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国美术史论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022-04-08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秦 炜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断的加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学校思政工作,推进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明显。在党的十九大中习主席指出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并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20年5月教育部引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融入美术史论课程的意义

美术史论是艺术教育类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工艺美术类作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审美特点,以及历经千百年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通过学习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特点、传统文化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并为学生将从事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艺术专业类学生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活跃的思维,因此对艺术专业类学生进行思政意识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审美观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之普通专业的大学生,艺术专业类大学生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理论的学习基础相对不够扎实,而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又无法良好的吸引学生主动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如何促使艺术史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当下学生的需求,促使美术史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光彩,为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亟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中,以历史时空发展的观念拓宽学生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创造创新的视野,促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接收信息,以历史发展的规律理性的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问题,感性的去思考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立德树人。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积累审美的经验,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完善学生价值观完整性,提高学生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服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切实促进学生德、智、美等全面的发展,为学生在个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塑造,为全方位的对育人,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打下基础。

二、美术史论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在开展思政课程融合时生硬的将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相融合,反倒会适得其反。在专业课中有机的进行思政内容的融合,悄无声息的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同时,保持专业课的特长性,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对改进和加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书育人、确保全方位育人具有推动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为艺术史论课程提供清晰的政治性教学方向,还能秉持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不偏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内容在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引导作用,切实保证课程建设政治立场的稳定方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审美观扎实基础。

对于中国美术史论课程而言,美术史论课程本身就具有十分独特的发展优越性。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中,从美术作品、工艺作品其本身就可以折射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刻苦的美好品质等,在教学中根据各阶段历史史实故事可以更好的从思想和情感方面进行教学切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可以感性的从思想道德方面去思考,从社会意识层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历史故事作为课程导入,以历史故事中的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故事,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优秀品质传达给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营造文化和学术、专业和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对传统的优秀精神品质进行传承。在授课时以正能量的历史故事情节做导入,趣味性的推进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精神意识、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完成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人生态度、情感意识的稳定发展和健全,促使学生在活跃鲜明性格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人格、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政修养,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发展、创新的持久力量。

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个历史阶段艺术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美学的角度重新感受艺术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美学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的美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文化教育等,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听课、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掌握艺术史的理论基础,从艺术的故事、艺术家个人的成长历程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具体呈现出的绘画特点、工艺品的发展形式以及服饰特色等方面具体的感受文化底蕴,感性的积累美学知识,提升审美修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创造,将传统的中华文化、民族美学精神以掰开揉碎的方式,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新时代青年力量的作用下,传统的文化也会有机融合时代的人文特色,在新的社会氛围和人民的内在诉求的作用下,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通过对中国美术史论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土生土长出来的代表着纯粹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美学精神可以灵活与现代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以及方法相融合。以传统美学精神为领导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审美观念可以在传统的民族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发展,以传统美学精神为理论指导进行探索,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有效发展,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行自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

三、中国美术史论课程思政内容的具体呈现

美术史论课程内容的更新将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以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提供生命力量,让学生走进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验艺术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在时代背景下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取合适的案例承载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思想启发。选择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素材内容,对思政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传播,不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了解,还要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在互动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点和感性情感,以此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合内容要尽量自然,案例与育人教学紧密贴合,以达到“育人无声”的境界。

中国的艺术有流传千古的文人字画,有一掷千金的陶瓷玉器,这些文物都承载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千百年来传承的民族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原始时期陶器的造型美、装饰美和原始编织工艺,呈现出古朴稚拙的审美状态。学习远古先民在艰苦生活环境下仍对美有强烈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精神意志,提高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审视能力。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精致的花纹,复杂的器型,精致的工艺,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造设计融合的思考。通过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技术,引导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思考。以对青铜器功能的学习,引起学生对现代社会需要建立怎样礼制的反思,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了解礼与法的规则。为培养出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出大混战的各方割据的状态,但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却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的。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以及民族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秦汉时期,秦王统一王朝,汉朝繁荣发展,这一阶段的出现了大量的陶俑、雕塑都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始皇兵马俑感受秦朝将士不屈的战斗精神,汉朝说唱俑体验汉代文化的自由创作的态度。这一阶段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在时间的积淀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丝绸之路文化。由此引出现代丝绸之路文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一带一路”的新丝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传播外交政策的政治理念,加强学生对政治政策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割据势力,政治上重新呈现出大乱斗的局面,纷争的战乱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度阻碍了文化、经济、艺术的发展。宗教的出现慰藉人民受伤的心灵,大量的佛像雕塑出现,从侧面展现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宗教,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做与时俱进的时代新青年。

隋唐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开凿了大运河,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发展迅速,出现了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唐三彩驰名中外。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探究丝绸之路下形成的丝路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对古代乃至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宋辽元金时期,虽然纷争不断,但经济输出却出现了高峰发展。宋朝绘画方面受院体风的影响催生了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少年成名绘制传世巨作。辽元金时期,少数民族执政,对国家的文化发展、艺术风格都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制度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风格的影响,进一步联系我国现代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思考,激发学生创作时代新风格的想象力。

明朝商贸发达,但并不对外扩张,此阶段工艺美术迅速发展,明式家具甚至成为中国特色的靓丽名片。郑和下西洋进行文化、商货物品的交换,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好例子。明朝时期家具制作工艺的复杂,品质优秀,使用数百十年依旧坚固,以此引导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仍要保持坚定的信念,秉持匠人之心才能做出高质量、有品质的好产品。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由少数民族统治,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也阶段性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学习借鉴了一定的西方工艺和文化。但在王朝末期,政治衰败,经济破碎,八国联军侵华,烧毁圆明园,鸦片战争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国的经济、文化、艺术一度处于停滞的阶段。引导学生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战争的思考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各朝代历史节点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通过欣赏各历史阶段传承保留的文物,在学生欣赏器物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美术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政修养,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实基础。

结语

在“树德立人”“德育”“美育”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与艺术史论内容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艺术史论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提到学生对美的判断,对德的理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中美的细节,分析生活中美的事例,培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中外艺术史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多元艺术美形式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有机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散发智慧的光彩,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切实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