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觉到自信*
——论广西地域绘画与广西形象之建构

2022-04-08张兴茂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张兴茂

(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西南宁 530022)

地域文化形象关乎区域发展,其建构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地域绘画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它以直观、诗意、生动、感性的方式承载文化。所有艺术都是宣传,地域性绘画对内可增强文化自信,对外可促进文化传播。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区域与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文明差异,在相互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层对话。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人们对广西地域文化形象的认知从古代的蛮荒落后、神秘奇特,再到当代的美丽多彩与魅力迷人,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外界对于一个区域的刻板印象并不容易被消除,地域偏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障碍。广西的地域绘画从沉默缺席到自觉自信,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全国范围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地域性绘画为改变区域刻板印象,展现广西这片古老土地的民族生命力与独特魅力,建构和宣传新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艺作品中广西形象的变迁

广西先秦时期属百越,秦时属桂林、象郡,唐时之岭南西道,宋时之广南西路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广西。由于地理偏僻,政治文化落后,很长的时期里,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视野下,广西是蛮荒之地,瘴疠之乡。由于交通的不便,人们缺乏对边地的实际地理经验,历代文艺作品对广西的描绘也多夸张猎奇的想象,带有偏见或歧视的色彩。到了唐代,出现了部分与广西相关的笔记,如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刘恂《岭表录异》等。《岭表录异》记录了岭南风俗、文化、动植物等,但也有一些带夸张与神秘的记载,比如卷上载:“南海秋夏,间或云物惨然,则其晕如虹,长六七丈。比候则飓风必发,故呼为‘飓母’。忽见有震雷,则飓风不能作矣。舟人常以为候,豫为备之。”中原士人眼中,广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用“湿”“热”“瘴”三个词概括。自汉代起,“卑湿”已经成为南方气候的标志,由于暑湿致病以至于短寿也成了人们对南方最深的印象。《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南方自然环境与人物云:“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人修形兑上,大口决皉,窍通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而夭。其地宜稻,多犀象。”“热”亦足惧,在唐代诗歌里,岭南相关事物被冠以“炎”“火”,如“炎洲”“炎方”“火云”“火山”。而“瘴”则是北人对岭南最大的恐惧。《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在一代代的历史记载与文学描述中,“瘴”成了固化的岭南文化符号,岭南景物往往被贴上“瘴”的标签,如“瘴禽”“瘴江”“瘴岭”“瘴雨”“瘴烟”“瘴云”“瘴雾”“瘴氛”“瘴树”“瘴岭”“瘴海”等。

广西以秀丽清新的山水田园形象进入文艺作品,是从旅行、客居或为官于桂林的文人对桂林山水的欣赏开始的,如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刘长卿、李商隐、李端、范成大等文人都曾在诗中描摹桂林风景之美。范成大任广南西道安抚使时,盛赞桂林山水“宜为天下第一”。唐宋文人笔记如《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也逐渐出现了立场较为客观的表述,流露出对广西独特风土人情的理解和对广西奇山秀水的欣赏之情。这是人们对边缘的、多元的、异于中原的广西地域文化逐渐从偏见向认可和包容转变的开始。

在绘画的领域,对广西的地域性表达也始见于客旅或任职广西的文人画家笔下。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在熙宁六年十月至八年十月(1073~1075)之间任广西临桂县尉时所作的《阳朔山图》,可以说是有记载的最早将桂林形象绘于尺幅的例子,对后世桂林山水画有重要影响。除此外,关于广西题材绘画以及广西地方画家的著录较为鲜见。直到清代,广西才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画家,并开始有了纸本绘画作品的流传。据统计,清代广西有文人画家、职业画家数以百计,甚至出现了一门三代、一门八代的绘画家族,以及专门进行绘画技能培训的场所。最著名的有“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他出生于桂林靖江王府,是明朝王室后裔,在绘画上有极深的实践和理论造诣,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由于从出生到少年时代一直居住在桂林,他的山水绘画有着浓厚的桂林情结,对当时及后世山水画创作有深远影响。

民国以来,随着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聚集到桂林的各地文化人醉心于广西风光,许多画家挥毫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绘画事业的发展。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于1928 年夏天、1935年夏天两次应国民政府广西教育厅的邀请到广西,对桂林山水极为热爱,先后创作了《阳朔》《独山湖》《象鼻山》《阳朔写生山系列》《桂林速写系列》等。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三次游历广西,创作了《漓江泛舟》《山水》《独秀峰》等。马万里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广西从事艺术教育以来,投身推动桂林抗战美术运动,创作了表达抗战精神的《桂林独秀峰》《桂林老人山》。张大千也曾两次到桂林,创作了《阳朔山水》《漓水客舟》等一系列桂林山水题材画作。抗战期间,徐悲鸿曾十次到桂林,创作有《漓江春雨》《漓江晨曲》《漓江两岸》等作品,其中《漓江春雨》展现了烟雨迷蒙的“雨桂林”,表现了画家在那山河动荡的年代对祖国的深情。1940年到1941年,旅居桂林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被秀美的桂林山水震撼,奋战两月余完成《漓江百里图》,这幅画长达2850厘米,高32.9厘米,笔力苍劲、硬朗,描摹了漓江桥到阳朔一带独具特色的山河飞瀑、峰林野村风光以及鸬鹚捕鱼、吊脚楼、摆渡行船等生活场景。抗战期间,此画跟着关山月辗转于西南西北各大城市并展览,在画坛上引起了轰动。

早期本土和区外各地画家的创作为广西绘画的地域性表达作了绝佳的示范,对广西本土画家的地域性绘画意识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广西地域绘画逐步有所积累的同时,广西形象也逐步变成了以桂林为代表的钟灵毓秀、山明水净令人向往的形象。

二、广西绘画地域性表达的自觉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进入新时代,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旖旎的漓江烟雨、宁静的南方田园、多彩的民族文化、热闹的歌山舞海走进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广西画家自觉肩负起建构广西地域绘画的重任,对表现广西自然风光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不断突破创新广西绘画地域性表达的路径。

广西老一辈画家作为开拓者,为今天的广西绘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阳太阳是漓江画派鼻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以桂林山水、人文为对象,创作了《漓江木排》《漓江烟雨》《象山朝晖》等一系列气势宏大的作品。阳太阳提出了开创“漓江画派”的设想,黄格胜、张冬峰、郑军里、雷务武、阳山等大批画家致力于漓江山水的创作。其中,黄格胜作于1985年的长达200米的大型长卷《漓江百里图》全景式地展现了漓江自然风光和广西特色文化,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成为漓江画派在当代中国画坛崛起的标志。另外,他的《漓江百景图》系列作品有百余幅,题材包括了桂林山水、古园林、山寨等,风格清新亮丽,高雅脱俗,也为后来人做出了优秀的示范。

随着地域美术观念深入人心,更多广西画家进行地域绘画实践,目光从桂林山水、田园风光延伸到更广大的空间,从宏观、微观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现广西的民族、民俗、民居、民生。经过几代画家对广西美术资源的整合、对民族题材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创作技法的创新,逐渐发展成熟的“漓江画派”终以独具民族特色的姿态立于中国美术之林。

三、广西当代绘画的地域性表现

第一,以丰富的绘画语言,描摹广西特色自然风光。

广西自然风光的美是多元的,有娟秀温婉,有雄奇峻险,有南方清新的田园,有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奇洞奇水,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下绚丽缤纷的植被和物产,还有北部湾波澜壮阔的海上风光。面对多元的风景,画家的绘画语言也是多元的。在漓江画派的大环境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版画等各个画种都大放异彩。根据表现风景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创作特色,“南宁周边的桂南丘陵地区以油画艺术为主、桂林周边的桂北山水地区以国画艺术为主、北海周边的北部湾海洋地区以水彩艺术为主”。蒋振立是阳太阳的入室弟子,擅长水彩画,其笔下的广西山水清丽绝俗,简淡温润,气韵生动,具有中国画独特的水墨韵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如《大明山色》《遇龙河》《漓江渔歌》。张冬峰擅油画,喜欢选取广西农村最为平常的田间景色入画,其《穿过竹林的歌声》《那山那水》《这里的山林静悄悄》《家园》《德天风景》等作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谢森的写意油画潇洒恣意,他大笔触下的风景是长期细腻观察研究的凝练,如其水田系列、甘蔗系列、《合浦海角亭》《靖西山村》《龙州田野》等,在对光和影准确把握中,展现出特有的南方色调。无论是宏大磅礴的大景观,还是温雅细致的小景,都蕴含了画家们对乡土深情的凝望。

第二,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包含了壮族、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回族、毛南族、彝族、水族、京族、仡佬族等12个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画家从多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呈现,体现了高度的时代责任和担当。郑军里是中国写意人物画领域的杰出代表,是南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典范。其写意人物画形神兼备、潇洒俊逸,淡雅空灵又浑厚大气。郑军里对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创作出《少数民族人物系列》《笙声不息》《大山之子》《瑶山印象》《侗族大歌》《龙胜妇女》等优秀作品。他用纵横恣肆、酣畅简练的笔墨技法,将人物置于丰富的民族生活场景中,体现出对民族精神孜孜以求的探索。黎小强的广西少数民族水墨人物画笔墨粗砺简洁,深情饱满,勾勒出血肉丰满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代表作品有“德峨”系列。柒万里擅长以水墨的形式表现苗族、侗族女性形象,在构图上善于以块状构图体现人物的朴拙之美,如《山泉》《阳春正午》《又是一年花开时》等。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和她们充实热情的日常生活,广西少数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性格以及蓬勃雄健的生命力跃然纸上。黄菁则擅长以油画表现民族艺术,他的《山》《南方》、“三江侗族系列”“北部湾系列”等极具巧思,将平常的景色、人物表现得极富韵味。广西画家以强烈的文化担当,深厚的人文情怀,对民族生活、民族文化倾注巨大的艺术创作热情,描摹饱含温度的民族生活,体现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自信。

第三,以自觉的时代责任,挖掘浓厚的民族历史底蕴。

广西除了有秀丽风光和醉人的民族风情,还有厚重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尤其近代以来,地处边陲的广西成为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中的重要力量,在民族重要的历史关头,广西各族人民展现出了铁血担当。早在1935年,徐悲鸿就以忠勇桂军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为对象,创作了油画《广西三杰》。2009年10月,“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于2012年5月在广西博物馆展出。围绕37个重大历史题材,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全面再现了近现代广西历史中浓墨重彩的时刻,如油画中刘绍昆的《知天有意启英雄——金田起义》、徐贵忠的《镇南关大捷》、黄菁的《新桂系北伐出征》、刘晨煌的《百色起义》、秦文清的《昆仑关》、邵亚川的《尘封——1934湘江》、沈铭存的《右江苏维埃政府》以及国画中戴延兴的《孙中山在桂林》、肖舜之的《红军长征过广西》、梁惠统的《广西剿匪》等,都展现出了动人心魄的力量。2017年4月“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启动,作品于2018年12月1日在广西美术馆展出。围绕43个题材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品,全景式地铺开八桂大地辉煌壮美、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这些艺术工程的意义在于,它们为广西地域艺术打开了新路径,“广西艺术家眼里不再只有美丽的广西风光和绚丽的广西风情,也有了厚重的广西历史,意味着广西艺术家不再只是用悦目的风光取悦世人,用赏心的风情感动世人,而且能够用厚重的历史震撼世人、影响世人”。

结语

推进广西地域绘画的发展,是地域艺术史建构的需要,是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打造广西文化品牌、建构广西形象的需要。随着广西进一步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广西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西画家将不断探索,秉持高度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将广西绘画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地域背景下,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从多角度、多方面呈现广西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性文化的内在价值,提升本土文化魅力,发扬和宣传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