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2-04-08高文静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高文静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在狭义上指少年期前的阶段,其身心发展阶段按年龄划分,通常认为:从出生到1岁为乳儿期;1岁至3岁为婴儿期或先学前期;3岁至6、7岁为幼儿期或学前期。在人的一生中,儿童身心发展最快,其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教育、教学工作又促进发展。幼儿园一般接受的都是处3岁至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我们把这一类已经度过婴儿期,但还未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称为学前儿童。

(二)学前美术教育

所谓学前美术是指3-6岁的儿童进行的美术造型活动和美术欣赏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多种类型,是一种需要儿童通过手、眼、脑并用,通过画、看、折、剪、捏、贴、缝等方式,锻炼和提高学前儿童动手能力,提高学前儿童的绘画和制作技巧,把个人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向,再用一定的美术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的操作性活动。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作用是通过绘画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情感体验、伦理能力、自由精神、创造才能等内在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是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思维、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调节学前儿童心理活动 促进个体审美经验发展

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受自身情感认知的支配,是表达个人内心思想和愿望的媒介。根据心理分析学派的解释,我们常见的学龄前儿童的涂鸦行为,是儿童自我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达,是其特有的一种报复和反抗的行为,以此吸引身边人的注意和关怀。由此可见,在外人看来所表现出随机的线条、杂乱的点及不规则的各种形状都被儿童赋予特殊的含义。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个人情感表达的媒介,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儿童美术作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另外,学前阶段是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效果显著。家长们过早的开展家庭美术教育活动,以孩子们所感兴趣“玩”的形式帮助孩子寻求学习技能,通过个人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视角将身边美好事物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学前儿童在画笔下寻找快乐,在创作中舒展自己内在的想象和情感。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事物形成对称、均衡等形式上的把控,使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形式上达到统一,发挥学前儿童的独特性,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促进个体审美经验的发展。

(二)拓宽家长艺术素养 重塑家长角色认知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美术教育已经由原来的仅注重学生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转变为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家庭美术教育的兴起,也让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个人艺术水准的必要性,一方面是伴随着学前家校合作日益蓬勃兴起,学校也开始组织亲子美术活动,越来越多美术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还可以增加家长对美术知识一定的了解性。另一方面则是学前儿童在开展美术学习活动中,大多数存在随意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较难做到服从在校教师的管理等问题,面对所接触的美术作品时无法把握和难以解决时,更多的是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能够过早的开展家庭美术教育活动,既可以提前缓解学前儿童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也有助于提前引导学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此外,家长在陪伴孩子参加美术活动时,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方便对儿童创造性的作品及时加以赞赏和鼓励,增加孩子的信心。反之一些家长由于欠缺对美术专业知识的了解,使其无法更好地投入到美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家庭儿童美术是在家长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性活动,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家庭儿童美术教育开展操作性手工活动也是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需要进行,结合不同材料去重组、加工、变形等手段创作出丰富的艺术作品,锻炼动手能力。比如《渲染盖印画》,家长引导儿童运用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莲藕、菜根等生活中常见的带有有趣图案的物体,引导儿童在这些物体上涂上色彩,或在其他盖印工具蘸上颜料后盖在纸上进行创作,然后又可以通过水与色彩间的融合,去发现色彩间的魔术感,使之呈现出柔美、渐变、混色的艺术形式。再如《吹画》,为孩子们准备一根吸管,家长引导孩子将颜料滴到画纸上,然后用嘴或吸管吹出各种图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吹出的图案是不同的,当一幅作品结束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享画作的内容,并根据画作内容加以添加帮助儿童从中找到形象,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儿童的绘画,凸显出非凡的创造力,既锻炼儿童的心肺功能,又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学前儿童在创作个人美术作品的同时所参与的感官越多,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就会越深刻。

三、实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儿童个体发展 过分强调绘画技能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个体的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成熟完备的教学结构,没有结合儿童个体的发展规律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尤其表现在示范式教学上。由于忽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作用,过分强调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从而压制了儿童的天性和创作的热情。

家庭美术活动的开展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家长美术教育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美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家长身份的特殊性决定着,家长更多关注于孩子生活状况而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开展美术相关活动时,更多家长因不具备或从未接触相应的专业美术知识为由仍以老式传统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模仿技巧,这是普遍家庭教育存在的错误行为,不仅会打击孩子创作的积极性,也从侧面固化孩子的思维。此外,很多家长在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将孩子送入启蒙艺术教育机构接受美术培训,艺术教育机构为迎合家长的喜好,过早强调孩子的造型基础或开设临摹课程,家长也以此作为检验儿童绘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标准,仅以儿童画的像与不像来定夺。这样就促使教师忽略孩子的年龄层次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一味地给儿童传授模仿技巧,照葫芦画瓢,作品千篇一律,使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被扼杀。失去自主想法的儿童,只能遵循家长的要求进行绘画,缺少相应的创意性和趣味性,严重打击到学前儿童绘画的积极性,使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二)过早强调应试教育,缺乏对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

尽管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大多数家长依然摆脱不了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由于出发点就有偏差,使得家长为孩子在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让孩子只为考试而学,老师也为考试而教;在考试面前,任何与考试无关的科目都需要为之让步。学前儿童也不例外,家长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语数英等学科知识,提早为了应试而做准备,迎合考试需要。根据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大多数家长认为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重要,这就导致素质教育在目前实施的还不是十分透彻,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有利于考试成绩的科目,因此看似可有可无的美术学科已逐渐被边缘化,其缘由是美术对于考试成绩的提升毫无帮助,认为在儿童的启蒙阶段接受英语教育比美术教育更为重要。家长们过于看重文化课成绩,这种思想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导致儿童个性化的思维被束缚。

(三)家长缺乏创设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的创设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关注精神追求,大多数家长更加意识到审美能力的发展于生活的重要性,一些家长们还是比较愿意陪伴孩子参与美术活动。但由于家长个人艺术素养的欠缺,对美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相应的指导经验,以至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美术相关活动时无从下手。同时,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审美的关键因素,正如艺术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为孩子所家庭环境是孩子们接触最早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要给予孩子温馨优美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更应该多关注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当前一些年轻的家长在为孩子营造优美、健康的家庭艺术氛围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对于多数儿童来讲,其兴趣和能力多来源于原生家庭且影响深远,如果家长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是学校或社会早教机构的责任,而忽视自身陪伴,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艺术的熏陶,那么孩子将错失良好的学习美术的机会。

四、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对策研究及改进方向

(一)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顺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经验、认知能力有限,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力、表现力和体验感在成人看来较为稚拙、抽象、可笑或令人无法理解。但只要是他们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都应当予以尊重和鼓励。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见,儿童的抽象思维总是依靠基础的具象思维而发展与存在,儿童对具体形象思维的感知,可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创造抽象思维的表达意图。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发挥儿童们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减少干涉”“多辅助”的原则,强调儿童作品多元化的表现,在孩子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而非过多干涉孩子的主观创造力的发挥,过多干涉孩子的绘画结果以及模仿原作能力的程度。

一般来说,可以将幼儿绘画水平的飞跃期总结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以及写实期。作为家长在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时,应该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适当重述活动的重难点,条理要清晰,通俗易懂,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引导学前儿童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切不可独断专行,尊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

(二)创设美的家庭环境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

家庭美术教育和家庭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渗透在家庭环境的方方面面,对学前儿童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伴随孩子的一生。画家李钊在他的一本书上曾经提到“家是最好的画室”。实施有效的家庭美术活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要给儿童提供一些画画的用具和地方,从而有利于儿童美术能力的提高。罗恩菲尔德认为:“发挥创在理最好的途径是,让儿童暴露于生活之中,通过他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通过对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经验,儿童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大有助益,在美的环境中提升自我审美。如果孩子长期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装饰效果较好,孩子将会潜意识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家中,父母可以家中墙壁悬挂一些装饰品、桌面、博物架上陈设一些工艺品。适时给儿童一定的空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家里为儿童做一小块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小园地,孩子的每次画作都可以在校园地展示出来,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园地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的表达。家庭环境的自由性,更适宜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美术活动与视频、游戏、竞赛和家庭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家长还应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利用所在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公共资源,让孩子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在生活中发现美,让感受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孩子初步的审美能力。

总之,家长为孩子创设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有意识的规范言行,对提高儿童的个性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挥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与学校间纽带作用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地被人们发现和认可,因此将家庭教育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工作者虽有系统的教育方式,但其面向的是所有学生,而唯有家长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开展家庭美术教育其效果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发挥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与学校间的纽带作用,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教育就不会产生脱节以及游离的现象。如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行其道,互不干涉。那么单一的学校教育和脱离家长资源教育必将因为教育者对孩子了解的欠缺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和无助。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和谐统一发展,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结语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人类学前时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在开展美术教育是要明确真正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体系,从而能够给予儿童相应的指导。同时还应转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促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美术教育的家庭,会在生活中主动带孩子去观察、发现、欣赏美的事物,发展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

总之,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看待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孩子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天赋充分尊重,不断培养和激发儿童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不断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兴趣。使之真正地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