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2-04-08黄金陈希玲黄智华

今日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溶血性白细胞红细胞

黄金 陈希玲 黄智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输血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输血是常见的临床药物不可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对挽救患者的生命以及对疾病治疗的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输血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风险,人体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输血时常会导致一些输血不良反应,轻则给患者造成不适,如发热或瘙痒等,重则给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或因抢救造成财产重大损失,如急性溶血、急性肺损伤等,临床医务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认识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输血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FNHTR),其他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报道较少[1]。为了解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中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以便发现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类型并采取有效的输血策略及预防措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输血风险,保证输血安全,现对我院血液输注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9月在我院输血治疗患者16254例,输血总计34384袋血,其中红细胞类包括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14616袋,血浆16058袋,单采血小板1968袋,冷沉淀1742袋,临床反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共53袋(例),并收集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53张。

1.2 方法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建立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及回报制度,输血时护士密切观察患者输血情况,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置,临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反馈给输血科,由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并上报医务部。输血科根据上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识别与判断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1.3.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开始后<4h出现发热(口腔或等效部位≥38℃,且比输血前升高≥1℃)或寒战,排除如细菌污染、溶血性输血反应或导致发热的其他原发疾病。

1.3.2 过敏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哮喘发作、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2]。

1.3.3 输血相关性低血压反应(HTR)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患者输血时或输血后1h内出现血压降低,成人(≥18岁)收缩压降低≥30mmHg且收缩压≤80mmH g。

1.3.4 输血相关性呼吸困难(TAD)

输血开始或停止输血后 24 小时内发生的急性呼吸困难,同时排除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等导致呼吸困难的其它原因,用患者原有疾病或其他已知原因无法解释。

1.3.5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12小时内出现以下3 个或 3 个以上症状的新发或恶化,必须包括呼吸困难症状、肺水肿证据、循环系统证据、液体超负荷证据。

1.4 统计学处理

绝对计数资料采用“袋/例”表示,构成比资料采用“率/%”表示。SPSS23.0计算数据,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我院输血人次16254人次,输注血液34384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3例(0.15%)。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单采血小板0.30%、红细胞为0.21%、血浆为0.11%、冷沉淀为0(0/1742)(P<0.05),见表1。

表1 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构成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6.7%,其余依次为过敏反应、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循环超负荷(30.2%、7.5%、3.8%、1.9%)。见表2。

表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构成比

2.3 各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红细胞主要以发热反应为主73.3%(22/30),血浆以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各占47.1%(8/17),单采血小板均为过敏反应。见表3。

表3 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3.1 通过对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3.2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与其他研究相关报道一致[3],但以非溶性发热反应最高(56.7%),其次为过敏反应(30.2%)。而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单采血小板(0.30%),其次是红细胞(0.21%),再次是血浆(0.11%),冷沉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单采血小板均为过敏反应。

分析原因:单采血小板与血浆一样,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含有免疫球蛋白,输注单采血小板后产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再次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即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4];红细胞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未见溶血性发热反应及细菌污染等的发热反应,由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血液运输、储存的规范管理,临床上极少出现由于血型鉴定不准确或交叉配血错误引起的溶血性发热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发热反应也很少见,而输注红细胞引起发热的可能原因是红细胞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部分白细胞介素可刺激下丘脑调节体温中枢,引起体温升高,肿瘤坏死因子可诱导肝脏合成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引起发热;反复多次输血,体内容易产生白细胞抗体,导致白细胞聚集而激活单核吞噬系统,释放出热源性物质引起发热反应;另外,使用大量库存血液,由于血液储存时间长而红细胞老化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产生红细胞碎片等,这些因素都有可引起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血浆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为主,发热反应原因是血浆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白细胞也可释放一些致热源,导致发热反应,而过敏反应则是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患者输注含有血浆蛋白的血浆时,产生免疫应答,反复输注输注血浆后可能产生相应的血浆蛋白抗体,再次输注血浆后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IgA缺乏患者输注血浆也可导致过敏反应;冷沉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原因是冷沉淀含血浆量少,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低。

3.3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

(1)重视输血管理,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加强临床医生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杜绝滥用血液。(2)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交叉配血患者有输血史或妊娠史必须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做到精准输血、有效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3)加强输血监测管理,血液离开输血科冷链后及时输注,所有血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注,避免血液长期放置于不符合要求的环境,造成细菌滋生引起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4)供血血站提供的红细胞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大大地减少了因血浆中含有大量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输血安全性明显高于未过滤的去除白细胞的血液【5--6】。(5)合理使用血液成分,对有血浆蛋白过敏、IgA缺乏、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患者选择使用洗涤红细胞,尽量避免含血浆成分血液的使用。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时,需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及原因,不断强化输血管理质量。

猜你喜欢

溶血性白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白细胞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鸡住白细胞虫病防治体会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