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2022-04-08陈贵彬杨宏栋
陈贵彬 孙 赞 杨宏栋
(1 东莞市虎门医院骨科 广东 东莞 523900 2 东莞市中医院骨七科 广东 东莞 523900)
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发生概率可达到10%,且在需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所占比重可达到20%[1]。下胫腓联合损伤将对踝关节的平稳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亦是踝关节手术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踝关节骨折的最终治疗效果[2]。因此,加强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与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对此,本案将对2018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3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采取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以探析该种治疗方案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案共有观察主体65例,均抽选自2018 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65例患者分作两个小组,组名为甲组与乙组。甲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2~60岁,平均(35.94±1.27)岁;致病原因:高空坠落伤17例、交通事故15例。乙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1~63岁,平均(36.18±1.35)岁;致病原因:高空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15例。比较上述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组间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满足WHO所制定的有关下胫腓联合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经过CT、X线片检查,明确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可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签署参与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存在严重肺部疾病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症者;并发难以修复的血管损伤者。
1.2 方法
对65例患者皆采取手术治疗,利用骨盆复位钳,对下胫腓联合实施分离与复位处理,且进行临时加压,以便将踝关节背伸5~10°;随后,再对下胫腓联合进行整复处理,并对其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
甲组:对此组患者予以金属螺钉固定法进行治疗,即于胫腓联合上方2~3cm,与腓骨后侧经钢板朝前约25°的位置,置入克氏针一枚,随后将松质骨金属螺钉拧入其中,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固定处理。
乙组:对此组患者予以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即选取相应长度的Endobutton袢钢板,并将对折细钢丝坐待导引,借助Ethibond线把纽扣钢板袢由胫侧牵引到腓侧,之后,把收紧Ethibond线,以便钢板能够与胫骨内侧的皮质骨紧密接触。再腓骨侧拉紧,打结。做好固定处理。随后,在透视下,在对患者进行外旋应力试验、Hook试验,以便对其骨折复位、下胫腓联合平稳性等进行检查。
术后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可对患者予以1~3d的抗生素治疗。随后,充分结合患者的骨折稳定状况,判定其有无安装外固定的需求。若无需采取石膏固定,则可在术后开始引导患者开展踝关节功能训练;若需采取石膏固定处理,通常时间在4周以内。术后4~6周,可开始引导患者进行非负重功能训练,7~8周则开展负重训练[3]。术后8周以内,需叮嘱患者每隔2周回院进行X线片检查,以了解踝关节正侧位情况;8周以后,可每间隔1~2个月回院做X线片检查。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
(2)采取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4],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踝关节功能改善状况加以评估。该评分主要包含九个方面,即疼痛、支撑功能与自主活动、足部对线、反常步态、前后活动、踝-后足平稳性、后足活动、地面步行以及最大步行距离,其分值分别为40分、10分、10分、8分、8分、8分、6分、5分、5分。总分为100分,患者所得分值越高,意味着足部功能恢复越理想。
(3)结合AOFA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加以评估。其中,若患者得分在90分及其以上,则判定为优;若患者得分在75~89分之间,则判定为良;若患者得分在50~74分之间,则判定为中;若患者得分在50分以下,则判定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AOFAS评分变化分析
见表1,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相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P<0.05);乙组患者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AOFAS评分均比甲组同时段高(P<0.05)。
表1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变化对照分)
2.2 优良率情况分析
见表2,甲、乙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P<0.05)。
表2 两组优良率情况对照[n(%)]
2.3 手术前后TBCS、TBOL变化情况分析
见表3,甲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TBCS、TBOL与乙组同时段的TBCS、TBOL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TBCS显著低于本组术前(t甲组=17.660、t乙组=18.781,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TBOL明显高于本组术前(t甲组=24.603、t乙组=19.144,P<0.05)。
表3 两组手术前后TBCS、TBOL变化情况对照
3 讨论
一旦发生下胫腓联合损伤,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将对踝关节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如影响其稳定性,且还可能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而临床上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一般是采取金属螺钉固定的方式,该方式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螺钉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引起二次受损[5];又如该固定会延长患者负重训练的时间,继而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对此,临床上提出一些新的治疗方式,Endobutton带袢钢板就是其中之一。该种治疗方法是结合下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临床特征,选取弹性固定法,此法与下胫腓联合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性相符[6-7]。研究表明:Endobutton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纽扣钢板、聚酯纤维环,其不但能够承受较大的力,有较强的韧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抗疲劳性[8-9]。相较于螺钉固定法,此法在固定强度与持续时间上,效果更为显著。
在此次研究中,采取Endobutton带袢钢板的乙组患者,其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AOFAS评分,明显优于采取金属螺钉固定法治疗的甲组;同时,乙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P<0.05);这表明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予以乙组所用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可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TBCS、TBOL与本组术前相比,差异显著,但组间相比,无差异;由此说明在改善下胫腓间隙与下胫腓重叠距离方面,乙组所用治疗方法同样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采取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疗效甚佳,可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具备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