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新标准下“标准型”和“创造型”初中生的教引
2022-04-08刘颖奇
刘颖奇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美术课程标准是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论证和坚持继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凝练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还明确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学校的美术创新教育面向每一个人
美术教育鼓励每一个孩子运用创造性思考能力。美术是微妙而纤细的,它要求人运用一定的媒介、材料和技术表达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美术教育帮助学生们学习言语表达之外的表达方式,培养视觉读写意识和养成视觉思考能力。
当前的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笔者发现美术一线教学常常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带来的需求。不过学生的个性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笔者只从自己观察和体验中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类学生切入,谈一谈美术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
二、“标准型”学生和“创造型”学生的普遍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的培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综合地运用美术学习中的欣赏方法和美术技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践。
(一)“标准型”学生面临创造困境
“标准型”学生通常能够基本跟随老师在美术课要求,按时按量完成课堂美术作业,甚至能提前完成而感到无所事事,他们有一种沉稳安静的气质,有较强的执行力,但是他们通常对于有挑战性的美术学习任务感到茫然无措。这类学生通常给同学老师以“乖孩子”的印象,但是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这类学生如果没有善加引导,就只能固守在同一种思维模式之下,导致失去了创新的激情和创造的意识,但他们自身对美术学习是有一定的需求的,只是缺乏相关的表达和教师细致的引导,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了维护课堂纪律和教师尊严,习惯于用统一的思维或统一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在自我表达上有所突破,造成学生的无力感、自卑感,易使他们缺乏创造的自信心,形成依赖心强、机械刻板、感到焦虑的心理特征,这不得不引人重视和深思。
(二)“创造型”学生遭遇信息滥炸
“创造型”学生通常是班上的“活跃分子”,有些调皮捣蛋、行为越矩,又具有幽默感,他们敏感、喜欢独出心裁、有强烈的表现欲,乐于参与课堂问答和思考,富有激情地参与美术活动,能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富有创造力的表达形式,能够从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联想、创造。初中生由于年龄不大,好奇心非常强,但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面向全年龄化使得他们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多种不同的信息,不加以适当教育干扰的情况下,他们很难辨别接触和表现的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的儿童所该接触的内容,如一些隐晦的色情、暴力内容,接触这些内容容易伤害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美术教育应当让学生获得良好审美体验,感受幸福人生的,而不是内心充满愤懑和冲突而不得疏解,美术学习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灵成长也有辅助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收获心灵美而促进品德和性格的正向成长,因此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们也要对初中生普遍性的现实情况引起关注,加以正确地指引和耐心地开导。
三、关注个性是培养创造力教引的关键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长期的、综合的影响形成的,但结合访谈和现有研究来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审美的需求和对美术的兴趣,只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些学生不善于展现自己的需求,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去观察和鼓励,另一方面也和学生自主的探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美术活动勤引导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真正热爱的方面加以启发,满足其求知的好奇心,也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切的美术教学都在学生“想学”或“愿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这要求教师要积极思考和展开一系列的美术学习活动,利用好身边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丰富学生的选择,适当展开如:美化校园比赛、佳节做贺卡、摄影大赛、写生画展等多样有趣的美术活动,多多增加“标准型”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的,增强他们美术学习的自信心,丰富美术课内外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寻找、发现、表现和热爱生活及校园的意识,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及时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解决问题,从“做中学”加深对美术知识的掌握,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美的能力实体化,当学生发现面临的问题超越已知图式和知识范围时,对于美术学习内容感到惊讶、疑惑、矛盾时,会自发地探知,教师及时地给予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自愿地展开美术认知活动。这与外在动机影响下的美术学习活动不同,在他们产生内在动机时,同时也获得了效率感、掌控感以及责任感等等重要的心理体验。因此在对于“标准型”学生的教引中,教师应该在为他们提供易于触发美术学习内在动机和审美经验的方式上下功夫。
“创造型”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收集各种信息,因此教师对他们明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这类型的学生本身就具备创造型的思维,但是教师设置问题引导时应注意提供正面积极的原型启发,可以结合德育与美术共同的内容,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和歌颂人间真善美,适当援引一些时代中存在的假恶丑做反面例子,帮助学生辨别其中的谬误,拒绝丑恶现象的荼毒,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积极向上的图画和作品,解答学生观看歌颂生命本真和美好情感的作品时的疑问,主动观察学生的变化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也对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和德育观念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美术课上应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分析、比较、联想、情景演示,将这些方式综合起来探究、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在看到一些不良信息时,也能很好地判断善恶和拒绝污染,形成自发的抵抗能力,在信息传递和交流思考中,“创造型”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尽情展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实情感的美丽也将绽放在学生一件件的美术作品中,甚至将会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瑰宝。
图1 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二)评价方法善运用
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参考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课后或活动后及时运用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作业、学习态度和课外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美术学习。对于“标准型”的学生的评价方法,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变化,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且及时给予点评,合理地运用鼓励性的原则,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有意地表扬,从而形成正强化,有层次、有步骤地激励学生更好地美术表现,使他们体会到思维迸射火花的快感,更加适应创新创造的过程,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干预,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一些创作挫折。
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和倾向不同,发展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只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尤其是百花齐放的“创造型”学生,他们彼此作品的表现形式可能差别极大。教学评价从多个角度、层面设定评价标准,例如将他们的作品要素分解成不同的指标,从主题、形式、技法、整体视觉效果等,然后再从不同层面,如主题是否健康、主题与形式是否适宜、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及表现手法、操作要领是否掌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了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还可以结合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步,帮助学生明确存在的弱项,并找到向前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起到相互监督和榜样影响的作用,打造更加积极向上的美术学习氛围,从内到外地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地学习美术。
图2 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三)学科之间常联系
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美术课上的问题,对于“标准型”学生而言也是直觉思维培养的过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并重的,美术活动中应用最多的思维形式就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就是直觉思维。这需要教师通过对艺术创造的实例进行介绍,提供一定的学科交叉的思路分析,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发学生对直觉思维的兴趣,在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猜想、提问、质疑,而且要形成与多种学科的联系,然后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种作为假说,最后通过自己的创作创新对此验证。在这个联系其他学科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会感到有趣并且印象深刻,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而感到自信和满足。
初中生由于知识经验和实践阅历的不足,创造力上常常表现得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他们的创造意识却非常强烈,由于他们的思维情感性较强和跳跃性明显,常常会出现固执己见和陷入简单武断的判断中。“创造型”学生的思维特点更具这种色彩,因此需要教师体系化地、科学化地辅助他们认识世界和创意表达,强化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茅塞顿开,拓展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顺利走出思维困境,养成“细心观察、勤疑多思、周密分析、揭露本质”的思维习惯,这一方面顺应了“创造型”学生的思维和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标准型”学生的思维更加平衡和科学地发展。
图3 多学科的美术欣赏(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四、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教师可以尝试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一般来说美术教学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载体,教师是主体和载体的中介。美术教学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和强调主动性的特殊认识活动,一方面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获得实际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本文提倡的观念指导下,主动选择将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整合,教师安排美术活动时,注意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善用开放性的课程观念,将美术教育的过程视为继续的、开放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发展性的,教师在活动经验和实践中不断改变和修正,所有的美术活动的参与和过程的学习,都主张只是要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发展认知能力来获取,充分体现美术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愉悦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正可谓是“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
结语
美术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当代美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与体验的一个卓有意义的语境与阶段。同时,它也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通道。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相信每一个学生一定能在新时代的美育课堂中茁壮成长,成为“美丽中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