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应用研究

2022-04-08单宏健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刘 鑫 单宏健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世界文化大融合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外来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音乐教育,我国优秀音乐文化传承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我国又是拥有着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其中传统音乐文化包括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别,而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戏曲音乐等又都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同时我国又是注重美育教育的大国,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美育政策的这个现实背景下,以学校音乐欣赏课为突破口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将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程当中势在必行。把河北民歌中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以及河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燕赵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并在学校层面的基础上加强家校互动、校社互动,提高学校及社会对河北民歌走进学校音乐欣赏课堂的关注度,继而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河北民歌的传承保护意识。

一、河北民歌的现状分析

各个地区因地理位置、文化风俗、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化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当地传统音乐文化。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河流与湖泊纵横、平原与山地相接的地带,这里不仅有优美的渔歌还有高昂的山歌,这主要表现为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与异质性。而对于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河北民歌来说是存在着地域划分的,其中可以划分为冀西北民歌、冀中民歌、冀东民歌、冀南民歌四大类。首先冀西北民歌流传的地区以承德、张家口等大部分坝上高原地形区为主,“在民歌方面,这里多上下句结构的山歌,其咬字和发音受晋、蒙民歌的影响,漫瀚调、爬山调等山西、内蒙古特有的歌种,在这一地区很有影响。”其次是冀中民歌,冀中民歌的流传范围比较大,以保定、石家庄、廊坊等地为主,这里地形也比较复杂,以小调民歌最为突出。因为离首都北京距离较近,我国范围内的时调小曲呈现出不断向北京地区汇集的趋势,因此冀中地区的小调民歌吸取全国各地小调的精华,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是与此同时却丢失了冀中文化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然后是冀东民歌,冀东民歌流传地区以唐山、秦皇岛等沿海地区为主,产生了大量的以捕鱼为业的渔民,渔歌以及渔歌号子也就成为当地民歌主要表现形式。再加上冀东所在的地区方言音调较为婉转,听起来音乐性比较明显,带有音乐的韵律感。除此之外,冀东民歌较多地使用“老呔儿味”的音调,多上挑下滑的声调以及大托腔。因此可以说冀东民歌的大部分旋律特点突出,歌曲特色鲜明,而冀东民歌的行腔也更多地增加润饰。最后是冀南民歌,冀南民歌流传范围以邯郸、邢台两个地区为主,在冀南民歌发展过程中,河南的豫剧音乐文化对该地区影响较大。其次还受到山东、山西方言的影响,但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河南豫剧,都在影响河北民歌风格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音乐不断地融合、发展,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外来音乐的引入现象虽然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但同时也在严重阻碍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然河北民歌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河北民歌的发展弊端也存在自身的原因。因为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在口传心授的形式下进行传播和继承的,因为没有完整的、严谨的教学体系以及缺少系统化的结构从而导致了现如今河北民歌的传承断层现象。

二、河北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进步,但仍然以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为主,并且在课程设计中大量的运用西方的教学论、价值观和教学方法到音乐课堂当中。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传承、保护问题亟待解决。而中国的音乐基础课、技术理论课以及音乐专业课也大都采用了西方的音乐课程教育体系,“如视唱练耳、乐理、西方音乐史、和声、曲式、复调、作曲、指挥,以及声乐、钢琴、器乐等,绝大部分采用西方音乐教学法和专业技能训练,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除此之外,由于中学生考学的压力,大部分的河北学校删减了音乐课程,或是文化主课占用了音乐课堂。而学习音乐专业文化知识的中学生主要以艺考生为主,他们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技术技巧技能内容依然也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因此在河北省内学校的音乐课堂中融入传统音乐河北民歌这一欣赏课程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以河北省保定市的唐县第一中学为例,该校成立于1951年,并于1978年确立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唐县第一中学现拥有一流的设施、优质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优美舒适的环境,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目前该校并没有专门开设音乐课程,只是设有音乐专业班级。这个班级由声乐生、器乐生、舞蹈生构成,各个专业的学习是为接下来的艺考做准备,成为占有较大比例的考学加分项。而普通文化生班级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他们考学的性质开设,理科生主攻物、理、化,文科生主攻史、地、政,而音体美专业生除了学习文化之外还需要兼顾他们的专业。就笔者个人的想法来看,唐县第一中学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为考学服务的,阻隔了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窗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失音乐核心素养,对当地的音乐资源、当地民歌一无所知,自然而然也会丢失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学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都逐渐趋于成熟,这时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固不应一味地强调文化成绩,忽视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重视文化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将传统音乐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尤其是引入中学课程当中,在合理的课程安排下并不会增加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音乐欣赏课程不同于音乐唱歌课,它以“听”为主,培养学生从听音乐到会听音乐的能力,并且在课程欣赏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河北民歌的背景知识学习,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加深中学生对河北民歌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将河北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把河北民歌中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以及河北地区具有的地域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燕赵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并在学校层面的基础上加强家校互动、校社互动,提高学校及社会对河北民歌走进学校音乐欣赏课堂的关注度,继而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三、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可行性分析

将传统音乐文化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学音乐教育是河北民歌保护与继承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当今时代提倡美育工作现实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以河北民歌为主,将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保护与传承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以及提高传统音乐文化自信,对推动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促进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传”与“承”。其中的“传”可以理解为传接传统音乐、延续传统音乐,传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它是走好传承传统音乐文化这条路的第一步。而“承”可以看作承上启下的链接、纽带,它也是促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不竭动力源泉,为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初中阶段的学生脑部思维活动积极与跳跃,乐于学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因此把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并不是一个难以实施的方案,但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助力。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应改变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比例设置,培训音乐教师掌握更专业的河北民歌演唱技巧与河北民歌作品分析能力;其次是家庭方面,中学阶段的学生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在平时的家人谈心过程中,不经意提及河北民歌创作的文化背景,也会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音乐文化学习中来;最后是社会层面,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社会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学阶段的学生又不同于社会人士,他们主要的一个活动地点可以说是学校,因此能够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开展音乐教育。这里需要学校注意的是,应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河北民歌的熏陶,合理安排学校音乐欣赏课程。这一方案的设想既能对河北民歌这一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有效传播,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传统音乐文化学习氛围。因此可以说,学校音乐欣赏教育对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

前面提及,世界文化大融合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外来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音乐教育,我国优秀音乐文化传承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部分河北学校删减音乐课程、占用音乐课程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将传统音乐河北民歌融入河北省内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教授学习河北民歌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片面的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基础乐理知识等,而应该更多的教授河北民歌相关音乐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河北民歌音乐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了解民歌音乐的创作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最后通过对河北民歌的背景知识、创作渊源的学习,使学生对河北民歌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河北民歌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河北民歌的学习,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一个民族一旦具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就会注入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的一种民族认同力量,所以将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会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自信,加深高中生对河北民歌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更深刻的爱国感。

(三)有利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将河北民歌融入音乐课堂,表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多元化授课特点,与此同时也可以对河北省当地的传统学校音乐课程删减、占用等现象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的开展调整与补充工作,进而体现出河北省内学校的特色化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从现如今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整体的音乐教育环境都迫切需要对音乐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以此作为补充,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完善音乐课程结构。就河北省现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地方学校缺乏有关音乐校本课程的系列文献信息,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学校教育可以说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音乐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为本土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确立正确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解决河北省内各个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差异性和特殊性问题。就河北民歌来说,可以划分为冀西北民歌、冀中民歌、冀南民歌、冀东民歌四大类,依据是在地区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所以在河北民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应该按照所在地区的民歌文化进行音乐校本课程的设置。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传承、推广当地传统音乐文化,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学校的音乐课程发展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将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有望对当地音乐校本课程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四)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民间音乐还包括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因此在学校音乐欣赏课堂中可以融入唱民歌、跳民舞,或者以一种歌舞相结合的音乐授课形式进行多样的授课教学。就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这一地区学校的音乐课堂来说,传统上的音乐课堂以教唱为主,几乎没有穿插其他互动学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并没有深刻了解音乐内涵,也没有掌握较熟练的演唱技巧与乐理知识。若将传统音乐文化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更多的教授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会让原本以学唱歌曲为主的较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多元化、生动化、更加富有生活化的气息,能够在潜移默化的音乐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文化中的音乐,学习到音乐中的文化。然而在学校音乐欣赏课中教授传统音乐文化时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本土音乐文化,也不是拒绝一切外来音乐文化,而是在学校音乐课堂传承、教授、学习我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部分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学习河北民歌时的枯燥情绪,也可以对文化进行多元开发,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结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是立体的、多渠道、多路径的传承,是开放、互通的现代传承。世界文化大融合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外来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音乐教育,我国优秀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美育政策的现实背景下,将河北民歌这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程中,是一项正确举措。然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音乐教育整体性的结构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师资结构改革,甚至涉及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建”,可见,此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与相关学校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将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