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所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长密码
2022-04-11张翠华
张翠华
【摘 要】一所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全域推进:规划前置,让文化与儿童对话;丰富内涵,让世界成为儿童的生命场;教师第一,让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者。
【关键词】规划前置 丰富内涵 教师第一
2018年5月,带着领导的信任和家长的期待,笔者来到闽江路小学。这里正在施工,大楼框架基本完成,脚手架、塔吊随处可见。这样一所高大的建筑如何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我们要办怎样的教育?如何带领教师探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让师生与更多的美好相遇,更深刻地感受一种饱满鲜活的教育样态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笔者已有32年的教龄。在做教师的18年时间里,笔者认为,教育是让学生们快快乐乐地读书;在做教育管理的10年间,笔者认为,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生爱学校、上好学。来到闽江路小学的4年间,笔者认为,教育就是鋪满爱的土壤,要能够帮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学生抵达美好生命的深处。但站在校长的位置上,大家会发现,要实现这样一种富有诗意的教育情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思想可以高到云端,路径却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闻到花香。笔者和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理解中扬帆起航的。
一、规划前置:让文化与儿童对话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新建的学校,其“文化基因”的力量就更重要。没有系统的设计,没有文化的加持,没有教育理解的承载,学校就只是空洞的建筑。在学校还是毛坯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和专家反复论证、设计学校整体的育人系统,将其定位成跨界融通、泛在生长的动态场,其根本是为了儿童生命的绽放。基于这样的认识逻辑和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我们提取“闽江”中的“水”和“鱼”两个核心符号,以“鱼跃江水”的艺术造型呈现出学校的生命质感,进而提出了“润泽生命、多元共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师生这一育人目标。
同时,根据人的视觉识别特征和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的从游理论“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们设计了校园LOGO:通体蓝色彰显师生宁静、典雅的气质,“鱼跃江水”的艺术造型刻画了师生勇于挑战、拥抱变化、积极向上的昂扬姿态,富有童趣。
新时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一个改变,就是对“空间概念”进行了再解读: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具有意义的综合育人场域,要指向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连廊的设计强调色彩、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统一。比如:二楼连廊选取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橙色调,与“成长型思维”核心表达相互呼应,体现“鼓励尝试、不畏挫折、持续进步”的成长型校园文化;三楼连廊选取碧色调,主要象征闽江路小学学生所展现的活跃身姿,表现美与爱的共生;四楼连廊选取蓝色调,即希望师生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品质,鼓励师生对未知的探索、对未来的拥抱,建设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领空。学校还打造了“光之馆”阅读空间、“梦之馆”学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运动训练场馆、创意思维空间、艺术学习中心、情绪调适空间等,其空间功能互联匹配,实现全域育人。
当我们把学校标识系统、空间设计、课程设计、师生关系重构等全要素都当作文化和儿童对话的物质载体,通过燕子衔泥式的创意性呈现和儿童化表达以后,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设计的深度融合自然生成,学校也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场域。
二、丰富内涵:让世界成为儿童的生命场
我们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小学是什么,小学教育应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才是教育理想出发的地方。小学的珍贵在于它盛放了一生中的整个童年生活。无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情志趣、人格塑立,都起着人生奠基的重要作用。曾有人说,六年可以成就一生。基于这一点,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通过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打通儿童成长与世界之间的通道。
学校以儿童生长特点为基础,以“成长型思维”为核心理念,全力架构了润养特色课程体系。
其具体包括三类课程:基础学科课程、德育实践课程和潜能开发课程。基础学科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路径,优化实施国家课程,进行学科内综合和学科外延展,重在夯实儿童的基础学习能力。语文学科通过主题阅读活动和课本剧展示活动,如“跟着古诗游四季”、名著阅读、绘本阅读表演,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良好的综合表现能力。另外,每学期学校还举办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科技创意节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风筝课程,这个课程融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让各学科教师参与进来。风筝的文化、风筝的审美、风筝的诗意、风筝的象征意蕴等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年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我们带着学生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生成、去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表达。德育实践课程以德育课程群和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了学校德育系列课程,如传统节日课程(元宵节、端午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仪式课程(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毕业仪式)、心育课程(情绪解读、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研学课程,促进师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品格的塑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潜能开发课程以儿童兴趣为基础,以“四类学生社团+俱乐部”为组织形式,以个别定制、PBL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为实施途径,比如垃圾分类项目学习,让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从垃圾分类调查表、跟着垃圾去旅行、我是小小设计师、智能分类这四个方面展开,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脚手架”,以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去探究、去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系列课程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大课程模块互相渗透、相互支撑,着重训练学生用心做事的态度、静心思考的习惯和慧心创造的能力,聚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远见、高品雅行的未来公民”,把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经历、人格塑造相结合,让相互联系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百分百参与、百分百体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第一:让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者
一所新学校的发展关键看教师,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发生转变的当下,一个全新的视角正重塑着教师工作,教师正从现成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因此,有些教育专家提出了新时代教师的基本功新要求:师德师风、课程设计、学习设计。对于学生们来说,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意味着学习方式的优化,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确切的学习成果,以及持续学习的可能性。对于教师来说,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既是对自我的挑战,又是其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闽江路小学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虽缺乏经验,但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学校现在的师资情况是职初教师占48%、骨干教师占44%、专业型教师占3%、名特优教师占5%。在分析师资构成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厘定闽江路小学面对的两大挑战:教育质量与教师素养之间的挑战、外部支撑与内部需求之间的落差。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为航标,以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项目为抓手,以“成长型思维”为理念,积极建构“14”发展戰略,让每位教师被看见、被卷入,一起走向“自组织、自赋能、自创造”,走向自我价值实现的浩瀚江海。
“14”发展战略是教师发展的引擎,这个发展战略围绕帮助教师实现生命成长的目的,由“一个愿景、四根支柱”组成。一个愿景是让每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位教师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在“立己立人”中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四根支柱是指创建研修氛围、创新活动路径、完善评价机制和确保经费支撑。“14”发展战略形成了从精神引领到制度建设再到平台搭建的全生态。
(一)创建研修氛围
学校与省内名校结成联盟,共享发展理念,每学期举行教育教学互动,包括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社团活动、质量把控等,以教育联盟所在校区为牵头校,带动其他校区共同发展。学校核心团队经常深入其他校区开展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以每周三、周四固定时间开展教育教学服务活动,通过听课、座谈、问诊、课题论证等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二)创新活动路径
每学期开学初,每位教师要制订年度发展规划,学校导师根据个人情况写指导批语。学校会定期召开“闽江扬帆”教师成长论坛,至今已经举办9期。学校每周三、周四开展“说课、上课、评课”三步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三字一画”基本功训练。学校还成立“灯塔”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为了让教师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诗意教育生活,学校利用“三八”节,外请高级美妆师和茶艺师为教师们上课,让每位教师在校园里除了工作,还要优雅地生活,让诗意的校园教育生活精彩纷呈。
(三)完善评价体制
具体体现在:1.健全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评价与激励作用。学校把教师分为若干团队,提出明确的实施细则和过程性考核,定期对团队进行全面考核和动态管理,以推动实施进程,提高实施质量。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记录教师成长过程。记录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规划、专业成长要事、教学水平成果等内容,重点反映教师在团队合作、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素质评价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取得的成绩,这些都作为评选闽江路小学星教师的重要标准。3.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其价值在于教师自我唤醒、自我提升。4.做好学生的评教。学生的评教重点,不在于给教师“排队”,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教师之“美”。在“最美教师”的评选中,师生彼此接纳、彼此认同、彼此欣赏,共享幸福之感。
心有所向,行有所往。四年来,通过文化和机制的双重驱动,学校成功地将所有教师卷入专业成长的风口浪尖,借船出海,让个人价值得以彰显,让组织价值成倍放大,形成了“万物生长,各自高贵”的教育生态。通过合作与交流、探索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最好方式,使师生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其学习力、专注力、自我领导力、创新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将继续探寻创造美好教育的路径,努力实现高素质团队协作、高质量教书育人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张謇曾提出一个低调的抵达教育理想的行动路径: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我们目前所呈现的教育样态,应该是真正的美好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