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自我实现境域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新论
2022-11-23胡丹
胡 丹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引言
作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整个革命生涯,不仅是其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主要是从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人的行为要求进行解读。遵守道德规范仍需勉强,难免出现初心易改、不真懂真信的问题。笔者拟从为人民服务的天地之境,成人之道的自我实现之维,全心全意的实现方法和共产主义的通达之致,揭示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自我实现之境,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解读路径。
二、天地之境: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的意义世界
按照冯友兰的看法,境界是一种与人的觉解(1)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对觉解的阐述是,解是了解,即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觉是自觉,即自觉其是做某事。有觉解是人生最突出显著的性质。相联系的意义世界。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可以区分出相应的人生境界,即宇宙人生对人(主体)的不同意义。按此标准,人生境界依次可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重境界。第一重为自然境界,需要的觉解最少,行为主体所做的事,对于自身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第二重为功利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行为主体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仅能体会功利对自身的利益。第三重为道德境界,需要更多的觉解,行为主体领会到道德的意义,能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第四重为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行为主体体会到宇宙的利益,具有超道德价值,在天地境界人已尽其性。这四重境界的觉解程度由弱到强,从浑沌(不自明)——似乎浑沌,至道德境界蕴涵道德价值,再至天地境界的超道德价值。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既表现为一种层层的递进,又以觉解的不断提高为条件。四者之间相互依存又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
首先,自然之境,人无我,即没有主体意识之我。自然境界中的人,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主体不清楚所行之事的意义,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进行。少知寡欲,不著不察。他的境界,似乎是一个浑沌。[1]45毛泽东心中的无我,人不自知,就是浑沌状态,主客不分,天人不分,是一种没有对象性的存在。“我”可区分“大我”和“小我”,“有我”和“无我”。“大我”是本真之我,追求本性之我;“小我”是功利之我。“有我”是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并皆为利之我。“无我”又可区分为“小无我”即无主体意识之我,和“大无我”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中追求道义、追求天人合一之我。
其次,功利境界,人知有我,皆为我,是为利的行为,皆为主体自身的利益,“都是以‘占有’为目的”[1]48,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功利境界的特点是“为我”,即主体行为的动机是为其自身利益。在此境界中,人“有我”,但作为功利主体的我是“假我”,即主客二分,主客对立,损人利己拜物,究其原因,是缺乏对象性关系,只有主体,没有对象。身处功利境界之人,以为人生的道德规范都是人随意规定的,这些道德的规律都可以说是人生的工具。在这一境界只有主体,没有对象,更没有对象的对象。故而只有成己,没有成物与成人。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号召“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同时整顿党员干部“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2]284的现象。“毛主席说,你们当选了中央委员,不要以为当了官,只是加重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3]由此可见,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追求功利不是目的,而有些人把他当作目的,这是他所反对的。
再次,道德境界,人无我,即不是追逐功利之我,而是追求道义之我。主体为道德而行,不是讲利,而是行仁义,其行为遵照“应该”而行,“都是以‘贡献’为目的”[1]48,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此境界中,个体从属于社会,表现出主宰的形式,乃能发展“真我”,也是“行义”之我。真我已具有“大我”之品格,与个体之利相关的“假我”则是与“小我”处于同一序列中。由无我到假我(功利的我)到真我的过渡,便是通过自然之境延伸功力之境,再递进到道德之境实现的。处于道德境界的人,虽行仁义,但遵守这些规范,只是在人的“性分”之内,还未在“天理”之中,还未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最后,天地境界,人亦“无我”,即“大无我”。道德之境的“无我”遵守道义原则处理人与人关系,而天地之境的“无我”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即天人合一之我。这是“事天”的行为,在此境界中,人与己,我与万物不再是对峙的,达到了与天地的合一,乃能完全发展“真我”。毛泽东讲的无我,是大无我的浑沌状态。处于天地境界之人,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出于自觉。这些规范,不仅在人的“德性”之内,而且在天理之中。遵守这些规则,不仅是人道要求,而且是天道使然。天地境界应是党员干部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正如毛泽东所主张的:“品德就是忠实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356“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的共产党员,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任务,献身于一个崇高的理想,他们必须具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必须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者的高尚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4]167-168
值得注意的是,为人民服务思想也有不同的境界,党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对于觉解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意蕴。自然之境的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屈从于他律,出于其它目的。功利之境的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是追逐功利,不是出于本心,出于晋升等需要。道德之境的党员为人民服务是一种作为道德规范的要求。道德之境并非其最高境界,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征程上,为人民服务是超道德的,是天人合一的天地之境。它是对以上三种境界的超越,是党员干部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成人之道: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
成物、成人、成己都是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5]。成己是成物的前提,成己是自我的内在道德追求,成物是自我对意义世界、现实世界的认知需要和价值追求。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而成人是成己和成物之间的一种动态关联,成人既是对成己的扩充(由自我转向他人),也是对成己与成物的对象性活动的补充。
笔者认为将成物、成人、成己归置于“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语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会产生动态性变化。“为人民服务”可以理解为成物、成人、成己三者之间存在着的相应关系。其中以成物为最终追求(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以成人为本质核心(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以成己为基本要求(实现自我超越)。三者互动作用,构成为人民服务的自我实现之维。
“成物”探讨怎样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成人”考察如何实现他人的价值追求,“成己”探究如何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实现与发展,需要将成己与成物相融合,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需要将成己与成人贯通,成就他人也就是成就自我;更需要将成人与成物相联系,从成人的过程中找寻成物的方法和路径。也就是说,想要探寻“为人民服务”的自我实现之维,必须理解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成己与成物的关系。成己与成物相互贯通、融合,在生成意义世界的同时,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条件和提高了人性能力。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被理解成“为……服务”的客体,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以“为人民服务”为视阈和落脚点,成己的目的就在于完成对自我的双重超越,激发个人的天性(本能、潜能),养成自由的德性。而成物是在成己的过程中,对现实世界进行认识和把握,也即人作为精神主体逐渐从自发到自觉,把自在之物逐渐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成物可以脱离成己而独立存在,而成己却需要经历成物的这一过程而不断丰富自我的审美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不能脱离“为人民服务”这一过程而单独存在,即始终要维持成己与成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但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是可以脱离“人民”这一主体而单独存在的,即成物向成己的这一反向过程可以实现。
其次,成己与成人的关系。成己与成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成己只是对个人的天性的解放和德性的培养。而成人却是将人理解为一个类本性概念,整体上把握构成人的条件和人性能力,从而揭示和激发人的本质力量。在“为人民服务”这一限定语境中,“人民”被视为人民群众。它是共产党员的服务性对象,成己与成人构成对象性关系。人民群众作为为人民服务中的对象性存在,属于是其所是的否定性存在。“否定”是对现存状况的批判和超越,并成为是其所不是的本真性存在。人民群众的自我否定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天性得到适度释放,德性得到充分培养。也就是说,成己可以视为对“小我”即个人的培养和改造,而成人则是对“大我”即人类社会的改善和推进历史进步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人是成己的最终价值追求,而成己是成人基本条件和基础前提之一。
最后,成物与成人的关系。成物不一定需要经历成人的过程,但成人的实现一定要受到成物的影响。因为成物的过程是相对于成己的过程而言,个人只有完成对自我的双重超越,才能实现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而成己的过程又与成人的实现紧密相连,成己是成物和成人的共同基础。基于此,成物与成人始终受到成己的影响。成物是成己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展现形式和外在超越,使人能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成人是成己的最终价值追求,成己也就是在完成对自我的双重超越后,要将成人即成就他人作为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质言之,成物是成人和成己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和目的,成人是成己和成物的最终价值追求和沟通介质,成己是成物和成人的实现基础和基本前提。成物、成人、成己三者互动,展现出人作为精神主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由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和客体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之中,成物始终展现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导向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获得,成人始终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和自由德性的获得,成己始终彰显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我超越和人生价值的获得。
由以上三种关系可知,成物、成己、成人作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即保障、促使、增进其利益的合理到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在根本上就是实现人民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离开了利益则无法生活和生存,不可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更不可能支持和参与革命事业。毛泽东强调“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突出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暗含了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他指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6]“我们都是站在一条线上为人民服务,都准备牺牲性命为全国人民谋利益”[7]。利益属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对象性存在,既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利用和消灭的对象,又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机的身体。人民群众不仅在利益的到来中获得自我实现,而且在利益的实现中证明自身的存在,尤其在利益的享有中发展自身的本质力量。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的纯粹程度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诞生于革命年代,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首先,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具有政治涵义,更具有伦理涵义,即为人民服务是通过人民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方式实现的。中共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总纲。就政治涵义而言,党员干部通过领先解放人民,不仅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而且帮助人民掌握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本领,为党赢得民心,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从伦理含义着眼,为人民服务的主客体都有人生价值追求及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既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又是人民服务的客体,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每个人既享有权利也需履行义务,在此意义上,为人民服务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人服务,为己服务。
其次,为人民服务可以区分为领先解放与全然替代两种实现形式。领先解放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进取、自我实现;而全然替代,则是“帮”“为”“替”人民群众实现自我。领先解放途径纵使人民群众自身素质提高,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全然替代途径不是积极主动,而是被动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为人民服务的实现途径应表现为通过发挥党员先进性实现人民领先解放,并非全然替代人民群众自身解放。
一方面,组织和动员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部队的原因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8]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9]。提出党的任务是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服务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发挥党员先进性,以领先解放人民,而不是为群众包办一切。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它政党在于它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只有加强党的自身的先进性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党、党员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三大作风最核心的是密切党群关系,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领先解放并非是全然替代人民群众的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建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并在人民拥护下为人民而执政,发展人民。解放人民是服务人民的前提。在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所有人的解放,这是每一个人解放的前提。无产阶级政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其伦理价值表现为服务于“人的解放”。在共产党人的一代代努力下,在改造世界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确证发展。
最后,党组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伦理规范性的要求,当作一种“彼岸的”“先在性”的存在。对党员干部而言,为人民服务是终身性的,体现为一个不断践行的过程。一方面,为人民服务的终身性表明它是党员干部自身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为真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要义是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以便长期坚持下去。毛泽东将人看成为以劳动创造、以生产为前提,处于一种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同时,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只能在实践中达到。这体现了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这个过程作为感性活动,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过程,它作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即劳动给对象世界“赋形”的过程。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且是共产党员行为活动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28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新要求,并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胜决心。
五、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945年党的七大以党章的形式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宗旨的确立因时代的变迁,内容更加丰富;因人民的需求,服务更加全面。中国共产党追求个体德性修养、政党初心使命,共产主义事业三个方面内含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首先,在个体德性修养层面,党员要扎实德性修养,练就“硬功夫”。毛泽东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共产主义,具体讲就是平时说的为人民服务”[11]。在为人民服务中通往共产主义。就个体的德性修养而言,为人民服务就是每个共产党员必修的“硬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党员干部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入党动机体现着个人的初心与使命,入党动机纯不纯,反映着个人共产主义信仰真不真,马克思主义信不信的问题。为此要解决党员入党动机是否纯真的问题,这也是在实践中不断陶冶的改造的过程。毛泽东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12]。理想信念大于天,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就是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为避免出现鱼水相分、鱼水不容的局面,毛泽东再三警示党员“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3]。两个务必与两大作风高度一致,这是维系“鱼水之情”的传家宝,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不能丢弃。
其次,在政党初心使命层面,党组织要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处理好“给东西”与“要东西”的关系,党员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切实的物质福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4]467为此,他说“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4]467“给东西”与“要东西”虽一字之差,却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在毛泽东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各项重大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史就是初心与使命的践行史,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也是鱼水之情的情怀史。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坚守初心使命,不忘人民情怀,才能永驻青春活力,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最后,在共产主义事业层面,中国共产党在通达共和国道路中实现共产主义机理。为改变“三座大山”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创建组织,团结人民;开启民智,依靠人民;创建国家,服务人民。人民处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此,他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单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更是通达共和国道路,实现共产主义机理的“唯一途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共产主义的实现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但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我”与“小我”的矛盾。毛泽东强调“大我”和“小我”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对矛盾,“大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方向,只有抓住和解决了“大我”这个主要方面,才能解决好“小我”的问题。[15]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个人价值观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共产党必须“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政,并指出“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其中如何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公平正义是大同社会的诉求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点。为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人民代表大会为政体”的人民共和国。国体与政体的相统一,坚决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力地保证并实现了人民要求公平、平等的愿望。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的民生问题。
六、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中,群众路线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人民性贯穿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为人民服务的自我实现境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义世界,其中蕴涵了成人之道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全心全意的纯粹程度,为的是通达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守护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史诗,百年颜色未褪,百年初心始终,百年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精神代代传承,永续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