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联合肌内效贴对大学足球运动员FAI姿势控制的影响
2022-04-08李有华李英奎
李有华,李英奎
足球是全球第一大运动,具有对抗激烈、反复踢球、快速变向、瞬间加速、即时跳跃与着地的运动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其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Hägglund et al.,2009),要远远高于篮球和手球等运动项目(Noya et al.,2014)。足球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Dvorak et al.,2000),尤其是踝关节(Jain et al.,2014a;Walls et al.,2016),约占足球总损伤的 85%(Beynnon et al.,2002)。由于足球运动员踝关节的不完全康复或过度使用易造成其反复受伤,成为足球损伤中复发风险最高的一种,达 80%(Hale et al.,2005),长此以往会逐渐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当前对FAI发生机制尚未形成研究共识,研究表明,与踝关节损伤后导致的本体感觉敏感性缺失(Aya‐la et al.,2017;Steib et al.,2015)、力量下降(Grooms et al.,2013)和平衡感减弱(Rössler et al.,2016)相关。
为了保证FAI大学足球运动员进行适当的训练和比赛,对其进行有效的康复仍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难题。目前,对FAI进行康复的先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本体感觉(Amrinder et al.,2012;Elshemy et al.,2013)、力量(Hanci et al.,2016;Ha et al.,2018)、平衡训练(Cruz-Diaz et al.,2015;)、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干预(Kim,2013)以及运动感觉训练(Ahmed,2010)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
除运动疗法之外,其他对FAI干预的策略也被建议用于改善踝关节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如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改善FAI纵跳效果(Ho et al.,2015)、KT改善踝关节不稳的篮球女运动员的功能表现(Kilic et al.,2017)、KT改善FAI动态平衡(Kwon et al.,2015),研究表明,KT也可以增加肌力(Zhang et al.,2016)、增强本体感觉(Magal‐haes et al.,2016)、提高柔韧性(Chen et al.,2013)。同时,也有研究报道了相反的结果(De Almeida et al.,2013)。当前,虽然有研究证明了KT的积极作用,但是尚未形成科学共识,需要更多的研究促进KT作用的一致性。
太极拳是以下肢单腿支撑为主要特点的运动项目,在对人体健康促进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姿势控制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大学生平衡(王会会等,2019)、提高老年人本体感觉(华冰 ,2018;Xu et al.,2004)、平衡(陈鹏 等,2017;Li et al.,2005)和预防跌倒(洪都 等,2018;Fong et al.,2006)、膝骨关节炎(李海鹏等,2014;谢辉 等,2016;Yan et al.,2013)等方面,目前鲜见太极拳对FAI干预的研究,尤其是对大学足球运动员FAI方面的干预。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太极拳或联合KT对大学足球运动员FAI姿势控制如稳定性、柔韧性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以足球运动员为例,通过太极拳干预或与KT联合干预,观察对其FAI姿势控制(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柔韧性)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样本量的计算通过软件G*Power 3.1.9 for Windows(G*Power©from University of Dusseldorf,Germany)(Faul et al.,2007)。本研究为3个组别、3次测量,统计功效为0.8,I型错误概率(α)为0.05,统计分析方法为混合型方差分析,预实验中得到效果量为0.25,通过该软件计算得到样本量共计为54名参与者,每个组别为18名参与者。同时,考虑20%的脱落率以及各组之间的等比性,样本量共计66名参与者,每个组别为22名参与者。
在北京某大学足球学院招募66名患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大学生,学习课程、生活节奏基本一致,经过资格审查,排除4名受试者。FAI的纳入标准参考Dela‐hunt等(2010)的研究进行确定,纳入标准为:1)在最近1年内,踝关节重复扭伤2次及以上;2)最近一次踝关节扭伤距离研究>1个月,在功能活动中踝关节有失控感;3)踝关节功能评价问卷(AJ-FAT)分值≤26分;4)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试验结果为阴性;5)下肢无骨折或外科手术等病史;6)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踝关节扭伤时间<1个月;2)休息时存在踝关节疼痛;3)对KT过敏;4)存在身体活动的医学禁忌症(如心血管疾病);5)由于个人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干预。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都自愿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对研究过程知情,严格遵循了《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道德标准。
随机分组,随机序列的生成、随机名单的产生由单独的研究人员通过SPSS 20.0软件程序进行,对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以此进行,确保分组隐藏。样本被随机分为3组:TC+KT(n=20),进行太极拳联合肌内效贴干预;TC+KTp,进行太极拳和肌内效贴安慰剂技术干预(n=21);KT组单独进行肌内效贴干预(n=21,图1)。
图1 受试者变化流程图Figure 1. Flow Chart of Subject Change
1.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严格遵循关于非药物治疗随机试验的报告试验综合标准(CON‐SORT)声明(Boutron et al.,2017)。
1.2.1 干预方案
研究前期通过24式太极拳典型动作对普通男性大学生FMS测试的干预结果显示,至少6周才能对其身体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李有华,2018),因此,本研究3种不同干预均持续6周,在这期间正常参加平时的足球课程((即每周2次,每次90 min,周末进行1次比赛)。TC+KT和KT组的受试者在双脚踝使用了KT功能矫正贴扎技术。KTp+TC组使用安慰剂技术(无张力)的KT。TC+KT和KTp+TC组受试者的TC训练都聚焦于下肢姿势控制。
1)肌内效贴:肌内效贴功能矫正技术是肌内效贴技术的一种(Kase et al.,2012),贴布宽度为 5 cm、厚度为0.05 cm(Gonzalez-Iglesias et al.,2009),具有 70% 张力,粘贴于双脚踝。贴扎方法:受试者仰卧、脚尖朝上躺下,贴布从脚背外侧不施加张力地向内侧进行跨过跖骨。以70%张力通过足底到达外踝,横穿踝关节外侧韧带,向上延伸至腓肠肌肌腱末端,在腓肠肌中部无张力贴扎剩余部分。张力百分比的计算以KT平铺在纸上的长度为基点(0),将贴布以最大张力进行拉伸,测量其长度(100%)。因此,研究中KT所需张力为70%,即贴布所需最大可用张力与基点长度之间的差值为70%(Bravi et al.,2016)。贴扎完成后向受试者询问是否存在疼痛,并做半蹲动作,以对比产生的疼痛感,若无疼痛则贴扎完成。踝关节损伤通常是外侧韧带的拉伤,因此,KT功能矫正技术的目的在于使踝关节外翻并防止内翻,以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Konradsen et al.,1997)。
2)肌内效贴安慰剂技术:贴布的粘贴与上述相同,但张力为0,贴布只是在受试者踝关节贴着但没有任何拉伸。功能矫正贴扎和安慰剂贴扎技术都是贴在受试者双侧脚踝,每5天贴扎1次(Dawood et al.,2013;Inglés et al.,2019;Kase et al.,2003)。如果受试者在更换KT的时候发现了任何皮肤过敏,将其排除研究。
3)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干预动作选自24式太极拳(武冬,2001)中搂膝拗步、倒卷肱、云手、左右下式独立(包括仆步穿掌和金鸡独立)、玉女穿梭5个动作。这5个动作已经被华冰等(2018)、黄灵燕(2015)、马金凤等(2015)证明,对不同人群的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搂膝拗步、倒卷肱、云手、左右金鸡独立、玉女穿梭,包括了单脚支撑、单脚左支撑、单脚右支撑、左支撑右脚跟触地、右支撑左脚跟触地、左支撑右脚尖触地、右支撑左脚尖触地共7种支撑方式和不同的运动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前偏左、前偏右)。这些动作主要是对身体下肢姿势的控制。受试者除了正常上课和训练之外,干预方案参考黄灵燕(2015)和Zhu等(2016)研究并结合受试者特征进行调整。太极拳动作作为平衡训练手段的剂量效应并无研究证实,相关研究通过平衡训练(每周2次,每次20 min)或联合KT对足球运动员动态平衡具有显著影响(Inglés et al.,2019)。研究创编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5个桩法动作:太极桩、踩踏桩、升降桩、阴阳桩、磨韵桩;7个套路动作:如封似闭、闪通臂、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玉女穿梭、金鸡独立)并观察其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康复效果及步态生物力学的影响,其中动态平衡能力具有显著提高,该研究的太极拳动作干预为每周3次,每次60 min(黄灵燕,2015)。基于此,结合本研究的太极拳动作数量、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的特点,同时,为了与受试者每周训练次数和每次训练课中素质训练时间保持一致,本研究太极拳动作练习采用每周3次,每次30 min。干预分为前2周学习和后4周提高两个阶段。前2周每次练习包括5 min热身、20 min学习新动作、5 min拉伸。后4周包括5 min热身、20 min动作重复练习、5 min拉伸。
1.2.2 测试指标
受试者同意参加干预后,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估。有研究(Inglés et al.,2019)显示,KT或联合动态平衡四周练习对业余足球运动员的姿势控制具有显著效果,而太极拳动作的最短干预效应为6周,因此,分别在干预前(基线)、4周(干预中期)、6周(干预后期)进行了测试。测试的变量包括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
1)动态平衡:动态平衡使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进行评估(Kinzey et al.,1998)。SEBT是一种包括力量、柔韧和协调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焦鲁等,2018;Gribble et al.,2013;Inglés et al.,2019)基础上,在测试中要求受试者单足站立,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以患侧腿为支撑,非支撑腿分别向支撑腿的前方、后内方向、后外方向尽最大可能地伸远,并收回与支撑腿并拢,然后开始下一次伸远。在测试过程中受试者的支撑腿移动或非支撑腿触及地面都视为失败。非支撑腿从起点到伸展方向上的最远点为受试者达到的最远距离/cm,也是本研究所有测试的目标数据。在正式测试前,受试者进行4次测试练习。受试者在每个方向上的测量为3次,每次间休息20 s,3次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为受试者最终测试成绩。SEBT已经被证明是评价脚踝稳定性的有效方法(Olmsted et al.,2002),并且具有较好的内部可靠性(ICC=0.86~0.94)(Gribble et al.,2013)和重测可靠性(ICC=0.89~0.93)(Plisky et al.,2006)。
2)静态平衡:静态平衡通过闭眼单足站立测试(uni‐pedal stance test,UST)进行评估。要求受试者赤足、闭眼、双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腿并拢站立,脚尖向前。受试者听到口令开始,闭眼选择患侧脚作为支撑腿站立,另一腿屈膝提足至支撑腿膝关节高度,直到受试者失去身体平衡为止。通过秒表计算受试者单腿站立的有效时间,当发出开始口令时即计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间将停止:手臂未交叉于胸前;使用非支撑腿触地或远离支撑腿;支撑腿发生位移;睁开眼睛;站立时间已经达到了45 s。每个受试者进行3次重复测试,每次测试间隔休息20 s,3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受试者的最终测试成绩并用于数据统计分析。闭眼单足测试已经被相关研究证明具有较高的评分信度(ICC=0.998)(Springer et al.,2007)。
3)柔韧性:柔韧性通过站立体前屈测试(toe touch test,TTT)进行评估。受试者双脚并齐、脚尖朝前站立于木箱之上,直腿屈髋、尽力用手触摸脚尖,在身体下俯过程中膝关节不能弯曲。要求受试者测试过程中在膝关节没有弯曲、没有疼痛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完成测试。用手触摸到尺子的数值即为受试者达到的距离/cm。每个受试者进行3次重复测试,每次测试间隔休息20 s,3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受试者的最终测试成绩并用于数据统计分析。站立体前屈测试已经被证明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ICC=0.89)(Ayala et al.,2012)。
1.2.3 统计分析
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软件(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SPSS 23,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通过ShaPiro-Wilk检验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的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比较受试者基线时的年龄、身高、体质量、腿长数据,探索组间是否具有同质性。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对干预的组别(如TC+KT,KTp+TC,KT)和时间(如干预前、干预中期、干预后期)效应进行推理分析,以检验组别效应和时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通过事后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对方差分析中具有显著效应的变量进行两两比较,以发现不同组别的时间效应和不同时间的组别效应。根据科恩的方法将效果量分为大(0.80)、中(0.50~0.79)、小(0.20~0.49)(Cohen,2013),以判断干预效果的显著程度。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
2 结果
通过对受试者的招募和资格审查共计有66名受试者,其中4名受试者不满足纳入标准被排除,4人发生运动损伤(2人为TC+KTp组,2人为KT组),5人放弃干预(2人为TC+KTp组,3人为KT组)。将53名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KT+TC组20人、TC+KTp组17人、KT组16人(图1)。
对受试者身高、体质量、年龄、腿长、身体质量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发现,所有变量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都呈正态分布。
表1 基线受试者人口学信息统计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Statistics of Baseline Subjects
2.1 动态平衡效果评价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EBT在时间(F=14.45,P<0.001,η2=0.162)、组别(F=15.03,P<0.001,η2=0.167)、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F=7.17,P<0.001,η2=0.161)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后分析结果显示,TC+KT组基线与干预中期(P<0.001)、基线与干预后期(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TC+KTp组基线与干预中期(P<0.01)、基线与干预后期(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与KT组相比,TC+KT和TC+KTp组具有显著改善(P<0.001)。TC+KT和TC+KTp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改善(P>0.05)。KT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
2.2 静态平衡效果评价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UST在时间(F=20.20,P<0.001,η2=0.212)、组别(F=4.59,P<0.05,η2=0.058)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F=1.29,P>0.05,η2=0.033)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事后分析结果显示,TC+KT组基线与干预后期(P<0.001)、干预中期与干预后期(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TC+KTp组基线与干预后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与KT组相比,TC+KT组具有显著改善(P<0.05)。TC+KT和TC+KTp、TC+KTp和KT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KT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
2.3 柔韧性效果评价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TT在时间(F=6.97,P<0.05,η2=0.085)、组别(F=5.74,P<0.05,η2=0.071)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F=2.14,P>0.05,η2=0.054)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事后分析结果显示,TC+KTp组基线与干预后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与KT组相比,TC+KT组具有显著改善(P<0.01)。TC+KT和TC+KTp、TC+KTp和KT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KT组TTT不同时间点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表2)。
表2 结局指标的时间和组别效应Table 2 Time and Group Effects of Outcome Indicators
3 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TC或其联合KT对患有FAI的大学足球运动员姿势控制的影响,姿势控制的相关参数表现为稳定性(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独使用KT功能矫正技术对FAI姿势控制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变化,在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上都是无效的。单独通过太极拳动作对FAI姿势控制具有显著改善,在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上都是有效的。太极拳与KT功能矫正技术联合干预对FAI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有显著改善,而对柔韧性无效。与单独使用KT功能矫正技术相比,TC或与KT功能矫正技术联合使用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一项元分析的结果强调目前FAI非手术之外最佳康复训练手段尚未确定(Kosik et al.,2017)。本研究将我国经典太极拳动作应用于大学足球运动员的FAI康复,是对太极拳在训练科学应用中的创造性转化。
3.1 太极拳或联合肌内效贴对FAI姿势控制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FIFA 11+练习干预大学足球运动员FAI与对照组16周的弹力带+平衡垫康复训练相比,FIFA 11+练习能够显著地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动态平衡和本体感觉(张阳等,2019)。平衡训练或联合KT对大学足球运动员姿势控制干预,可以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踝关节的动态平衡,而不能改善大腿后侧肌群的柔韧性(TTT),平衡训练可以改善静态平衡(Inglés et al.,2019)。这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在于平衡和太极拳两种干预手段的差异。本研究TC能够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动态平衡(基线与4周、基线与6周有差异)、静态平衡(基线与6周有差异)、柔韧性(基线与6周有差异),TC联合KT时能够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动态平衡(基线与4周、基线与6周有差异)、静态平衡(基线与4周、基线与6周有差异)。当KT单独干预时,对大学足球运动员FAI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柔韧性都没有显著提升。
动态平衡是在力的作用下自我维持姿势的能力,可以评价测试者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是评价运动损伤康复程度的重要指标(Dunsky et al.,2017)。踝关节动态平衡能力对FAI的运动康复和运动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先前研究中力量训练(Amrinder et al.,2012)、本体感觉训练(Ha et al.,2018)以及两者的组合训练(Kwak et al.,2016)、FIFA 11+练习(张阳 等,2019)均可以改善足球运动员FAI的动态平衡能力。太极拳是一项包含身体柔韧性和稳定性等综合素质在内的运动项目,国际上对太极拳促进平衡的研究集中于前庭功能(Mcgibbon et al.,2004)、步态(Hass et al.,2004)等方面,对足球运动员FAI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研究中太极拳或与KT联合使用均改善了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动态平衡能力,太极拳中以单腿为支撑,进行前后、左右、上下、前左、前右不同方向的运动,这与本研究中SEBT的测试方法较为相似,FAI受试者经过4周太极拳练习便达到了显著效果。对于大学足球运动员,在FAI得到显著改善后,今后可能仍会发生踝关节的扭伤,先前研究证明练习太极拳时间越长,对其平衡能力的改善越好(赵影等,2014)。因此,坚持每周2次,每次30 min及其以上的太极拳锻炼将是预防FAI复发的有效手段。
静态平衡是在闭眼、单足站立状态下,去除视觉和减弱本体感觉后测试人体的平衡能力,突出了前庭功能在调节中的作用(赵影等,2014)。FAI者静态能力通过UST测试评估受试者对姿势的控制能力。研究表明,平衡训练联合KT对大学足球运动员姿势控制干预,可以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Inglés et al.,2019)。Ha等(2018)发现,力量和本体感觉训练相结合可以改善FAI的位置觉;Jain等(2014b)发现,经过4周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FAI踝关节的位置觉。本体感觉训练和KT对FAI受试者干预效果的研究表明,未见KT对本体感觉的显著性效果。FIFA 11+练习(张阳等,2019)可以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本体感觉能力。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太极拳动作连绵不绝、缓慢柔和,膝关节屈曲运动重心在两脚之间移动缓慢,踝关节有伸展、屈曲和扭转运动。这些运动特征要求练习者通过踝关节、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以及肌力相互配合调节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从UST动作的运动路线上看,太极拳动作中的金鸡独立与其较为相似,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今后大学足球运动员FAI可以将太极拳动作作为其静态下调节平衡能力的练习手段,以此更好地控制身体姿势,达到最佳竞技表现。
柔韧性是提供人体关节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已经被建议作为优秀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表现的关键指标(Witv‐rouw et al.,2003)。TTT是一种旨在测试身体整体柔韧性的指标,与踝关节的静态平衡联系紧密,因此,可以作为姿势控制的参数。TTT测试对身体姿势有较高的要求,可以按照不同的形式完成(Siqueiraet al.,2018),其中之一就是本研究采用的测试形式,即通过臀部向后移动以增大踝关节的活动度(Hall et al.,2009)。TTT可以被视为评估姿势控制效果的间接因素。有研究表明,平衡训练或联合KT对大学足球运动员TTT干预发现,都不能显著地改善大学足球运动员 FAI的柔韧性(Inglés et al.,2019)。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反,研究中TC+KTp组对TTT在基线与干预后期(6周)的差异比较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太极拳动作的特征有关:动作运动速度缓慢、下肢交替承重,膝关节屈、踝关节背部伸,膝关节伸、踝关节背部屈,相应的是小腿三头肌的屈伸运动。这种运动特征对于提高TTT显然具有重要作用。如“云手”左右的横向移动有助于踝关节左右活动度;左右搂膝拗步的前后、左右、内扣外撇以及提踵与勾脚尖有助于踝关节的韧带等软组织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动度得到全面锻炼。
3.2 肌内效贴对FAI姿势控制的影响
根据Kase等(2012)的研究,KT技术包括力学矫正技术、筋膜矫正技术、间隙矫正技术、功能矫正技术、肌腱或韧带矫正技术和循环矫正技术等,本研究中使用的KT功能矫正技术可以防止踝关节过度拉伸而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从而预防运动损伤(Kase et al.,2003)。先前研究的结果显示,与KT的急性效应相比,对大学足球运动员踝关节姿势控制(动态平衡、静态平衡)长期干预(4周)没有显著效果(Inglés et al.,2019),这与本研究中对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干预结果(6周)相一致。其他研究的结果也具有一致性,表明KT对动态平衡SEBT没有显著性影响(Kodesh et al.,2015;Nunes et al.,2013)。
KT对柔韧性的影响研究尚无定论。Chen等(2013)通过静态拉伸和KT、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静态拉伸两种方法,比较干预前后对腘绳肌柔韧性的改善,结果显示,KT在干预后的效果要显著优于PNF。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周或6周的KT干预对TTT没有任何显著地改善。
然而,大多数对KT短期或急性效应的研究显示出了显著结果(Chang et al.,2010;De Almeida et al.,2013)。Chang等(2010)将21名健康大学运动员分为3组:1)无贴扎;2)安慰剂贴扎;3)肌内效贴,以此观察肌内效贴的急性效应,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健康的大学运动员前臂肌内效贴可增强相对力量。相反,也有研究报道了不同的结果,指出KT在股直肌处贴至48 h后,对健康个体的本体感觉和功能表现没有促进作用(Magal‐haes et al.,2016)。原因可能是KT使用时间较长使得踝关节的感受器不断地受到刺激,从而对改善本体感觉和提高平衡能力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KT对人体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研究中主要表现为短期或急性效应,长期效应还需足够的证据证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长期单独使用KT功能矫正技术对FAI姿势控制提高没有显著变化,相比之下,太极拳可以有效地提高FAI姿势控制的能力,显著地改善其柔韧性、动态和静态平衡。太极拳联合KT对FAI动态和静态平衡能力显著提高,但柔韧性没有显著改善。
2)太极拳可以作为FAI姿势控制的长期康复手段,肌内效贴可以作为FAI姿势控制急性效应的有效康复手段,尤其是大学足球运动员中的FAI者。
4.2 建议
1)研究从招募、经过资格审查合格的66名受试者到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53名受试者,脱落率达到19.7%。样本量减少将对干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2)太极拳可以提高大学足球运动员FAI的姿势控制,尤其是动态平衡(4周提高)、静态平衡(6周提高)、柔韧性(6周提高)。足球专项运动特征决定了其运动损伤的高风险性,长期进行有效康复训练是保证训练和比赛、延长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应将太极拳融入足球运动员的生活之中。
3)KT单独使用的长期效应显示对FAI姿势控制无效,而有研究已经证明了KT的急性效应。因此,未来应对FAI的康复将急性效应(单独KT)和长期效应(太极拳)相结合,更好地为足球运动员FAI的有效改善贡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