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知识体系结构 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2022-04-09车拓卉

格言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热力

车拓卉

知识体系构建是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到联系或规律,或者从简单事物的层层堆砌中把弱联系不断提升为强联系,以方便我们记忆和以后使用时进行提取而构建的一个结构。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观念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不仅仅将知识能够掌握住,更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探知知识的规律性。笔者通过一堂高二地理复习课,以实践的应用培养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不断建构知识链、知识体系,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期对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窥知一二。

引入地理兴致,培养学生理趣

在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往往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的提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一过就没有任何兴奋点,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转移。因此,我們要将基础知识浅显易懂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趣,使探究问题犹如剥洋葱,层层剥开,不停探究,前有疑路,忽又柳暗花明,让学生的兴趣点不减,不停增强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复习课以“热力环流”这一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作为开篇。首先引入一首《军港之夜》歌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着了。音乐声一听,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歌词有错误。”同学们特别喜欢纠错,尤其喜欢挑战经典,大家议论纷纷,作为复习课,学生们自然能够找到这道简单题目的答案:晚上吹着的是陆风而不是海风。答案一出来,学生们兴趣陡减。

没想到我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上来给我画出夜晚的海风图。”这是有关热力环流的简单图形,对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也并没有难度,转眼间图形已经画出来了,学生还进行了解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海陆形成冷热不均,陆地降温快所以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所以气压低,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促使风从气压高的流向气压低的,从冷流向热,从而形成陆风。

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比较四处气压高低比较,这道题加大了难度,部分学生处于茫然状态,我再提出在对流层垂直面上近地面的压强大于高空压强,由此点开,学生就能够解答出来气压值的排序。

这部分引入是本节复习中最简单的内容,也是最为基础的知识,但是后续的所有知识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的,所以对于基础知识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趣,增加他们探究的欲望,课程要层层推进,难度要步步加深,从歌曲到绘图再到题目,学生的兴趣一点点被点燃,学生的理趣被带动起来,让他们充满斗志地将题目清楚地解答出来。这是基于基础知识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趣,激发其不断将问题理清楚的欲望,为下面课程的设置做好铺垫。

知识以点带面,建立空间联系

知识结构之间有相互的联系性,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由各类小的知识要素彼此联系构成的,要想将小的知识点连成大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依赖于小知识结构的夯实和累积,以一个个小要素建构成大的知识链,从而形成综合性思维,从点到面,更加宏观更加有深度地去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学生刚刚复习热力环流的过程,了解和厘清这个简单知识点的体系,

此时我再提出新的问题:“假设地球是一个均匀的球体,不考虑地形地貌,只考虑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弱,那么全球将形成怎样的大气环流过程?”学生将热力环流的知识放入全球环境中进行运用,画出了全球热力环流图(单圈环流)。

在理想状态下,地球赤道和两极间存在热力环流,当然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此时就要再加入现实因素:“如果加入地转偏向力,那么此时的全球大气循环图又是什么样的”考虑到加入地转偏向力,大气的运动就更为复杂,由此建立起全球的三圈环流图。三圈环流的形成引起气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近地面的不同气压,上升形成近地面低压,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由于气压不同从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受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此形成不同的风带。

再次提问:“根据三圈环流图,绘制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

知识的链接并没有到此结束,要想将知识体系不断架构好,就要不断深入挖掘。提问:“假设再加入全球海岸地形,那么收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洋流模式图又是什么样的?”这就从全球大气运动的影响引申到全球的海洋运动,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了架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不断深入,构筑一个知识链,并继续加深,引申到全球气候分布图、全球自然带分布图等等。知识越链接的深入,将知识结构建立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链,将知识在脑中建立全面的模型,这样能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由点到面,层层加深,学会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拉开知识时间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

地理知识的内容不仅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不仅有空间的横向线索,还应有时间的纵向线索。这样,才能从时空角度培养学生动态的思考视野,能够从多维角度综合分析,将多种分析思维运用于实践之中,将知识链与更为广阔的现状相连接。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思考的能力,将知识运用于现状是地理综合思维期望达到的程度。

例如,要想将热力环流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我们引出了一个海洋地理中的现象: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形成条件之一是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温度不一致,西岸温度偏高,而东岸的温度偏低,从而形成海面的冷热不均,这个与热力环流是有相通性。提问:“绘制出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沿岸的大气运动,解释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由文中可以清楚看出,热力环流的在赤道太平洋沿岸的应用,从而形成影响全球的沃克环流,引起两岸的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从而影响天气的变化,上升气流影响降雨,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晴朗天气,从而影响两岸的地理环境,并且由此知识还能进一步解释厄尔尼洛和拉尼娜现象,解释我国今年气候异常的原因。但是这部分内容又遗留了一个问题:沃克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综合分析知识,构建结构性体系

知识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相关的链接。知识的运用也绝不是单个知识的构建,而是多维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在知识层层推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知识运用,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更好的知识构建是将知识框架进行合理构架之后再进行深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思维。

例如,在绘制沃克环流图形时,遗留了一个问题:沃克环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之前给学生讲解了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这里有一个风带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由于它的吹拂从而在赤道沿岸形成了南赤道暖流,这股暖流是在赤道沿岸从太平洋东岸流向太平洋西岸,从而增加了西岸的温度,同时东岸的海水流失,导致南部的寒流和底层冷海水补充从而形成了东西岸的冷热不均。

沃克环流成因不仅仅包括了热力环流的知识,还链接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洋流知识体系,将已经构建好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让学生从单一知识到多元知识链,从书本走到实践,将知识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由此这节课的所有知识体系得到了建构。

知识的构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既能够让学生有了系统的综合知识理念,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思考、综合思维。当然我们还希望能够将知识的构建和知识的运用更加系统化,比如拓展到气候、自然带,比如在拓展到全球降水和温度等,让我们的知识构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总之,我们通过一节课,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了构建,通过构建学生的知识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运用、综合思维能力。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需求、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地理教学将会更加与众不同、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热力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热力管道缺陷弱磁检测技术仿真与试验验证
热力开季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名师开讲:2017年高考数学命题热力榜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
德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