,借助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数据软件完成选考、模拟、评价的全过程……上完课,只要任课教师能对此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就可以获“创新奖”。这样的课,不但让全校教师大开眼界,让常规思维受到冲击,也大大满足了年轻教师自由施展才华、释放思考的渴望。

第三,升级“童心V3.0”晚托课程为学生服务。“双减”背景下,学校组织教师集智创新,对学校童心课程不断迭代升级,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从1.0版的普通兴趣小组,到2.0版的选择性社团,再到如今3.0版的“5+2”课程体系,学校致力于建立一个大学科、分散在一周5天、面向6个年级的晚托系列课程。利用钉钉智能化选课系统,公开开设课程的信息,包括招生人数、面向年级、上课教师介绍、课程介绍等,给予了学生丰富的晚托选择。

(二)创新“研课研学”制度,确保研修的高质量参与

为了避免常规研修制度的随意性,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有效地组织“研课研学”活动,使日常的研修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使优质的教研资源不毁于粗放。

图2  学军小学教学研修管理制度

以“教研组研课”制度为例,教研组会在期末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教研组长不同群体公布要检查的备课项目,开学初选定一个时间举办备课展示交流会,并当场抽签决定谁参加交流展示。于是,每学期例行的、多少有些流于形式的备课检查,就华丽地变身为一场刺激而又充满专业碰撞的学术嘉年华。

案例2  学军小学数学教研组假期备课建议

本学期数学组教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图形与几何”,建议各备课组选择图形与几何领域组织教师精备一个单元。

备课组长: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勾画这个单元的知识图谱和教学思考。

组内骨干教师(教龄4年及以上):选择此单元内的练习,精讲练习的设计与思考(可以讲一系列,也可以讲一课时)。

组内的新手教师(教龄1~3年):新授课说课一节,重点落实数学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入、展开、深入。

除了许多学校都有的“研课”活动以外,学军小学的教研团队还有一个特别的“后研课反思交流会”,即在一个完整的研课周期结束后,每个备课组都像上课准备课件一样隆重地准备反思交流PPT,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遭遇的问题以及迭代过程进行复盘,对得失进行正式的反思,让每一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拔节成长”。正是在主题引导、实证支撑的基础上,教研团队有质量的反思交流才得以发生。

(三)建立“分级研训”制度,成就教师的专业自信

学军小学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理念,激励教师自我实现,使教师从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尊和自信,通过教师个体评价去促进一个个有个性的、有鲜明特点的教师个体获得更好的成长。

首先,量体裁衣,让每一位教师拥有清晰的成长坐标。学校珍视进入学军大家庭的每一個鲜活的生命,为每一个人描绘成长的轨迹。每位年轻教师进入学军小学,必须完成一份“新任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对即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份最初的憧憬与规划,用可以预见的目标来引导和激励教师的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3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也需要完成“专业化成长个人职业规划”,这是一份教师和学校的“共同作业”,教师通过分析自我条件来制定学习、教学、科研、师德、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目标与翔实的措施。在学军教师的心目中,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是比奖状更有价值的事情,奖状说明的是过去,而规划则点明了未来。

其次,分级提升,让每一位教师保持专业的成长张力。学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分起点、分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研修内容与重点。“青年教师‘希望杯评优课制度”让青年教师们在教海搏击风浪、尽显风华;“中老年教师‘导航杯展示课制度”和“骨干教师‘示范杯展示课制度”,一次次炽热了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倦怠”的教学潜能一次次被唤醒。经过几年的磨合,学校的“展示课系列制度”日渐成熟,每一位教师都感觉每一年都有新的目标,每一年都有新的成就,每一年都实现新的价值。全校形成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且相互配套的培训体系,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场景。

正因为如此,学军小学的教师团队,虽然年轻,但却成长得很快。团队内的教师在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中展示着他们的新锐和创新,有任教不到两年就站上了全国成长课堂的舞台的年轻教师,有在全国课堂教学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教师,多位教龄不足6年的教师参加省、市的赛课获得一等奖。越专业越自在,永远在奔跑的路上蓄势,成为学校教师在专业上最强的赋能。

今天的学军小学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四个校区、两个共同体”的架构。学校始终以教育启蒙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满怀一腔豪情,耕耘一方沃土,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全每一个学生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