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鉴赏艺术初探

2022-04-09陈卫炜

格言 2022年3期
关键词:鲁迅故乡学生

陈卫炜

很多初中生对鲁迅作品有一种敬畏心理,敬——作者高尚的道德人品与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成就;畏——鲁迅作品本身的厚度和深度,让学生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只有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才能感悟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意义。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消除与鲁迅作品的隔膜,早日走进迷宫,让鲁迅文学作品点亮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导航。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鲁迅的作品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于璀璨的夜空中,情境跌宕起伏,描写精彩夺目,主旨旗帜鲜明,魅力妙不可言。篇目主要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风筝》等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重忧虑、国民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将来严峻的思索,而且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文学的内涵和启迪,算得上是中华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现就如何引导学生鉴赏鲁迅作品浅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借助背景材料,为阅读导航服务

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也是“人学”,学生理解鲁迅的作品首先要初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我们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从鲁迅所处的时代、家庭、事业的背景进行赏析活动,深层次结识鲁迅。作者经历家庭的兴衰后,学会了靠自身犀利的眼光观察人情世态:描写农村坎坷的生活,反映了作者无限关怀民间疾苦;刻画不同阶段读书求学之往事,凸显了鲁迅胸怀服务社会、革新社会的远大理想。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入手,创设畅谈当年鲁迅生活细节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有些学生根据鲁迅描写的儿童时代的趣闻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生活琐事与快乐经历,从而拉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与时空距离,为多角度鉴赏鲁迅作品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风筝》时,先打开多媒体课件介绍鲁迅的童年往事,其父亲逝世给家庭蒙上了阴影,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期盼弟弟有“大出息”的愿望,并督促弟弟不要“玩风筝”的良苦用心了。另外,这篇范文镶嵌于“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里面,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出发,从主题思考当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

紧扣重点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鲁迅小说既没有契诃夫小说含沙射影的讽刺情调,也没有莫泊桑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风格,波澜不惊是鲁迅小说的真实写照。他的语言犀利严峻,背景凝重灰暗,读者泛读一篇后往往还是云里雾里,尤其是初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限,很难从文字描述里感受到作品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如果教师根据题材特征进行全方位解析式的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甚至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可见,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时,应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景,尽量避免面面俱到;同时,既要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又要掌握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措施。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固然重要,但捧到“西瓜”不等于随意丢弃芝麻,当任课教师选择某一重点之后,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一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缘文思考,循文探理。同时,还必须把鲁迅作品的主旨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为学生提高有梯度的序列化问题。

例如,笔者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先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其悲惨遭遇的原因以及旧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等层面设疑。一是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二是如何认识封建科举制度?三是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原因及反映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四是作者为什么用众人的“笑”贯穿孔乙己的活动场所?五是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一讨论上述问题,许多学生一边阅读小说,一边畅谈各自的体会,最后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捕捉描写细节,让学生的鉴赏活色生香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初中生面对鲁迅作品半文言半白话的语风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只有督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咀嚼其独到的韵味,才能克服语言障碍,找到感悟作品精华的钥匙。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描写细节,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抓住精妙语言,提升审美能力

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隽永、含蓄、犀利的特色,鉴赏其文学作品,必須从抓住其精妙语言开始。例如:笔者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自身比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分析。百草园鸟语花香的四季景物让人流连忘返;冰天雪地里捕捉麻雀的经历实在是妙趣横生,“我”的喜悦兴奋之情跃然纸上;私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读书姿势栩栩如生……还有恰到好处的形容词、动词、副词,构建了形、声、色、态、味俱全的画面,那些描写景物时的对称性语句以及比喻、拟人化的细节等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提升学生审美的基石。

剖析矛盾语言,培养理解能力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鲁迅作品中的不少语句好像矛盾重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自相矛盾”的语句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督促学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理念鉴赏相应的语句,从而在特定环境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此处的“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汇貌似飘忽不定的矛盾状态,但恰恰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由于时间过七八年,原来储藏于脑海里的百草园几乎没有了,所以只能用“似乎”来表达,但通过努力回忆,里面的景物记忆犹新,因此采用“确凿”一词,这也是作者称为“我”的乐园缘故;同时,以上2个词汇的连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模糊的记忆向清晰的印象转化,抒发了鲁迅对无拘无束的童年时代的向往之情。

发挥留白优势,提高想象能力

留白是我国画画的技巧之一,本质就创作美术作品时留有空缺。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是指读者通过审美手段荡起联想的情感涟漪,产生心花怒放的感觉,让人“无”中生“有”,逐步实现“虚”中见“实”的目标。

鲁迅小说的虽然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但往往出现“留白”。如反映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小说《药》,主要围绕夏瑜(革命者)和华老栓(贫民)两家的悲惨境遇铺开,既有革命先驱者英勇就义的感人场景,又有民众愚昧落后的遗憾画面,归纳起来一共分为四大场景。一是平民华老栓在街上买“药”;二是在茶馆里华老栓夫妇给患病的孩子服“药”;三是刽子手康大叔在茶馆里大声谈“药”;四是烈士家属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给儿子清明节扫墓。但读者普遍关注的夏瑜牺牲前勇往直前的革命经历与其坟墓上亲自献花者的身份都没有直接描述出来,只能留给大家展开高阶思维的翅膀想象与揣摩,这就是“留白”的妙用。

鲁迅作品除了情节留白之外,还有许多语言的留白。如《故乡》中出现很多省略号值得读者仔细推敲。“我”与少年闰土在沙地里的描写“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出现不少跳鱼,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让人思绪万千,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形象与相互的友谊表露无遗。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时,闰土虽然也非常高兴,但“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分明叫道:老爷!”这种语言留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让学生浮想联翩,收获的复杂情感颇多。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中的“留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广阔空间,只有让学生学会揣摩留白的妙用,才能通过发散思维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多维角度赏析,感悟鲁迅作品的魅力

感悟鲁迅作品的魅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例如,《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抒发了作者孤独、彷徨、忧伤、凄凉的思绪,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与赞许。目前,无论是苏教版还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都把《故乡》列为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篇目,为了多角度、全方位赏析这篇小说,必须从多维角度入手。

紧扣物景描写,走入鲁迅的成长世界

鲁迅的《故乡》语言精粹、情感丰富、景物美丽,主要刻画了“故乡”的三个画面:

画面一:简要勾勒了“我”的心中刻印的“故乡”;

画面二:详细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乡”;

画面三:“我”梦中美丽的“故乡”。

三个不同角度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探索,体现了“我”快乐与忧愁交织的成长历程。鲁迅的童年充满乐趣,喜欢游戏、书画、写诗和民间艺术,在十三岁那年,不幸的家庭遭遇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鲁迅事业上的辉煌也折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让同学们欣喜若狂,佩服得五体投地。

根据时间变化,步入鲁迅的生活世界

《故乡》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根据时间顺序描写阔别二十余年家乡——鲁镇,作者以“故乡”为题,犹如现代游客亲赴绍兴参观的“鲁镇”,并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共同构建独一无二的鲁迅文化语境。那么,鲁迅笔下的故乡到底在何处呢?诸多文人墨客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某种角度而言,作者笔下的“鲁镇”只是一个象征性概念,根本不能考证出精确的方位,只留给读者无边无垠的遐思。

《故乡》按照时间维度描写了几个代表性的生活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不同季节的生活画面。同时,无论是小说中各种人物的粉墨登场,还是丰富多彩的风景刻画,或者小说情节的徐徐展开,都体现了作品的写实风格,反映了大千世界的景象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陶醉于作者描述的现实生活氛围之中。可见,按时间变化顺序描写的《故乡》让读者流连忘返,并在其乐融融的鉴赏中增长阅读鉴赏和创新思维能力。

品味理想人生,踏入鲁迅的理想世界

鲁迅创作各种题材的作品都蕴含着自身人生价值观和开阔的思想境界,小说《故乡》反映了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作者既是一个与封建社会黑暗势力搏斗的勇士,又是一个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和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孺子牛”。其中,作者在文本中对民众是如此大声疾呼:地球上原来没有人行走的路,一旦走的人增加了,才会出现各种路。这充分说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就在每一个人脚下,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故乡人物的灵魂和环境的变化,并在静谧的长夜里走出“围城”,发出无声的呐喊。据统计,脍炙人口的鲁迅作品让人百读不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发展方向,切身体验人与人灵魂是紧密相连的,鲁迅胸怀真诚、热情和敬畏生命的态度,算得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绝对没有一丝媚骨和奴颜,具备的是务必坚硬的傲骨,是无数炎黄子孙中的佼佼者。可见,我们只有勇于弘扬“鲁迅精神”,才能在将来取得丰硕成果。

分析典型人物,闯入鲁迅的情感世界

《故乡》中先后登场的人物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我”就是在社会动荡的情境中告别了故乡的老屋到外地谋生。作者刻画“我”的柔情时,采取爱满人间的情调精雕细琢,“爱”与“死”的心態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具体的结论都提交给读者思考后解决。闰土深深“爱”着故乡的热土,“我”探望发小时虽然也随带一点干青豆,但在兵荒马乱、苛捐杂税的折磨下,当年英俊潇洒的少年居然蜕变成一个老态龙钟的“木头人”,风情万种的“豆腐西施”也变成了骨瘦如柴的“圆规”。这些人物的刻画勾勒出作者对故乡忧郁之情,也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研究鲁迅作品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氛围,想学生研读鲁迅作品所思,给学生鉴赏鲁迅作品所需,解学生分析鲁迅作品所惑,让学生在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长阅读鉴赏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鲁迅故乡学生
故乡的牵挂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赶不走的学生
故乡
孔乙己
学生写话
阿迅一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