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2022-04-08王乐花
王乐花 王 军
(1 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 潍坊 262200 2 诸城市瓦店卫生院 山东 潍坊 262200)
抑郁症是现今临床上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精神科疾病,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生活、学习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此病的发病率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有研究指出:抑郁症现已发展为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一大病症。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通常是采取药物治疗方式,虽然该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控制患者的病情,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见效慢、不良反应大,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并对其认知功能造成影响[1]。所以,进一步加强对抑郁症治疗方案的研究,是极为关键且有必要的。现本案将对我院自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所接收的41例抑郁症患者予以认知行为疗法加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以探析该种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案共有观察对象82例,均抽选自我院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所接收的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抑郁症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即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37.16±5.27)岁;病程在1~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94±1.27)年。联合组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36.98±5.16)岁;病程在1~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87±1.32)年。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组间对比研究。本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第三版)》中有关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能进行有关心理测试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对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有严重自杀意向者;意识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恶性肿瘤者;近30d内有接受其它治疗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取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H20130105)治疗,具体用法为:最初,10mg/次,qd,口服,用药14d后,将药物剂量调整为20mg/次,qd,持续服用2个月。
联合组:对该组患者采取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疗法相联合治疗,其中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用法同上。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内容有:向患者说明有关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如发病诱因、机制、症状以及治疗等,以此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提升其治疗的积极性与配合度。主动与患者交流、互动,通过聊天的方式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并了解、分析其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鼓励患者听音乐、阅读书籍等,缓解其抑郁症状;叮嘱患者家属多关心、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指导患者开展冥想训练,其涉及到静坐冥想、行走冥想,结束训练后,为其安排相应的家庭作业,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合理理念,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并发自内心的接受自身的情绪。
1.3 效果判定
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加以判定。若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下降幅度在80%及其以上,则可视作基本治愈;若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下降幅度在50~80%之间,则可视作显效;若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略低于治疗前,其下降幅度在25~49%之间,则可视作有效;若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仅有所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在25%以内,则可视作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HAMD评分主要包含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入睡困难等17项内容,总分值为54分,若患者得分在7分及其以上,则意味着其存在抑郁症状,且得分越高,表明其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情况分析
如表1,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8.05%、95.12%;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照[n(%)]
2.2 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如表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结果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后HAMD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HAMD评分对照分)
3 讨论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其可和5-羟色胺变构点结合,对中枢神经进行一直,再实施摄取,经由加速5-羟色胺的释放,增加中枢神经功能,最终实现抗抑郁的治疗目标[2]。因存在个体差异性,一些患者在服用该药物后,并未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如增加抗抑郁药的使用,可能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对此,临床上提出采取其他治疗方式与药物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抑郁症,而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其中之一。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疏解其负面心理,以达到提升患者治疗积极习惯,加速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理的治疗目的[3]。
在此次研究中,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联合组患者,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采取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对照组,即95.12%:78.05%,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对抑郁症患者采取联合组所用治疗方案,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身体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联合组治疗2个月后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联合组所用治疗方案,在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上,可发挥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相联合治疗,可获取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