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2022-04-08王兆峰黄冬春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异省域康养

王兆峰,黄冬春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随着国内老龄人口与亚健康群体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不断攀升,康养旅游作为顺应市场需求而兴起的旅游新业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新时期康养旅游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后出台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促进了康养旅游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2-4]。但康养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品整体品质较低、产品特色和吸引力不强,同质化竞争凸显等问题[5]。因此,强化对我国整体及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认知,探索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利于明晰不同区域康养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确定不同区域康养旅游的发展目标,为我国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业态,目前国内康养旅游研究领域虽然从内涵界定[6-7]逐渐向资源分类[8-9]、开发评价体系构建[10-12]、目的地空间分布[13-15]等延伸,但涉及竞争力领域的康养旅游研究极为少见,仅有李东等初步构建康养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四川省各市州康养发展水平的差异[16];国外学者对其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旅游、养生旅游等方面[17-18],大多是从宏观尺度评价一些国家或地区康养旅游竞争力并探索其影响因素[19-20],多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等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1-22]。

综合来看,尽管国内外康养旅游竞争力研究不断深入,但总体上国内康养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甚微,对我国康养旅游竞争力区域差异认知不足;已有研究仅停留在康养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或差异现象的描述,而对区域内康养旅游竞争力之间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和结合我国康养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重心与标准差椭圆、G*指数、地理探测器等工具,从空间分布的视角研究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反映当前我国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与地区空间差异,为提高我国康养旅游发展水平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康养旅游内涵界定

目前康养旅游定义表述尚未统一,本文在参照王赵、任宣羽、徐红罡等学者以及《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对康养旅游的定义[3,6-7],结合杨秀成、王兆峰等对康养旅游地建设的相关研究[9,15],认为康养旅游是以森林、山地、湿地水域等康养特色资源为基础,以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为依托,以健身休闲、养老、医疗、观光等为目的,以可支配收入较高的老龄人口和亚健康群体等为市场对象,将康养特色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业态。

(二)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康养旅游内涵界定,借鉴已有旅游竞争力评价相关文献[23-24],本文认为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水平的因素不仅包括常规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源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直接表征性指标,同时也包括康养旅游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质量、支撑旅游发展的相关配套设施等因素。坚持可得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可比性原则,本研究将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分解为业绩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支撑竞争力、知名度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6个维度。本研究将知名度竞争力这一与国家、学术界、公众等关注度相关的指标纳入分析范畴,作为单独一个维度突出体现。最终筛选出34个基础指标,完成对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指标见表1。

①康养旅游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有赖于区域总体旅游产业的支撑。采用入境和国内游客人数、国内外旅游收入表示当前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业绩水平,其值越高表明当地旅游业规模越大,旅游效益越高,旅游产业发展越成熟,则对康养旅游的支持能力越强。②康养旅游资源是开展康养旅游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主要体现形式。资源的数量用森林、湿地和山地面积表示,使用3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代表省域康养旅游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康养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质量与吸引力。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康养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使用年平均降水量、空气优良率、废水处理率、年平均气温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表示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支出表示政策环境[25],营商环境指数表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社会环境的总和[26]。④支撑竞争力是康养旅游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康养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人才储备。⑤知名度大小反映一个省域在全国康养旅游界的地位,是一种新业态在发展初期的无形竞争力,此处采用康养旅游社交网络指数、康养旅游学术关注指数和国家级品牌康养旅游地数量分别从公众、学术界和国家层面加以衡量。⑥市场竞争力是保持康养旅游竞争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康养旅游市场对象主要包括可支配收入较高的老龄人口和亚健康群体。参考相关文献[15]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表示省域康养旅游市场对象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65岁以上人口、残疾人口、入院人数、中等偏上收入群体表示潜在康养旅游客源数量。

表1 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三)研究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时效性与可得性,本文采用2019年相关指标数据,大部分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各省域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其中,营商环境指数数据来自《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https://www.gsm.pku.edu.cn/zhongguoshengfenyingshanghuanjingyanjiubaogao2020.pdf);康养旅游社交网络指数数据来自于微信平台搜索引擎,将其量化为微信平台中各省域康养旅游相关文章的阅读量之和[27];康养旅游学术关注指数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官网,将其量化为知网数据库中各省域的研究机构与所属目的地相关的文献数量之和[28];国家级品牌康养旅游地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发布的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名单与中国长寿之乡康养示范基地等相关文件;残疾人口数据来自国家残疾人联合会;中等偏上收入群体量化为私家车保有量(辆)与家庭平均人数(人)两者的乘积。

(四)研究方法

1.综合评价模型

在旅游竞争力测度方面,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权重法,熵值法是客观权重中较为成熟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运用熵值法并结合综合评价模型对康养旅游竞争力进行测算与评价。其原理是在指标评价过程中,根据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来确定权重,具体计算步骤详见参考文献[29]。结合综合评价模型,如公式(1),定量评价中国31个省域6个维度的竞争力水平,为对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分析提供基础。

(1)

其中,i=1、2、3、……,n,表示省份;j=1、2、3、……,n,表示指标,Uij表示竞争力水平,wij为权重,zij为标准化值。

2.重心和标准差椭圆

假设一个大区域由n个小区域组成,p(xi,yi)为第i个区域的中心坐标,wi为i区域中的属性值和权重,p(xi,yi)为整个区域的重心坐标,重心计算公式为[30]:

(2)

3.G*指数

为了研究空间数据的省域之间空间关联模式,采用Getis-OrdG*指数进行冷热点分析。其计算公式为[31]:

(3)

4.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异性,揭示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学方法,既可以探测单因子驱动力,也可以探索两个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那么它们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似性,常用q值进行度量。q值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q值越大,表示该因变量和自变量在空间上分布越相似,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越大[32]。计算方法如下:

(4)

三、结果分析

(一)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

利用公式(1)计算出中国31个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分值(图1),进而可以分区评价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状况。如图2所示,从三大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康养旅游竞争力的均值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虽然在资源竞争力(0.006)方面处于劣势,但在业绩竞争力(0.113)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说明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的高低与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中部地区省域支撑竞争力(0.079)、市场竞争力(0.06)表现良好,而整体环境竞争力(0.060)方面最低,反映其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资源竞争力是三个地区中最高的,具有先天资源优势,但是其余各项康养旅游竞争力均值都很低,尤其是在业绩竞争力(0.027)和支撑竞争力(0.049)方面与东部、中部地区差距很大,也是其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总之,中国各省域之间康养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由东部向中部、西部梯度递减的格局,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基本一致。

图1 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值分布

图2 中国三大地带康养旅游竞争力均值分布

(二)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分析

1.重心与标准差椭圆

用ArcGIS10.2相关模块分别计算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业绩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支撑竞争力、知名度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重心及标准差椭圆,结果见表2和图3。

从重心的经纬度来看,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心在北纬32°61.7′N东经112°25′E,主要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与中国的几何中心(103°E,30°N)相比,总体上重心向东北部发生偏移,主要因为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高水平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东部偏北的沿海地区。对比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六个子项指标的重心,资源竞争力的重心偏离至其它重心位置的西北部,表现出该指标上高值区向西北部聚集的特点,主要由于该指标上西藏、新疆、青海等西北省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高等级的自然保护区;业绩竞争力的重心偏离至其它重心位置的南部,表现该指标上高值区向南部聚集的特点,主要归因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社会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值高;支撑竞争力的重心偏离至其他重心位置的东部,表现该指标上高值区向东部聚集,主要在于东部省份旅游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具优势。

表2 康养旅游竞争力重心与标准差

图3 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重心及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分布

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康养旅游竞争力水平较强的省份集聚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相对较弱。由图3可知,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分布的椭圆长轴为6451km,椭圆半径几乎覆盖到所有东部地区的省份,没有覆盖到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以及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等省份,表明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活跃区大部分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从转角θ大小来看,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主要表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

各分项竞争力标准差椭圆虽均以重心为中心,但仍表现出差异显著的空间分布态势。业绩竞争力东西半轴最短为3738km,说明业绩竞争力在东西方向上倾向于向东聚集,主要由于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达,为康养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占据竞争优势地位;资源竞争力南北长轴半轴最长为9015km,东西半轴最长为4812.5km,表明与其他分项竞争力相比,资源竞争力在整体空间上强弱分布较为均衡,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虽然康养旅游资源相对较少,但是凭借丰富的开发与管理经验,极大发挥现有资源的经济价值,而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实现资源潜在价值的变现,总体上弱化了资源竞争力空间上的差异性;支撑竞争力南北长轴半轴最短为5163.5km,东西半轴较短为3927km,说明省域支撑竞争力空间分布向东南方向集聚。

2.G*指数分析

为了更好地诠释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运用Getis-Ord G*指数,采取自然断裂分级法Jenks,将康养旅游竞争力统计量由高到低分成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形成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的冷热点区域图。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展示各省市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冷热点分布图,如图4所示。

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热点值由东南向西南、东北、西北依次递减,总体上形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圈极结构,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特点,呈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性。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图4 康养旅游竞争力冷热区分布图

一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优势康养旅游竞争力核心区,并存在带动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中国康养旅游竞争力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次热点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两侧。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域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推动和产业优势,为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发展较好的省份通过与周边省份合作,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扩散效应区,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两侧成为竞争力的次核心区。

二是华北地区成为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过渡区。一方面,华北地区环境竞争力处于冷点区,在自然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短板,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聚集区,能耗工业对空气和水资源质量产生严重污染,同时华北地区多属少雨缺水地区,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制约了其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华北地区在地理上远离核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承接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影响较弱。

三是西部地区是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的边缘区。西部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竞争力处于热点地区,康养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湿地、山地面积辽阔,加之绝美的自然风光,极具康养旅游开发价值。但是西部地区业绩竞争力和支撑竞争力处于冷点区,反映其旅游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东、中部地区,高原、沙漠、雪山等复杂地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康养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和交通通行条件的改善。其次,西部地区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且远离国内主要客源市场,难以承接核心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

G*指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布局存在显著空间分异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交互作用强度等,以识别驱动因子及形成机理。

1.因子探测

将31个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L作为因变量,将业绩竞争力L1、资源竞争力L2、环境竞争力L3、支撑竞争力L4、知名度竞争力L5、市场竞争力L6作为因变量。在地理探测器中,因变量是数值量,将自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本文运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5类,转化成类型量[33-34]。

因子探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维度因子对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产生的影响显著性和解释力大小具有差异性。根据q值大小判断该维度对康养旅游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强度,结果显示:支撑竞争力L4>业绩竞争力L1>市场竞争力L6>环境竞争力L3>知名度竞争力L5>资源竞争力L2。其中支撑竞争力L4、业绩竞争力L1、市场竞争力L6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其他维度因子显著性较差,由此可见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受支撑、业绩、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影响较大,而资源、环境、知名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表3 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因子探测结果

2.交互探测

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康养旅游空间分异的各因素之间的合力作用,将影响因子样本数据输入交互探测模型,结果见表4。

第一,从交互类型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强,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说明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二,从单因子在双因子交互中的作用来看,与单因子作用相比,每个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时的q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资源竞争力L2、环境竞争力L3、知名度竞争力L5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相较于单因子作用,出现显著的成倍增长。第三,从各组双因子交互对空间分异影响力大小看,其中,支撑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L4∩L3)的交互作用最强(0.898),其次是支撑竞争力与资源竞争力(L4∩L2)的交互作用(0.883),组合q值均接近0.9,充分说明支撑竞争力是各种合力作用中最主要的因素。

表4 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交互探测结果

3.因素分析

由地理探测结果可知,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结合前文分析基础,进一步探讨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形成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深化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理论认知。

(1)业绩竞争力

业绩竞争力大小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影响力较大,q值为0.703,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业绩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省域旅游业发展成熟度与社会经济水平,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充足的资金供给才能保证康养旅游产品、环境、设施与服务在量与质方面占有优势,从而确保整个省域康养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中,业绩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旅游收入是带动各类康养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果缺少充足的资金投入则会影响康养旅游资源向产品转化,缺少核心产品则会影响康养旅游系统正常运行。

(2)资源竞争力

资源竞争力状况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力最小,q值仅为0.308且结果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本研究中资源竞争力一项选取3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作为分析对象,而3A级及以上景区恰恰重视资源向产品转化的程度,中西部地区尽管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转化的程度较差,导致其综合竞争力得分较低;而东部尽管资源相对较少,但可以实现有限资源在较短周期内的产品开发与投入使用,客观上降低了资源竞争力在整体竞争力中的影响程度。

(3)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大小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小,q值为0.44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因为华北地区和部分东部地区是空气和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但是山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份经济水平与旅游基础支撑条件优越,整体康养旅游竞争力较高;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营商环境指数较低,忽略对康养旅游发展环境的营造,同时人口稀疏、旅游消费能力较低,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和效益不具优势。因此,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削弱了环境竞争力对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力。

(4)支撑竞争力

支撑竞争力状况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q值达到了0.749,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同时也是各种合力作用中最主要的因素。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攻关期,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兴业态,在发展初期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康养旅游体系,交通、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医疗服务等基础支撑条件产生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我国康养旅游发展仍处于以基础支撑条件为主导的初级阶段。

(5)知名度竞争力

知名度竞争力大小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不大,q值为0.423,且结果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空间耦合关系,西南地区和中部部分省份虽然具有较强的知名度竞争力,但整体社会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影响了知名度优势的现实转化,而东部省份依靠自身的经济杠杆调节,扩大旅游投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知名度竞争力的缺陷。因此,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降低了知名度竞争力对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6)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大小对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q值为0.658且结果均显著。主要原因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省份经济发达,人均旅游消费能力强,同时该区域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人口数量决定康养旅游客源市场与发展潜力的大小。该区域人口要素的空间流动对其南北两侧省份产生了扩散效应和带动作用,距离客源市场越远的省份,则康养旅游竞争力越弱。因此当地的潜在康养消费人口规模、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对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通过对康养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逐一分析,将影响因素按作用进行归类总结: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业绩竞争力、支撑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知名度竞争力影响较小。其中,业绩竞争力为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提高提供重大驱动作用;支撑竞争力在康养旅游发展初期起着显著主导作用;市场竞争力为维持省域康养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重心与标准差椭圆、G*指数等分析各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各省域之间康养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东部省域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均值最高,在资源竞争力(0.006)方面处于劣势,但在业绩竞争力(0.113)方面优势明显;中部省域环境竞争力处于劣势;西部省域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但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东中部省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基本一致。

2.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上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重心总体上向东南发生偏移,业绩竞争力倾向于向东聚集,资源竞争力在整体空间上强弱分布较为均衡,支撑竞争力空间分布向东南集聚;热点值由东南向西南、东北、西北依次递减,总体上形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地区,长江中下游南北两侧为次热点地区,次冷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典型“核心—边缘”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性。

3.中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支撑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知名度竞争力和资源竞争力,其中支撑竞争力是合力作用中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即业绩竞争力为驱动因素、支撑竞争力为主导因素、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因素。

(二)政策建议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康养旅游竞争力核心区,且资源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引导区域建立康养旅游合作机制,构建康养旅游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共建共享的区域旅游共同体,扩大康养旅游竞争力热值区覆盖范围,弱化“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空气优良率,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林木绿化覆盖率,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康养旅游品牌,积极增强高质量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

针对华北地区处于康养旅游竞争力过渡区,且环境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方面华北地区应努力降低市场壁垒,加强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空间关联,推动康养旅游资源整合,创新康养旅游产品形式,进一步开拓康养旅游市场,产生互动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出台有利于旅游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传统旅游业向康养旅游创新型转变,发挥康养旅游对生态文明推动作用,提高空气质量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促进该地区康养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处于康养旅游竞争力边缘区,且资源竞争力较强,其他各项康养旅游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需加大旅游财政投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与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完善交通设施以解决游客康养景区景点可达性问题,为康养旅游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与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旅游经营者应充分发挥西部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森林、山地等康养产品,以差异化的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竞争优势,提高资源经济价值的转化效率。

(三)讨论

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康养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探索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提升我国省域康养旅游发展水平提供实践参考。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本文尽管在指标选择上尽量选取能够代表省域康养旅游竞争力发展特征的因子,但对特殊指标和地方实际问题的把握程度较为缺乏,今后可以采用主观调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提升评价指标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由于康养旅游在国内属于新兴业态,目前时间维度的连续数据较为缺乏,未来可以进一步对康养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变格局加以分析。

猜你喜欢

分异省域康养
陕西关中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阆中市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探析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东乡族自治县贫困分异特征研究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中国星级酒店的旅游经济效应分异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