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策略及其启示

2022-04-09周亚马冰玉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启示新形势

周亚 马冰玉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有序、平安运转关系着全校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国各大高校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对校园的严重影响,充分了解重大疫情的发生特点、牢牢把握管理原则,积极构建和完善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重大疫情;策略;启示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重大委托课题“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甘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GS[2018]GHBBKW001)。

作者简介:周亚,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冰玉,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118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127-05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開会议,听取疫情防控汇报,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举国上下凝聚起共同战“疫”的磅礴力量。疫情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造成了巨大影响,各地高校纷纷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调集力量开展疫情防控。高校师生众多,人群密集度较高,疫情防控难度大。因此,做好高校重大疫情防控,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高校绝对不可能成为谨守一方净土的“世外桃源”。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疫情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与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置方法、专业水平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高校重大疫情防控难点

(一)人群高度集中,相互接触密切

不论是高校的教室、餐厅、宿舍,还是图书馆、电脑房、体育馆等,都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高校师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从全国高校数量和在校人数足以看出密集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738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有3285.29万人,校均规模近12000人。此外,在学研究生达313.96万人,参与日常教学与管理的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83.30万人。高校一般以班级作为管理与教学的基本单位,所以每个班级相对于高校又是一个小的密集型集体组织。尽管我国法律条文上没有明确规定密集场所限定的具体人数,但关于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法规还是存在的,如2019年修订版《消防法》第七十三条就有明确规定,教学楼、食堂、集体宿舍、图书馆等都属于人员密集型场所。由于高校人员密度大,易感人群的基数也相对较大,重大疫情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极高。

(二)流动性较大,社会交往频繁

首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教职工也是五湖四海汇聚一校,一些高校还有不少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等。其次,“产学研”的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使得高校和社会紧密融合,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习实践,社会人员走进高校进行专业培训、科研交流、继续教育等。再次,自高校扩招以来,很多城市都兴建大学城、高教园,形成某一片区高校云集、学生如潮的现状。高校的“收”与“放”必定会产生较大的人群流动,大量的师生离校和返校时都会产生较大的人群流动。高校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疫情防控的管理,以防止大规模的高校人群流动造成疫情的传播。

(三)社会影响力较大,关注度更高

高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地,从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深造等,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背后有几个家庭甚至几辈人的殷切关注。每一所高校师生的安危都会牵动其众多亲友的心,疫情一旦在高校蔓延,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在自媒体时代,伴随网络媒体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扩散广、舆论热点产生快”等特点,高校一旦出现疫情极易被发酵,甚至引发社会舆情危机。

二、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管理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

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把保护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总要求,着力综合改革与内涵建设,始终牢固树立高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原则,把健康教育真正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倡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校园生活方式。

(二)快速反应,及时组织的原则

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强化党建引领。高校党委积极部署要求,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预案,启动全面疫情防控阻击工作。高校党委要积极发挥校内各级党组织、党员在高校各部门和岗位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到精准发力,切不可耽误最佳防控时间。高校要建立专门的重大疫情防控机构,并制定明确的分工细则。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做好长期规划,在发生疫情时能从容调度,严格按照疫情防控部门的部署,严防死守抗击疫情,决不允许疫情蔓延扩散,坚决掌控战“疫”全局。

(三)全程沟通,社会参与的原则

应对重大疫情,高校必须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公开疫情真实信息,多方位加强沟通,切不可为逃避责任而掩盖真相、弄虚作假。只有全力争取高校师生的支持和更强大、更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尽快控制疫情。重大疫情暴发时,高校应加强全程沟通、上下沟通、内外沟通等,要彼此信任、充分支持,在合作互助中防控疫情、化解疫情,并及时向全校师生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保护措施等。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加强校园管理的通知,正确引导师生认识疫情、防控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不懈怠、不恐慌。高校还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开展线上、线下的心理支持和服务,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帮助高校师生调节疫情期间的不良情绪,保障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则有利于降低政府和高校应对重大疫情防控的高成本,也有利于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真相,帮助师生舒缓恐惧心理,对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等起到积极作用。

(四)强化演练,预防制度化原则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我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1]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突发事件要做到未雨绸缪,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为提高高校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规范处置程序,达成“早、快、严”的要求,高校平时就要特别注重以突发疫情为假定情况加强演练,持续增强高校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意识与应急能力。演练要从实战出发,要做到处置合理、方法得当、配合有序,要起到有效锻炼高校处于重大疫情状态下的组织能力、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对疫情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重大疫情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强化统一指挥、逐层分级负责,一旦突发重大疫情,能以最快速度、最大效能、有序实施防控和救援,把突发重大疫情对高校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降至最低。

三、构建和完善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公共安全策略

(一)健全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预防与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防预警措施可以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或消除疫情对高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構成的威胁。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即使疫情反复也能够有效控制感染范围。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校园内外实际情况、工作经验等制定重大疫情防控预案,明确防控目标,充分收集分析相关资料,整合协调各类资源,以保障在重大疫情防控时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设立明确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小组。高校要建立重大疫情防控或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措施到位”的责任机制;同时,预案应就如何提升高校重大疫情防控管理小组人员应急能力制订相关培训计划。二是建立监测和预警制度。简言之,监测和预警就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以往可循的规律与经验观测并分析其发生的前兆,由此发出警示信号,以防止重大突发事件在不知情、无预兆或准备不足的状态下突然发生。监测和预警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给高校带来的危害。监测和预警是高校应对重大疫情危害的首道防线,高校还应根据疫情种类、特点与流行趋势来制定监测计划,通过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尽早发现潜在危险、及时精确预警并采取有效举措。三是预防阶段保障工作要扎实到位。高校除了制定重大疫情防控预案以外,还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作为支撑,以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如制定高校校园环境卫生和疫情分级处理等制度,实施预防性药物储备、疫苗接种、专业设备设施配备、防控队伍专业化培训,以及校园健康宣传和相关传染病知识科普等措施。四是开展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重大疫情防控机制里很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增强高校管理者和全校师生的应急响应能力,也可以对预案本身进行实践检验,通过实际操作演练,进一步增强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防控管理能力。

(二)健全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理与保障机制

一旦高校发生疫情,高校管理者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沉着应对,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部署,采取应对措施,及时遏制疫情发展,有效减少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建立果断准确、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与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分析信息,启动预案。高校要对校园内的疫情现状进行深度性、关联性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保证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凭借各种技术工具,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当判定确实存在隐患后,要及时将其输入风险评估系统,并确定其风险级别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一旦疫情暴发,就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关注疫情最新状况,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报告,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对突发疫情的级别类型、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等作快速评估,并通报疫情信息,启动正式防控工作。

其次,预警实施,全力应对。确保疫情阶段各类通讯设备设施畅通,要保持信息传输便捷、安全,及时向高校师生、学生家长、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传递疫情信息,让公众清楚疫情状况,有效遏制流言蜚语。疫情信息公开通报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遵循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安全高效等工作原则,根据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应对重大疫情上报制度应分为系、院、校三级报告,报告组织和人员应精干简练,畅通报告渠道;二是实行疫情日报制、直报制等,确保及时性;三是实行报告监控制,严防谎报、延报、瞒报、漏报等现象产生。[2]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在部署和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实时跟踪、监测疫情最新情况,通过相关信息平台发布,及时借助和调整应对力量,做好全面应急防控准备。

再次,保障有力,组织到位。一是资金保障。高校的预算体系中要设置重大疫情专项应急资金,除了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还应拓宽筹款渠道,如参与保险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为高校财政减负。二是物资保障。应急物资保障是应对重大疫情突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要注重应急物资储备和疫情刚性需要,充分考量人力、财力、装备、技术等运用,对疫情物资储备进行专门管理和分类,充分做到物资安全管理、使用方便,切实提高应急物资对疫情整体目标实现的及时保障作用。三是专业队伍保障。高校必须加速打造应对重大疫情的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建立专家数据库和各类层次专业人才库,挖掘现有专业人员潜能形成合力,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职责与行业准入标准。按照统一协调、重点培养的原则,高校要积极组织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跨部门、跨学院的防疫演练,以增进交流、提高协调配合与现场处置能力,实现重大疫情突发应对处理的程序化、规范化。

(三)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解除与恢复机制

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着明确而又严格的分级标准。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危害程度非常高、涉及范围特别广,因此,在暴发阶段将其等级分类定为重大I级。然而,对于防控解除和重大疫情的终止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反应终止必须达到如下条件:突发重大疫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得以消除,或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历经最长潜伏期而再无新病例出现。针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3]高校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终止或解除。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恢复教育教学工作,重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尤其要注意防止疫情反复。高校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进行总结,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积累经验。

同时,高校应设立重大疫情的相关恢复机制。一是開启高校师生心理危机干预。重大突发疫情具有未知性、广泛性与致命性等特征,对高校正常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容易给高校师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影响。为了避免高校师生在疫情之后遭到二次伤害,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心理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应对疫情引起的心理问题,如提供特殊心理咨询、举办防疫讲座、开设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等。

二是建立高校疫情防控评价机制。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创新与进步,建立评价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和强化措施。建立高校疫情防控评价机制有助于高校疫情防控机制的完善和稳定,使重大疫情防控预案趋于完善,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我国高校重大疫情防控机制。那么,在建立高校重大疫情防控评价机制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确定评价的原则,评价机制要以高校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整体过程评价为基本原则,评价目标要细化、评价标准要统一、评价材料收集要科学,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到客观、准确、公开等;制定评价的方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第三方专业机构测评、自查总结等,在进行评价时,也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为自查自评、经验积累、创新改革提供客观、准确的理论保证[3];明确评价的内容,高校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高校防控机制的防控方案、措施等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对高校应对重大疫情时期内外部环境、软硬件等作出评价,还应将防控预案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实施效果等作出客观评价。建立评价机制,做好评价工作,对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重大疫情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重大疫情对高校改革发展的启示

如何处理好重大疫情给高校带来的严重影响,考验高校在非常时期的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者要认真审视高校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要持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门在疫情期间要求学校规范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极大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新的实践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例如,我们要思考如何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怎样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互动,怎样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自律性和积极性,怎样提升在线技术运用能力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要加快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在疫情期间,人们如何积极应对,无疑是对国民素质及其相关教育的一大考验。在这次战“疫”中,中国的应急反应机制经受住了考验,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人拒不戴口罩,还与防控人员发生争执。也有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方舱医院病床上坚持读书的“清流哥”,网民们说从他一个人身上看到了武汉整座城市的希望;也有战“疫”在防控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逆行出征,奋勇抗疫。优良的高校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4]

参考文献:

[1]宋思远.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与老子智慧[J].理论探索,2017(2).

[2]胡印斌.以信息公开回应公众疫情关切[N].光明日报,2013-04-08(4).

[3]张姝.高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0.

[4]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11).

责任编辑:周玉婷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启示新形势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