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德树人视阈下师德建设*
2022-04-08吴同仲社
吴 同 仲 社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师德师风作为最有力的教育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学校,立德树人是其立身之本,是其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加强师德建设,是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立德教育,《左传》曾记载关于“三不朽”的论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不朽”中立德排在第一位,先立德再立功再立言,这是古代先贤对立德重要性的代表性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非常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在此过程中,德是第一位,培根铸魂,以德育人,德对智体美劳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有人曾说在教育中,如果培养的学生“有智无德”是非常危险的,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这在教育史上也有先例,没有德作为支撑或内心的约束,受教育者可能会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做危害社会的事,这就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我们社会主义学校需要培养出懂大德、明大理、大情怀、大格局,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这对于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教育目的和根本任务所在。
二、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是传授知识、塑造学生道德和灵魂的过程,是做人的工作。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世界,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各国交流的日益紧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信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也随之涌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些思潮和价值观中,有精华先进的代表,也有糟粕内容存在,对学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影响。在学生从幼儿园到走上工作岗位漫长的受教育过程中,是其走向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会起着积极正面的引导,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会起着负面影响。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师德品行时时刻刻在影响学生,这种影响力可以说是终生的,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历史上令人敬仰,受人尊敬的大家名师,一方面是因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学生心目中的师德楷模。师德建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高尚师德培养,师德建设的任务是打造一支热爱教育、淡泊名利、有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和扎实学识的好教师队伍,只有用优秀的师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学生的品德。
三、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尤其是十八大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师德建设,我国师德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基本满足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传播以及国内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不良冲击。部分教师受到互联网等平台上的不良利益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有部分人善于经商,积累了很多财富,其中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很多教育的人也先富起来了。在市场经济中,经商的人只要是正当经营,合法致富,先富起来是一种正常社会现象,也是合理合法的。但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他们出现了心理失衡,他们完全把市场经济的一些观点或原则运用到教育当中,把个人的利益凌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重“利”而不重“义”,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或获利手段,而不是一项事业看待,一切向“钱”看。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出现了有的教师收受或索要家长及学生财物,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上所讲内容有所保留,在课后利用课外培训谋取不当利益,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关系,出现越界或越矩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有的教师出现了论文、科研项目的剽窃、抄袭等现象,有的教师甚至贪污受贿,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些现象完全违背了党对教师队伍的期待,完全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当代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外,也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师德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关怀,确保他们的正当利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教师行业成为令人尊崇的行业,以此更好地推动教师师德养成体制的建设。
四、立德树人视阈下的师德建设途径
东晋文学家袁宏在《后汉纪》中曾说“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句“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名言,在当今仍然具有其价值,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经师”,而是要更多地培养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修养去影响学生的“人师”。在师德建设和“人师”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内外部途径以提高师德建设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让师德建设有规可依
如果从伦理视角,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纯利用人治是不能长久的,会出现“人息政亡”现象,只有依靠法治,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在师德建设中也遵循同样道理,制度应该先行。2018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制定和颁布了《高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准则和处理办法要求对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这可以说对于我国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师德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梳理了各项制度之后发现,各项制度执行的力度以及追责的强度需要加强。由于受到一些不良传统的影响,在很多地方过度重视人情关系,使一些违反师德的行为处理力度不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不良影响。制度的生命力和效果在于执行,如果达不到执行的要求,制度的效力以及权威性会大打折扣。当前制度对师德的规定更多强调约束性,这是基础,也是底线,不能突破。与此同时,在制度执行上要强化主体责任,各个学校要根据上级部门师德相关政策和自己实际情况、师德建设的风险点制定一套符合各校实际特点的规定或办法,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执行监督制度,尤其要制定完善师德模范奖励制度,更好地激发教师模范遵守,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形成追求高尚的师德氛围,让制度时刻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日常行为。
(二)加强过程培训,提高师德认知和情感
道德实践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之上,没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很难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而道德情感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之上,可以说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不知道道德边界和底线,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不储备一定的道德知识,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这也是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观点。他认为“美德本质就是知识,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行善,无知则会为恶。”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各级教师在入职之前都有一定的师德培训要求,在各级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要有师德规范考核要求,当考核达到一定要求后才能获取从教资格。但取得教师资格后,在日常的过程性培训中,师德培训有待加强。每学期或每学年对教师的师德培训课时数和考核都要做一定的要求,其考核结果作为日常奖励和职称评审的要条件之一。这种培训可以是线上或线下,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是实地考察或案例教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过程性培训,增长师德认识,进行师德情感体验,激发教师主动去践行师德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师德实践和师德行为的外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之,当教师通过师德实践,会进一步在实践中提高师德认识,进行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师德养成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让师风师德建设深入人心
师风师德建设是打造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根本保证。师风师德建设成效与宣传有很大的关联性。学校要在师生中加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自己制定的关于师德的规定、制度、办法或实施方案,让广大师生十分清楚哪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能做的,哪些是教师教育教育教学中一定不能做的、不能触碰的,是红线,要有底线思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教育教学中涌现的师德模范典型,通过线上、线下,案例分析或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抽象的道德概念变成一个个感人的道德实例,让抽象的道德行为变得人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广大教师深入了解先进典型,提高师德模范事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当然对一些违反师风师德的行为或典型案例也要加大警示宣传力度,在一定范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教师队伍通过警示宣传,常怀敬畏之心,存戒惧、知敬畏、守底线。同时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精华,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育德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比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让广大教师队伍接受熏陶,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道德精髓和思想精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师德建设实效。
(四)完善师德考核,建立师德监督体系
百年大计要以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教师是首要因素。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师德是教师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培养师德,需要建立完善师德监督考核体系,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以考促建。每年对教师通过领导评价、同行互评、学生评教、家长参与、社会媒体监督等全方位360度考评,并把考评合格作为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每学期或每学年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等方式评选师德标兵、师德楷模等师德先进,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在评选或考核中,对于出现违反师德规定苗头性等行为现象,及时督促整改,对于触碰师德规定红线的,坚决给予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对于违反师德事件处理不力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优者上、庸者促,劣者下。完善的师德考核监督体系是维护师德的一道防护网,具有几重功能,一方面要让广大教师职业道德不要滑坡,维护底线;另一方面也通过这道网筛选出师德高尚者和师德失范者,对于只有底线的教师,要督促,对于师德高尚者,要奖励,对于师德失范者,保证及时清除出教师队伍的同时,要严肃追责,让其承担道义或法律责任。
(五)关心教师成长,建立师德养成长效机制
教师自身成长非常重要,但教师自身成长不是自发行为,需要有政策、有措施提供支撑体系。首先要落实待遇问题,相关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当前各级教师的待遇与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是一些地方教师的待遇与公务员相比、甚至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在师德建设者中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其次要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关心教师成长,保障教师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等。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人们有五种不同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期又增加了求职需求和审美需要。他认为这几种需要是逐级向上的,一层一层递增的,只有先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理需要,比如吃穿住,才能向跟高一级的前进,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保证他们各项需要,最终是让他们自我实现,获得教师职业无上自豪感,这种成长的期待会自然而然抑制教师队伍中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会极大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当然当教师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有正常的诉求渠道和保护措施,需要建立救济机制,让教师在岗位上作出奉献同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后,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提高他们违反师德师风的机会成本,逐渐形成教师队伍不敢、不想和不能触碰违反师德红线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师德养成长效机制,在治标的同时强化治本之策,标本兼治。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道不同时期都会出现的难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制度制定、过程培养管理、宣传氛围营造、考核监督体系建设、师德养成体系打造,多方协同,缺一不可,同时需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建立师德养成长效机制。只要有坚定决心、制度完善、过程严密、氛围良好、监督适当,师德建设会达到理想效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会更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