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跃进”时期温州市水利工程质量整顿

2022-04-08吕孙伟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跃进温州市防汛

吕孙伟

“大跃进”时期,中国水利工程建设掀起了一个高潮,成绩令人瞩目,但也存在不少因工程质量低劣、管理不足等导致的水利工程损毁的情况。1959—1961年全国年均溃坝数量达到115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溃坝高峰之一。①赵二峰:《大坝安全的监测数据分析理论和评估方法》,河海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 页。实际上,时人已经认识到了部分水利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在1958年纠“左”的氛围下,全国基本建设整顿工作曾短暂开展,并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基本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目前,学界对此时质量整顿工作的探讨多集中在政策的梳理层面,对“大跃进”时期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也有所涉及②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程珂:《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陈云与“大跃进”前期浙江基本建设的整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6 期;钟徐楼芳:《跃进的代价: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质量事故的来龙去脉(1957—1960)》,华东师范大学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大伟:《“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基层运作——以浙江省金华专区为中心的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 年第3 期;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评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等等。,但是对其在基层的运作和实际效用探究较少。本文以“大跃进”时期的温州市③1958—1961 年温州市所指的范围包括市区和近郊5 个人民公社,梧埏、永强、三溪、藤桥、西岸5 个人民公社以及洞头、大门公社。参见温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温州市志》(上),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96 页。为例,利用档案、报刊、地方志等史料,探究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讨论分析其实际成效,以期加深对“大跃进”复杂面向的认识。

一、基本建设整顿政策的出台

1958年底,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要求“压缩空气”和纠正“左”的错误。同期,浙江省委开始纠“左”工作,包括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对“大跃进”指标和生产计划进行调整等。④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第2 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492~509 页。

在整体政治氛围转变的情形下,杭州半山钢铁厂在建厂房倒塌事故的发生成为基本建设整顿政策出台的重要契机。1958年11月,杭州半山钢铁厂在建厂房发生严重的倒塌事故,造成18人死亡、19人受伤。12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视察半山钢铁厂,指出该厂的生产建设和“多快好省”的原则相距甚远,因此导致了事故的发生。①钟桂松、李刚、卜庆萍:《陈云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36 页。12月22日,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人和基建部门负责人100多人与会。②有关陈云与“大跃进”前期基本建设的整顿工作,参见程珂:《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陈云与“大跃进”前期浙江基本建设的整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6 期。12月31日,陈云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送交了这次会议的相关材料,指出在当前基本建设中,总的趋向是不适当地片面地强调节约,只图数量,不顾质量。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修订本)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版,第612 页。1959年3月,陈云发表《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从工业布局、项目排队、企业设计、施工管理、速度和质量、集中领导和发动群众等六个方面总结全国基本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和方针政策。针对基本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陈云指出基本建设是关乎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在质量方面不能有任何疏忽。保证和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可以从保证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质量、培养技术力量、加强技术管理做起。④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人民日报》1959 年3 月1 日。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在这一时期,从中央到省签发、批转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检查。195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组织力量对中、大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检查的报告》,指出当前部分已完成的和正在施工的中大型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水利电力部党组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认真地检查,积极采取措施,补救和纠正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些缺点”,“必要时要开展一次提高工程质量的群众运动”。⑤《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编:《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58—1978)》,1987年内部印行,第57页。中共中央在批转这份文件时,要求中大型水利工程中需要的高标号水泥和钢材,绝不能用低标号的代替。然而,由于高标号水泥和钢材的匮乏,浙江省部分水利工程不得不采用低标号甚至是不合规的水泥、钢材,从而导致了后续事故的发生。⑥钟徐楼芳:《跃进的代价: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质量事故的来龙去脉(1957—1960)》,华东师范大学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47 页。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浙江省委于1959年2月13日批转了上述报告,并要求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对本省1958年兴修的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并拟定补救方案。⑦《省委批转电力工业厅、水利厅党组关于贯彻执行中央批转“水利水电部党组关于组织力量对中、大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检查的报告”的报告》(1959 年2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7-011-168-021。

汛期渐近,中央、浙江省再次签发和批转一系列文件,要求对水利工程进行检修。1959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批转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防汛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去冬今春劳动力紧张,多数已完成的工程未进行岁修;二是新完成的工程中,一些主体工程(如大坝)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缺点,另外一些已完成的工程中存在部分必要的工程(如溢洪道、泄水闸等)没有完成的情况,有可能造成垮坝事故;三是因1958年冬和1959年春上马工程极多,未完成工程数量较大且未能做好防汛抗洪的准备,有些工程脱险堪忧;四是在人民公社建立后,新的防汛基层组织还没建立起来,对岁修、防汛所需的劳动力还未进行规划安排。⑧《中央批转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防汛问题的报告》(1959 年5 月10 日),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6-011-168-005。6月5日,中共中央签发《关于确保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防汛安全的通知》,严厉指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汛期迫近,必须抓紧时间,对水利工程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严肃处理;强调水坝是关系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与其修一个坏工程,不如不修工程”,批评一些地方片面地追求建设进度,不注意工程质量,“这种偏向要坚决纠正”。①《中共中央关于确保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防汛安全的通知》(1959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7-011-168-009。

1958年底开始,基本建设整顿工作陆续展开,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也如期进行。温州市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开展

温州地区常受台风、暴雨等季节性灾害的影响,给水利工程带来巨大压力。如在1959年7月16日,台风于平阳县南部登陆,最高风力达12级。②《关于抗台工作的报告》(1959 年7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7-011-075-016。尽管在台风警报拉响后,温州市作出了关于抗台的紧急部署和通知,并动员了7.7万余人紧急抢修和加固了大中型水利工程326处③温州市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办公室、温州市档案馆编:《温州市抗台斗争资料》(1961 年7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25-010-003-007。,但台灾仍然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据不完整统计,全区受灾情况为:受涝面积30余万亩;死亡17人、受伤102人、失踪106人;冲毁中、小型水库和堤塘、陡门119处;倒塌房屋6000间以上等。④《关于抗台工作的报告》(1959 年7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7-011-075-016。台灾发生后,水利工程损毁比较严重。如平阳县17.4公里海塘冲毁后,9个公社的3万亩耕地和2000户群众随时都有遭受海潮侵袭的危险。永嘉县永临公社33公里防洪洞和42处圳坝冲毁后,沿溪31个村庄的6732户群众和10530亩农田的安全失去保障,5000余亩农田断绝了灌溉水源。一些地方干部指出,经历了台灾的“大考”后,“暴露出温州地区545公里海塘和420公里江堤大部分都很单薄”。⑤《关于抢修台毁水利工程的报告》(1959 年8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28-005-002-001。

温州市履行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主体单位是温州市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以下简称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核心领导层由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主管水利的负责人兼任⑥《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成立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的通知》(1959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0-020-073。,这有助于调集地方资源投入相关工作。温州市在1959年汛期前开展了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一是由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开展检查工作;二是台风来临前开展临时抢修工作。

首先,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在1959年汛期前对温州市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检查。从1959年5月20日到6月12日,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先后检查了水库43处、陡门69处、堤防工程100公里,发现险工隐患63处,严重的19处。其中,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频出。如永强公社13个水库中有12个水库都有质量问题;瑶溪水库由于涵管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导致涵管发现裂缝、大量漏水;梧埏公社11个水库,7个水库有问题;茶山水库由于赶工之故,大坝质量很差,坡度过陡,外坡已发现坍陷迹象,同时启闭机也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梧埏公社6600多米的江堤,有2000多米险段,急需加高加固。温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是旱、涝、台灾的高发期,主要承担防汛防旱防台责任的水利工程必须要经得起灾害的考验,否则不仅会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地方干部认为防汛防旱防台工作“绝对不能疏忽大意,等闲视之”。因此,温州市“三防”指挥部不仅要求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水库、陡门、涵闸、堤塘等,重要工程和险要地段还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要立即进行一次汛前工程大检查的群众行动,开展工程检修突击月活动。①《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委员会关于迅速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指示》(1959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0-054-024。温州市“三防”指挥部要求各地对检查出来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予以切实的解决,并将工程初步分成三类,由市、公社党政负责人亲自挂帅,担任工程指挥,在限期内完成工作。其分类标准为:第一类,质量较好,启闭设备灵活,溢洪道符合标准;第二类,质量不够好,大坝溢洪道不符合要求,启闭机多少存在着一些小毛病;第三类,质量相当差,大坝溢洪道根本不符合标准,启闭机存在失灵等问题。②《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委员会批转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关于当前防汛工作的报告》(1959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0-054-035。

其次,在台风警报拉响后,温州市各级政府开展了对水利工程的抢修工作。1959年、1960年温州市共拉响15次台风警报,其中7次对温州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③根据1959 年、1960 年《温州日报》的报道整理所得。台风警报拉响之后,紧急的抢修工作迅速开展,并由主要党政领导人亲临抢险现场监督干预。如在1959年6月27—30日,全市先后动员9600余人抢修瓯江大堤,仅4天时间就完成大堤的初步加固工作④《各路大军抢修加固瓯江大堤》,《温州日报》1959 年7 月1 日。,此后在7月16日台风警报响起时又动员了2800余人奋战一昼夜⑤《把瓯江大堤筑成铁壁》,《温州日报》1959 年7 月16 日。。1959年7月16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市郊100公里的海堤、江堤上,由领导干部上阵,分兵把守。7月16日十级台风过境,市郊各地水位猛涨,由于需要修理的小陡门和5座大陡门,在16日上午前都已抢修完毕,因此保证了放水畅流。⑥《全市人民战胜十级台风》,《温州日报》1959 年7 月17 日。1959年8月31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温州市共出动“十四万抗台大军”,抢修了18座水库。⑦《人民公社里能胜天,市郊十四万抗台大军组成钢铁防线》,《温州日报》1959 年8 月30 日。1960年7月20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温州市各级领导干部亲临抗台斗争最前线,带领7700名战斗员,抢修加固堤塘、水库、陡门,大多数水利工程在检修后基本脱险。⑧《本市7700 名大军抢修水利工程》,《温州日报》1960 年7 月22 日。1960年8月2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1.3万多名抗台大军守卫在全市各个水利工程的险要地方,单永强公社海涂围垦一处,就有50名党委(支部)书记,分头率领4000多名抗台大军,突击加高了6000多方土,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抗台能力。茶山石竹坑水库经过苦战后,溢洪道已开到11米宽、3.7米深,比原来加宽加深一倍多,溢洪能力也大大提高。⑨《13000 多名抗台大军固守水利工程》,《温州日报》1960 年8 月2 日。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上的新闻多带有宣传的目的,在整体的政治氛围下仍易受到“三高”“五风”⑩“三高”指“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五风”指“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因而数据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与抢修,水利工程存在的大量隐患得以清除,在灾害侵袭下部分水利工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温州市的中型水库仰义水库,因工程质量不高,相关负责人要求其在大坝未筑到32米高时,库内蓄水限制在100万方以下⑪《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并在汛期前开好了溢洪道⑫《关于中型水库检查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960年12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28-006-007-057。,5月、6月、7月又组织大规模的突击抢修,使仰义水库大坝基本达到安全拦洪高程,最终保证了当时温州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在汛期的安全。①《中共温州市委批转市“三防”指挥部关于当前重点水库、江堤、海塘、陡门情况和确保安全意见的报告》(1960 年8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33。在1960年台风季节,城东公社出动3万多劳动力培修城东大堤,完成2.7万多土方,抢修了长达1.5公里的险堤②温州市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办公室、温州市档案馆编:《温州市抗台斗争资料》(1961 年7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25-010-003-007。,使得城东大堤顺利度过汛期③《城东公社充分运用以往抗台斗争经验,全面发动信心百倍战胜这次强台风》,《温州日报》1960 年8 月8 日。。“历年来均为抗台最险要工程”的瓯江大堤经过1959年台风季节的接连抢修④《各路大军抢修加固瓯江大堤》,《温州日报》1959 年7 月1 日;《把瓯江大堤筑成铁壁》,《温州日报》1959年7月16日。,以及1959年冬和1960年春的加固⑤《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大体已经可以抵御台风的侵袭。温州市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困境

在基本建设整顿期间,温州市对水利工程的检修是在中央、浙江省的推动下逐步开展的,再加上来临的汛期压力,基层干部基本保持了客观务实的态度,使得更多的水利工程在汛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因为是在艰难条件下开展,基本建设的整顿并不能彻底地补救部分水利工程的损毁。

(一)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中无法充分调集资源

部分工程在修建中忽视了工程质量问题,再加上人民公社建立速度过快导致管理上出现缺漏,要想彻底解决难度极大。如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曾指出全市范围内绝大多数水库工程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兴建的中型工程多数在汛期前不能完工,已完工的工程未经洪水考验,少数工程因为贪图省工时,质量较差;第二,人民公社化后,由于人员、机构、土地的变动,有些地区原有的基层防汛防旱组织和工程管理机构被打乱了,新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起来。⑥《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委员会关于迅速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指示》(1959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0-054-024。地方所发现的问题,实际上和中央批转的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防汛问题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相似,从时间上来看,地方发现问题的速度比中央更快。

在中央、省、地方的三令五申下,水利工程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但该工作也遇到了无法动员充足的资金、人力、器材等资源的困境。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总结了1959年上半年水利工程抢修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堤塘的抢修标准过低。沿海沿江地方原来基础较差,1959年上半年的抢修工作仍只有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局部的修补,大部分顶宽仅在1米左右,坡度在1 : 1以下,与防御台风大潮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第二,器材不足。由于事先没有充分规划,省与地委调拨的物资无法满足需要,又因为抢修工作中的工具遗失和1958年大办钢铁熔炼了部分工具,导致民工只能徒手维修堤塘,对工效影响很大。第三,资金缺乏。部分工程受益范围不明或受益面积小,而工程量大,需要资金多,资金筹措困难,有些工程在兴建时公社的负担很重,损毁后,无法再出资金。⑦《关于抢修台毁水利工程的报告》(1959 年8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28-005-002-001。第三季度仍是台风、暴雨侵袭的高峰季,被台风损毁的水利工程形成的巨大隐患难以遮掩,地方干部在报纸上公开承认“全区抢修工作尾巴很大”①《温州专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关于迅速做好蓄水防旱和注意防台防汛的通知》,《浙南大众》1959 年7 月25 日。。截至1959年7月10日,温州地区已经突击抢修了水库533座,堤塘加修了66公里,陡闸基本上都已经换过新板,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水库和大部分堤塘没有修理。②胡牧:《地委在塘下召开防汛防旱现场会议要求各地搞好水利确保夏收夏种完成》,《浙南大众》1959 年7月10日。

(二)“大跃进”的持续导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延续和扩大

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被不断整顿却又不断发生损毁的尴尬情况,在1960年因遭遇了更严重的自然灾害、兴修了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而延续和扩大。1959年冬到1960年春,全国又掀起了一个兴建水利工程的高潮,进入一个新的“大干快上”阶段,被称作“大跃进”的第二个回合。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9 页。浙江省也重新确定了主要经济指标。到1960年1月底,浙江省完成土石方63828万立方米,相当于上年同期成绩的3.78倍,温州专区超额完成了省分配的1960年土石方任务。④《浙江省水利大检查的总结报告》(1960 年2 月),浙江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21-6-96。温州地区截至1960年4月底统计:完成大、中、小型工程753处,其中水库13个(新建水库5个,加高加固水库8个),完成分期工程任务的水库3个,山塘23个,加固大堤3条,建成发电站3个(计610千瓦),新建、重建陡门3处,基本完成的海涂围垦2处,其他各类工程706处。与此同时,正在继续施工的还有6处水库、5处陡门、17个电站。⑤《关于1959 年冬和1960 年春兴修水利运动的初步总结报告》(1960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25-010-002-059。

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建设整顿工作因持续“大跃进”而受到较大的干扰。但出于抗汛的现实需要,有些地方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整顿工作。1960年汛期来临前,浙江省委批转了省水电厅党组关于防汛防旱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对水库工程进行检查,组织力量突击抢险。⑥《省委批转省水电厅党组关于防汛防旱工作的报告》(1960 年7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75-199。1960年,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对全市的水利工程再次进行了重点检查,仍发现了14处危险水利工程。汛期已至,防汛抢险工作时间紧迫,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温州市委发布《关于突击赶修水利工程确保安全渡过汛期的指示》,要求“公社党委必须认真负责,加强领导,不准出险”,并对其他检查出来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责令相关负责人限期完成整改,力图在汛期前水利工程不出险。⑦《中共温州市委关于突击赶修水利工程确保安全渡过汛期的指示》(1960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01。1960年5月末6月初,温州市副市长陈辉牵头组成六人小组,对主要水利工程进行逐项检查、验收、鉴定。这次检查共检查了24处水库、2条大堤、12处陡门,发现其中“相当危险”的有8处水库、一条大堤、一个陡门。⑧《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

上述检查工作,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一些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在汛期的压力面前,温州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反复检修,“每个人都体会到修堤关系着本市人民切身利益,因而个个表现出高度的战斗热情”⑨《各路大军抢修加固瓯江大堤》,《温州日报》1959 年7 月1 日。。水利工程问题如果酿成灾难,其后果将十分惨痛,正如陈辉所言:“各级领导骨干必须对人民生命财产认真负责,决不能有丝毫麻痹情绪或侥幸心理。”①《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温州市“三防”指挥部表示:“必须看到‘水、火无情’,工作要做在前头,不能临渴掘井,防汛、防台斗争有强烈的时间性,稍有疏忽,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②《中共温州市委批转市“三防”指挥部关于市区当前防汛防台工作情况的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126。

但在“大跃进”的第二个回合,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挤占了本该对原有工程进行检修和管理的劳动力和资源,致使1959年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被延续和扩大。1959年冬到1960年春,温州地区106处库容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工程同时上马,导致战线太长、摊子太大,因而不能保证重点工程按时完成,造成许多工程欲进不能欲退无路的被动局面。

首先,劳动力调配困难。兴修水利工程的民工积极性不高,劳动力无法充分调集。1960年临近汛期时,部分工程仍处于抢险状态,致使在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里,温州专区仍有15万人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干部群众对发展生产和抢修水利工程之间矛盾分歧很大。有社员群众认为粮食生产更重要,“生产搞不好真生活③“真生活”系温州方言,指“你真会过日子,这个都不会!”带有明显的讽刺含义。,干部犯错误粮食问题上最多”“现在什么季节,还修水库,将来吃什么”。西山公社仰义水库工地少数民工叫喊有六个“吃亏”:苦干吃亏、工餐低吃亏、不安全吃亏、饭量多吃亏、用钱大吃亏、蚊子叮吃亏。不少民工还有“三个反对”:反对苦干开夜工;反对统一调配施工,要自由感;反对实行劳动定额制度。民工抱怨连连,粮食、工分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是重要原因。生产队对上山赶修水库的民工粮食,未能一次拨给,有的只给二三天定量,吃完了又回生产队去拿。有的民工反映工地劳动强度大,粮食消费多,在家时可以向家里人调剂一下,到工地没有办法调剂。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民工待遇问题,导致工地民工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达标。如倒龙坑水库计划抽调民工650人,要求5月23日调齐,6月2日却只到72人。陈岙水库计划抽调900人,要求5月26日调齐,而27日仅到27人,而且多数是老弱病残,陈岙生产队到工地的15名民工,大的75岁,小的50岁,平均年龄62岁。公社分配老竹管理区400名民工,管理区打了折扣,只下达200名;老竹管理区下达焦下生产队25名民工,生产队却只安排12名,再打一个折扣。基层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水利建设的不配合来表达不满。④《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

其次,物资供应高度紧张导致许多小型工程停工待料。如仰义水库,由于缺乏物资,开石方、大爆破工程均受到影响。雷峰、瑶溪、倒龙坑、石竹坑水库的开挖隧洞、开溢洪道也缺乏物资。⑤《中共温州市委批转陈辉同志关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检查报告》(1960 年6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13。

再次,无论原有还是新修的水利工程都存在不少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由于技术力量捉襟见肘,大中型工程大部分只有一两个刚出校门的青年技术员负责,许多质量上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已有的技术干部分身乏术,对工程质量掌握不严,最后致使工程损毁。⑥《关于平阳桥墩水库决口等情况纪要》(1960 年9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87-012-063-001。

温州市委对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心知肚明,曾在文件中指出,某些工地和有关单位执行省、地、市委指示不坚决,部分干部对水利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前紧后松,作风浮而不实,因此“部分新建工程尾巴很大,或者质量不高,有些应加固的工程没有及时进行,以致造成工作被动”①《中共温州市委关于突击赶修水利工程确保安全渡过汛期的指示》(1960 年5 月),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11-038-001。。

在“大跃进”的第二个回合,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延续和扩大是国民经济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国民经济发展自1959年进入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遭遇困境成为一种必然。有学者认为,“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走向困境的根源在于工程规模远超乡村社会的承受能力。②葛玲:《“大跃进”时期的水利运动与食物短缺——以皖西北临泉县河网化运动为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 年第6 期。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对未来投资,但在基本生存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对建设农村、建设新生活的心态转冷。农民更迫切需要维持口粮的正常生产,对发展水利的需求并不急迫。因此,出现了部分人对水利建设兴趣寥寥,有的甚至采取不合作、反抗的态度。在困难局面下,劳动力、物资、技术供应不足,因而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

台风季节来临后,水利工程又面临新的“大考”,质量问题暴露无遗,部分工程在台灾侵袭下难以幸免。这些损毁的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大跃进”时期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困境。1960年,温州市范围内两座问题频出的水库——瑶溪水库和倒龙坑水库倒塌。③瑶溪水库始建于1957 年,设计坝高22 米,集雨面积7.8 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20 万立方米;倒龙坑水库始建于1960年春,设计坝高26米,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需水量达170万立方米。两者均属于小(一)型水库。参见《中共永强公社委员会关于瑶溪水库被塌时间的检查报告》,温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10-011-005-061。从稍大的地理范围来看,温州专区下辖的平阳桥墩水库在1960年8月垮坝失事,造成了更恶劣的影响。平阳桥墩水库曾被树立为典型工程,地方上还掀起一个学桥墩、赶桥墩、超桥墩的“三高两超”竞赛热潮。④“三高两超”指高速度、高功效、高质量、超定额、超规划。因此,应该客观评价“大跃进”时期进行的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效果,既承认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不应过分夸大其成效。

四、结语

1958 年秋冬至 1959 年庐山会议前,基本建设整顿工作是这一时期生产建设领域纠“左”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随后“反右倾”的斗争不断进行,纠“左”的努力一度中断,但对于需要承担防汛、防台、防旱责任的水利工程而言,情况实属特殊。在汛期压力较大的地区比如温州市,质量整顿工作仍在继续。在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过程中,劳动力、资金、物资无法充分调集的重重困难阻滞了该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工程中存在的忽视工程质量、管理缺漏等问题也十分明显。在“大跃进”的第二个回合,上述困难得到了延续和加重,致使部分水利工程仍然出现损毁,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使得质量整顿工作成效有限。

“大跃进”期间兴修的大量水利工程,一方面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频繁出现质量问题也给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提出了“如何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的课题。地方层面的基本建设整顿工作,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水利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猜你喜欢

大跃进温州市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防汛当前莫添乱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