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柔肝扶脾”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价值分析
2022-04-08陈春华
陈春华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
不同程度的焦虑已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突出的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问题[1]。长期焦虑可导致脑- 肠轴调节功能异常,引起腹痛、便秘、泄泻等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上述情况临床上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其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分型,也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2]。有研究指出,用中医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究使用柔肝扶脾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在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60 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西药组和治疗组(30 例/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比较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病情符合田德禄主编的《中医内科学》[3]中关于肝郁气滞证的诊断标准和《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4]中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电子肠镜检查未检出阳性病变;3)自愿参与本研究,且能够配合完成所有治疗。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患有消化道肿瘤、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器质性肠道病变;2)有胃肠道手术史;3)正在使用抑酸剂、精神药品或钙通道阻滞剂;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患有精神疾病。
1.4 治疗方法
为西药组患者采用西药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使用乳果糖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对患者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使用柔肝扶脾法进行治疗,方法是:采用抑制Ⅰ型手法对患者的足三里穴、上巨虚穴进行针刺。使用1.5 寸毫针,以缓慢捻进法进针,行针时先缓慢捻转,之后快慢配合,使刺激逐渐增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 次,以轻捻提出法出针。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2 周。取柴胡、火麻仁、莱菔子、麦芽、青皮、枳壳、紫苏各15 g,打成粉末状[5]。将新鲜姜汁加入上述药粉中,将其调成糊状,制成厚约0.5 cm、直径约2 cm 的药饼。将艾绒制作成直径约1.O cm 的艾柱,将其放在上述药饼上。选取患者的太冲穴、上巨虚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作为治疗主穴,根据其临床症状选取其天枢穴、阳陵泉穴、中脘穴、神阙穴、大肠俞穴、阴陵泉穴、曲池穴、气海穴、关元穴作为治疗配穴。将置有艾柱的药饼置于上述穴位处,点燃艾柱,每次每穴灸5 壮。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2 周。采用五音疗法(使用乐曲《春江花月夜》)对患者进行治疗,1 h/ 次,1 次/d,连续治疗2 周。
1.5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采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的疗效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降低95% 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降低75% ~95% ;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降低50% ~74%;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降低<50%。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腹痛评分、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异常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分别为(4.15±1.05)分、(4.76±1.24)分、(3.76±1.67)分、(4.07±1.34)分,西药组患者的腹痛评分、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异常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分别为(4.23±0.99)分、(4.65±1.32)分、(4.01±1.42) 分、(4.28±1.11) 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腹痛评分、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异常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分别为(1.01±0.92)分、(1.24±1.01)分、(1.12±0.76)分、(1.24±0.87)分,西药组患者的腹痛评分、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异常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分别为(2.01±0.75)分、(2.88±1.21)分、(2.61±1.41)分、(1.98±1.92)分;治疗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均低于西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b 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 <0.05。
组别时间腹痛排便困难大便性状异常排便不尽感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4.07±1.34 1.24±0.87ab西药组(n=30)治疗前治疗后4.15±1.05 1.01±0.92ab 4.76±1.24 1.24±1.01ab 3.76±1.67 1.12±0.76ab 4.28±1.11 1.98±1.92a 4.23±0.99 2.01±0.75a 4.65±1.32 2.88±1.21a 4.01±1.42 2.61±1.41a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56.7%。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柔肝扶脾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疗法。中医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便秘”的范畴,肝郁脾虚为其最常见的证型。此病的发生与七情所伤、肝气乘脾、肝失疏泄密切相关[5]。针灸学家朱琏对针灸治病的原理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针灸之所以能治病,不是直接以外因为对手,而是激发和调整人体内部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皮层) 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6]。有研究指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由脑肠轴互动失调所致。相关的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可起到调节脑肠轴的作用,从而可加快胃排空,促进肠道的蠕动和粪便的排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腹痛主要是由于其胃肠道平滑肌出现痉挛所致。采用抑制Ⅰ型手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可显著缓解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情况,起到疏肝行气、解郁健脾的作用[6-10]。本研究中进行艾灸所用的中药方由柴胡、火麻仁、莱菔子、麦芽、青皮、枳壳、紫苏组成,诸药合用可共奏扶脾、疏肝之功[5]。进行上述治疗主要是取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上巨虚穴作为治疗主穴,并配以天枢穴、大肠俞穴、中脘穴、阳陵泉穴等穴位[5]。有研究指出,对上述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理气消胀、健脾通便的作用,从而可达到缓解腹痛、改善便秘的目的。五音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医疗法[11]。“五音入五脏”是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具有刺激胃排空、加快胃肠蠕动的功效[12]。本研究中选择的乐曲《春江花月夜》为宫调式乐曲。使用该曲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3]。
综上所述,使用柔肝扶脾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