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沟通在对艾滋病感染患者进行随访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2022-04-08周琳

今日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治疗率抗病毒艾滋病

周琳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柳州 545007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常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全球疾病负担》(《GOB》)中排名前十的传染病,中国有近100万的艾滋病患者。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随着针具交换、母婴阻断等各项干预措施的落实,艾滋病传播途径从以注射吸毒为主转变为以不安全性行为为主[1]。艾滋病病程长,并由于其尚无可治愈的特效药物及疫苗,艾滋病的病死率仍在较高水平。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艾滋病虽然无法治愈,却可以通过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疾病的进展和恶化,从而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正因如此,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有效的长效管理,提高艾滋病患者的依从性,是当下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所在。缺少心里沟通,导致患者产生认知偏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开展随访工作和提高艾滋病患者的依从性[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本次研究抽取的120例病例作为样本,分为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6.7-2016.12期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回访调查。常规组纳入男女比34:26,最小20岁,最大50岁,均值(35.43±4.67)岁,纳入文化程度分别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纳入17、15、15、13;心理沟通组纳入男女比34:26,最小20岁,最大50岁,均值(35.64±4.33)岁,纳入文化程度分别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纳入18、16、14、12。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常规的随访方式进行管理,其内容包括:①询问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等,并且及时更新,减少失访的可能性;②疾病告知:告知病人疾病确诊、及时治疗、传播途径等注意事项;③高危行为调查:艾滋病确诊后有无高危行为,有无传染他人的可能,性伴或配偶是否有检测等;④疾病干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结核病检测或相关症状、CD4免疫细胞检测。

心理沟通组:常规的随访方式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心里沟通的技巧和内容,其技巧和内容如下:①心理驱动因素;②使用封闭性提问。

1.3 观察指标

1.3.1 知晓情况

采用问卷评估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分别收集随访前和随访30天后艾滋病知识问卷的得分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常规组和心理沟通组艾滋病知识的得分差异。

知晓率=组内知晓人数/组内人数×100%

1.3.2 治疗依从性

分别收集随访前和随访30天后参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常规组和心理沟通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率差异。再分别收集随访4年内不间断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常规组和心理沟通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率差异。从而分析常规组和心理沟通组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30天内治疗率=组内确诊后30天内开展抗病毒治疗的人数/全组人数×100%

4年内不间断治疗率=组内连续4年不间断治疗人数/全组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比较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艾滋病疾病知识知晓率发现,随访前两组传播知识、预防知识等各项知识的知晓率无差异,P>0.05。随访30天后心理沟通组评分相较于常规组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艾滋病疾病知识知晓率

2.2 抗病毒治疗情况

2.2.1 30天内艾滋病感染者治疗情况

常规组在随访后30天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率为46.67%,心理沟通组为76.67%。标化后比较,心理沟通组高于常规组。比较常规组与心里沟通组在随访后30天内的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X2=21.683,P<0.001。详见表2。

表2 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随访后3天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

2.2.2 4年内艾滋病感染者不间断治疗情况

常规组4年内不间断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率为58.33%,心理沟通组为78.33%。标化后比较,心理沟通组高于常规组。比较常规组与心里沟通组在随访后4年内的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X2=10.116,P<0.05。详见表3。

表3 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随访后4年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

3 讨论

3.1 心理沟通有助于提高随访工作的质量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在治病人病死率仍较高,且艾滋病在感染后存在较长的潜伏期,此阶段患者较少出现不适症状,随疾病进展出现的发热、咳嗽等症状也与临床其他疾病相似,因此艾滋病的防治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3]。

常规管理多以相关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为基础,保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疾病进展,但忽略了其对疾病的了解及心理状态,在随访及沟通过程中容易发生误解,会因心理状态的原因没能得到及时沟通和解决,从而导致患者与工作人员疾病认知偏差较大且沟通不顺畅[4]。心里沟通首要找到患者心理的驱动因素,使工作人员能够从患者心理上最重视的问题和角度出发,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与患者思想上一致,使患者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5]。本研究对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艾滋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随访前常规组及心理沟通组传播知识、预防知识及疾病干预与护理评分无差异,P>0.05,教育后心理沟通组评分相较于常规组均较高,P<0.05。表明心理驱动因素以及封闭性提问的心理沟通方式,有助于帮助医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患者,从而能够提高艾滋病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及依从性,为开展疾病控制以及治疗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3.2 心理沟通有助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由于艾滋病的致死性后果及社会岐视等原因,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痛苦[6-7]。因为疾病的折磨,强烈的耻辱感和无助感,使患者对治疗前途失去信心,对生活丧失希望。随着病情发展,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身体的虚弱常导致患者机会性感染增多,患者此时怀疑工作人员治疗能力,怀疑药品的治疗效果,而拒绝检查和服药[8]。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发觉患者的心理驱动因素,进而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及疾病经过等,使患者对疾病有客观的认识[9-10]。适时地关心、同情、安慰、鼓励患者,调整其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11-13]。掌握患者的详细病史和目前病情以及心理状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服药依从性。

3.3 心理沟通有助于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

分析本次研究内容发现,政府及医疗机构较为重视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包括在社区、学校以及各个公共场所等区域安置宣传栏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文艺汇演等;新的宣传方式包括互联网的线上宣传、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14-15]。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艾滋病专项经费,但是社会上大多数患者因了解艾滋病的途径较少,从而缺乏相关知识。巨大的经费投入,多种宣传方式同时开展,但是大多数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仍然偏低,如老年人、农村或乡镇人民、山区偏远地区人民等,其中大部分人群仅在艾滋病宣传期间产生警惕心理,难以形成长效的心理警惕机制。

在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这可能说明存在一下几种情况:①人群接受信息的能力有限,因为信息数据越来越庞大,艾滋病宣传的信息有可能被淹没;②互联网各信息平台对用户投放信息越来越精准,造成的结果是人群看到的信息,大多是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信息,而原本不感兴趣或者不了解的信息,可能被看到的机会越来越小,艾滋病宣传信息曝光可能性降低。这进一步说明,艾滋病宣传信息的竞争力可能存在不足,需要提高艾滋病宣传信息的质量,增加艾滋病宣传信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16-17]。

通过分析目标人群的心理驱动因素,准确发掘社会人群需求,针对性设计艾滋病宣传信息内容,从而引导社会人群关注艾滋病宣传信息,从而提高艾滋病宣传的效力,有效提高社会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18-19]。

4 结论

艾滋病患者面临着公众的歧视、憎恶和抛弃,患者的工作、社交、家庭生活等方面受到诸多影响,常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20]。这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会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对疾病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良好的依从性可以保持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的稳定,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耐药的出现,促进免疫功能重建,从而减缓HIV感染发展为艾滋病的几率,降低病死率。因此,工作人员在健康教育及随访管理中应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应对机制,对有效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显得异常重要。家庭精神支持方面,家庭成员要为患者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生活上给予悉心照料和护理,情感上给予满足,多与患者沟通解疑,让他们倍感亲情的关爱,使其有安全感、不孤独、不悲观和不恐惧,勇敢地面对疾病,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21]。工作人员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帮助其争取更多的亲属支持和社会支持,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虽然能减轻机会性感染,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让患者失去治疗信心。有研究表明,良好护理措施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22]。工作人员必须在用抗病毒药物前,了解治疗方案,掌握药物特点及不良反应,给予心理支持和护理方法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治疗率抗病毒艾滋病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 世界艾滋病日》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拉萨市城关区2014 年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分析
郑州市某三甲医院职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急性并发症调查
东北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