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2022-04-08陈华卫吴雪萍
陈华卫 ,吴雪萍
近年来,体力活动缺乏引起的超重与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自1985年持续下降,超重肥胖问题突出,体质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这些均源于体力活动的缺乏和体质健康水平的降低。低水平的体力活动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和超重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还被确定为全球死亡率的危险因素(Sultoni et al.,2017)。研究普遍认为,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对健康有益,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预防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PA与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低体脂、心脏病低风险、骨密度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Creber et al.,2010;Kwan et al.,2012)。青年时期是体力活动干预的关键时期,因为青年时期养成的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焦虑和抑郁等健康相关疾病的概率,且能够带来终生的健康效益(Haegele et al.,2018)。
国内外研究者采取了诸多干预措施来促进大学生PA和体育生活方式,包括PA班、减肥(减脂)班、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甚至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干预(Achen,2015;Lu et al.,2014;Yan et al.,2015)。然而,这些措施对大学生PA行为影响有限,多数仅显现出短期效益。尽管从社会生态学视域促进PA成为一种趋势,但面对促进体育活动行为的成效甚微,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身体教育的重要性,即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身体素养的人,才能保证其积极参与体力活动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效性,而体质健康知识,就是身体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海利等,2019)。体质健康知识是指通过有效运动预防疾病和健康促进的概念与原则,是个人为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执行身体活动能力的知识,包括体质健康的要素、概念、原则及运用等(Creber et al.,2010)。体质健康知识为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基础(Cale et al.,2018),是个体行为改变的重要前提,可以传授青年学生有利于增进其健康行为价值的基础知识,解决体力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进行体力活动和健康生活的能力。
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未达成共识。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水平可以预测体质健康知识水平(Ferkel et al.,2014);在体质健康知识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也较高(Thompson et al.,2012)。但也有研究显示,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之间没有显著关系(Haslem et al.,2014;Keating et al.,2010)。表明纳入不同的研究对象,其结果也不尽相同。病残大学生是高校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国内外鲜见有关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之间具体关系的实践研究,并且前期针对普通学生的研究未能把体质健康知识分成具体的内容领域来探讨其与体力活动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因而未能找到影响PA行为的核心内容领域。病残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更期望了解和学习体质健康知识,将他们作为本研究的对象,能够更为直接地探明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联,把体育生活方式因素纳入两者之间的相关研究,有利于阐明体质健康知识对体力活动影响的潜在机制,即探究体质健康知识发挥着关键作用的领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因疾病、损伤和残疾参加康复体育班进行体质健康知识和健身气功学习的所有病残大学生(共计648人),排除急性损伤和术后恢复(近期不能运动)以及因其他原因缺席的病残大学生(共计108人),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为540人,去除无效问卷11份,剩余有效人数为529人(男生297人,女生232人),平均年龄为20.49岁;2)随机抽取的同校普通大学生总计560人,去除无效问卷8份,剩余有效人数为552人(男生312人,女生240人),平均年龄为20.25岁(表1)。
表1 研究对象人数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Subjects n=1 081
1.2 方法
采用适用于大学生且卷面和内容效度较高的体质健康知识问卷“Fit Smart Test Form”(Thompson et al.,2012)进行测试,试卷共50题,每题2分,总计100分;问卷包含体质健康概念(20%)、科学锻炼原则(20%)、体质健康构成(20%)、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20%)、运动处方(20%)。问卷翻译后经相关领域专家修改后进行回翻,获得国外专家的意见后,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调适,然后经一个班级大学生预测试进一步完善问卷,保证问卷的信效度以及可读和易懂性。
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对病残大学生最近一周的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回顾,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身体活动IPAQ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南》(Guidelines of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以及樊萌语等(2014)提出的计算原则,身体活动水平按照一周内身体活动量及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分为低、中和高3级,分类依据:一周内高强度身体活动至少3天且总身体活动量至少1 500METs min/周,或者交通出行、中等和(或)高强度身体活动达7天或以上且身体活动量达3 000METs min/周为高水平;一周内高强度身体活动至少3天且每天至少为20 min,或者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至少5天且每天至少为30 min,或者交通出行、中等和(或)高强度身体活动达5天或以上且总身体活动量达600METs min/周为中等;未报告任何身体活动,或者身体活动达不到活跃或中等的标准为低水平。
自行设计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对病残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项目、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自我感觉等因素进行调查,根据苗大培(2000)对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界定及参照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即满足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中等强度及以上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病残大学生,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3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年级病残男、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health-related fitness knowledge,HRFK)均值以及与普通大学生HRFK均值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级PA和体育生活方式(sports lifestyle,SL)组间分布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HRFK、PA和SL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探讨HRFK、PA和SL依赖和影响关系。HRFK得分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其他指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级男、女病残大学生HRFK、PA和SL的比较
病残大学生HRFK最低18分,最高88分,均分为48.92,未达到及格线,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和科学锻炼原则两项内容单项平均得分比达到60%;男生的HRFK总成绩和各单项成绩均高于女生,除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内容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普通大学生HRFK最低16分,最高84分,均分为44.08,其各领域得分及总分均低于病残大学生,在HRFK总分、科学体育锻炼原则、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和男生的运动处方领域得分上与病残大学生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表3)。从年级趋势上来看,病残大学生的HRFK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四年级时略有下降,4个年级大学生的HRFK总分及各单项内容得分均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2)。从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分布上来看,男生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人数多于女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良好率高于女生,两者之间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年级间上 的分布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表4)。
表2 不同年级男、女病残大学生HRFK得分均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HRFK Scor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in Different Grades
表3 普通大学生HRFK各项得分和总分均值Table 3 Each Score and Mean HRFK Score for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表4 不同年级男、女病残大学生PA和SL的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PA and SL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in Different Grades
2.2 不同PA水平和SL病残大学生的HRFK水平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病残大学生的HRFK总分和各内容单项得分的均值进行比较(表5),结果表明,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HRFK得分也逐渐提高,3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上的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不同体育生活方式病残大学生的HRFK单项及总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具有生活方式组的HRFK总分及单项得分比不具有生活方式组的高,两者呈现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表5 不同PA水平和SL病残大学生HRFK得分的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HRFK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PA and SL
2.3 不同PA水平组的病残大学生SL及相关指标的比较
对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组的病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及相关指标分布比例进行卡方检验(表6),发现除有固定运动项目指标外,其他所有指标的分布比例都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组所有指标的分布比例在统计学上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表6 不同PA组病残大学生SL指标的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SL Indexes among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2.4 病残大学生HRFK、PA和SL的关系
采用Pearson相关对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及各内容指标与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及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有无固定项目与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两者相关不显著外,其他指标之间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R=0.76),与体育生活方式也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R=0.65;表7)。
表7 病残大学生HRFK、PA和SL(指标)的相关关系Table 7 Correlation among HRFK,PA and SL(Indicators)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2.5 病残大学生HRFK对PA水平和SL的影响
以体力活动水平为因变量,体质健康知识5个内容单项得分为自变量,以年级、性别和病残类型为协变量进行多分类有序回归分析(表8),结果显示,体质健康知识各单项内容都对体力活动水平产生了影响,可以解释体力活动水平的变化(R2=0.617,P=0.000);以体育生活方式为因变量,控制年级、性别和病残类型后进行Logistic回归(表9),结果表明,运动处方(OR=1.618,P=0.001)和科学锻炼原则(OR=2.049,P=0.009)两项内容对病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
表8 体质健康知识内容对体育生活方式影响的二项式回归分析Table 8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RFK Factors on SL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表9 体质健康知识内容对体力活动水平预测的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Table 9 Logistics Analysis of HRFK Factors on PA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Chronic Disease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和年龄病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
体质健康知识被认为是运动认知领域一个核心元素,是实现身体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Cale et al.,2018)。本研究表明,普通和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的总体水平较差,除病残大学生“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和科学锻炼原则”两项内容达到及格外,其他内容得分均较低,低于同龄的欧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水平(Keating et al.,2010),这可能与我国高校(康复)体育课程内容中体质健康知识的缺乏以及基础体育教育中相关内容知识教学的不足有关。但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各领域得分及总分高于同校的普通大学生(表3),尤其在科学体育锻炼原则和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领域得分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说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病残大学生更加关注体质健康知识,尤其是科学体育锻炼原则、锻炼对慢性病影响及损伤预防和运动处方的相关知识。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对从事的锻炼方法是否正确、锻炼的负荷合是否合理、体质健康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付晓蒙等,2015)。可见,体质健康知识的学习要有系统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加强体质健康知识的教育。从性别和年级的差异上看,男性学生显著高于女性学生,没有明显的年级间差异,这与国外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russeau et al.,2016;Williams et al.,2013)。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的总体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到四年级有所降低,这可能与此阶段学生面临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从而放松了课程的学习所致。病残学生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的比例与体育生活方式的良好率较低,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但年级分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良好率并没有显著提高。由于身体特征的限制,病残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良好率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陈华卫,2007)。本研究建议,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大体质健康知识内容的比例,同时应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相关领域的培训和学习。
3.2 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首要探讨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和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水平之间存在中高度正相关的关系(R=0.76);体质健康知识与体育生活方式亦具有中高度的相关关系(R=0.65);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病残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总分和各内容单项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除固定项目指标外,其他体育生活方式指标分布比例也逐步提高,进一步预示着三者之间的两两相关性,也证实了病残大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育生活方式都可能受到个体的体质健康知识影响。说明具有更高体质健康知识得分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体力活动水平,体育生活方式良好率也更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质健康知识各领域内容对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分别以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为因变量,以体质健康知识的5个单项内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质健康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解释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R2=0.617),运动处方领域内容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最大(B=0.426),提示,在康复体育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教会学生根据身心特点自我设定运动处方,对提高病残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回归结果显示,运动处方和科学锻炼原则两项内容对病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说明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要学会如何制定运动处方,还要掌握科学锻炼的原则,这也为病残大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育生活方式干预指明了方向。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懂得体力活动的自我设定,并掌握相应的锻炼知识,能够增加锻炼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感知控制,从而促进体力活动行为的参与(张河川等,2001;章建成 等,2012)。Bandura(2001)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对认知过程影响的权重越大,说明知识与相应行为的关联在这种行为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如Dilorenzo等(1998)研究发现,体质健康知识与学生的锻炼行为正相关,即随着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重要性理解的深入,他们的PA行为显著增加。Thompson等(2012)对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水平呈中度的正相关关系(R=0.438)。Kern等(2020)从体育教师掌握体质健康知识的视角对其所教授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进行探讨,发现教师所具备的体质健康知识水平对学生执行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具有潜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体质健康知识对体力活动的重要性。可见,教师教授和学生掌握的体质健康知识,都与学生体力活动的行为、水平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具有相关关系(Chen et al.,2018)。
对不同PA水平病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得分进行比较发现,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体质健康知识得分大幅提高;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组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得分也显著高于非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组。可见,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也可以反向预测体质健康知识的得分趋势;体力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对提高体质健康知识水平也有积极的作用。这印证了课程理论学家Corbin(2011)提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历可以转而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的观点。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的参与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构建(Demetriou et al.,2015);积极的体育活动方式能加强学生的认知学习(Chen et al.,2013)。Rimal(2001)对两组青少年学生的PA行为进行了6年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体力活动行为可以有效预测体质健康知识;同样,体质健康知识可以有效地预测体力活动行为,它与体力活动行为形成互助加强模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Harris等(2018)对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和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体质健康知识的不足导致了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促进和健康生活方式维持的困境,增进对年轻人健康、健身和体质健康知识的理解,将有助于更有效地促进年轻人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本研究建议,研究者和教师应重视给病残学生提供一个能将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体质健康知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转化。
与国外已有研究比较发现,本研究的相关性系数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有关,病残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关注对其身体特征可能有影响的体质健康知识,更为注重锻炼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体质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健康结果的期望,有利于增加行为的动机和信念去完成期待的行为(Haslem et al.,2016;Hein‐rich et al.,2011)。有研究表明,体质健康知识对科学锻炼、运动处方以及慢性病等方面的关注和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为的感知控制和自我效能,增强其体力活动行为的动机、信心和感知控制(方敏,2011;熊明生等,2013;章建成 等,2012)。
本研究的局限:1)样本量偏小;2)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和体育生活方式测试和调查工具并不相同(问卷和自我报告);3)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对结果的代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另外,上述研究中相关性的结论还可能与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关:对于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可能与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呈现较高相关性;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当知识知晓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可能对学生体力活动动机、自我效能产生影响效度减弱,降低了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联系,这也可能是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因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及已有研究的结论,排查调查工具及其信效度的影响,可以推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是否或强弱,可能与调查对象的身心特征以及对体质健康知识理解所产生的健康结果期望有很大关联,这与老年人因对自身健康结果的需要或期待而积极参加锻炼类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4 结论与启示
病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整体水平、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良好率较低,男生显著优于女生,没有年级差异;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以及体育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中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体质健康知识所包含的运动处方和科学锻炼原则内容对促进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建议,加大康复体育课程中体质健康知识的内容比例及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尤其应重视运动处方和科学锻炼原则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普通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在两者中可能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