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珠耀躯
——基于美学视角赏析影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2022-04-08胡若馨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胡若馨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图1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原油画作品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一幅油画作品,如图1所示,有着“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是维米尔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驰名天下,画中那位拥有雪白肌肤,微张着红唇的少女,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有多少人为她秋波流转的眼眸,为她娇嫩欲滴的嘴唇,为她耳边那一枚洁白的、晶莹的珍珠耳环而倾倒,又有多少人对这位少女谜一样的身份产生深深的好奇,进而浮想翩翩。20世纪90年代,作家雪佛兰用揣测与想象写下了同名小说,2003年,英国导演彼得·韦伯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被搬上了荧幕,电影通过光与影的艺术,使人仿若置身画中,以全新的角度感受名画的无穷魅力,它让人们看见这个交织着欲望与爱的故事,让人们走近并沉浸于一个早已远去的时代,一个带着梦幻般色彩的遥远世界。该电影也因此斩获了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3项提名,再次让这幅名画得到更多世人的关注。

一、主角个人形象的美感分析

美感是一种体验,而不是认识。亲身直接的经历即当下的直接的感性,它是体验最为原始的含义,电影通过画面与镜头达到了“现在”,它们展现了“当下”的世界。从片头开始,昏暗的画面与悠远的音乐便将观众带入了那一段十七世纪的时光,那个名为德尔伏特的异国小镇。影片的故事以女主角葛丽叶的视角展开,大量镜头中使用的偏黄色的光线使得一幕幕画面都好似从维米尔的油画中走出一般。画面中,喧闹的街市,狭窄的小巷,充满生活气息的广场,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与交通工具都在这个被河流环绕的水乡小镇得到了再现,演员斯嘉丽饰演的女主角如同一束明媚而又纤细的光,她的美照亮了昏暗的世界(如图2所示)。葛丽叶的美是优美的,她拥有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她在家道中落后去富人家中做工,在简陋肮脏、昏暗的后厨和地下室里,她柔美的面颊与曼妙的身姿在昏暗的灯光与污垢之间仍是那么的耀眼;在大宅里的奢华家具,金银珠宝之中,纵使穿着朴素,她雪白的肌肤,面颊健康的红晕,粉嫩而娇俏的嘴唇也丝毫不比别人的朱翠环钗逊色;而在楼上,画室阁楼之中,她为艺术而好奇、陶醉的样子更是让这位美人的智慧与她年轻鲜活的灵魂得以显现。她的美使人身心愉悦,无须更多的思考,只需要她的一次抬头、一个回眸便能使人被牢牢吸引。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之中创造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美感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除了室内考究的布景,对维米尔油画风格的全方位进行再现,室外的景色不仅是时间流逝的体现,各个季节的美景也如同风景油画一般呈现,如果说葛丽叶电影的画面使观众直观感受到了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同样产生了美感,美感作为一种高级的愉悦感,视听感官的存在无疑使电影及其画面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愉悦。

图2 影片中的女主角

二、对角色间互动进行美与美感社会性的分析

电影以大篇幅的镜头描绘了葛丽叶与男主人维米尔之间的互动,它带给我一种奇异的美感——没有肢体的接触,没有直白的语言,眼波流转之间,暧昧的氛围就在二人之间化开,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信仰的追求,其中或许掺杂着些许暧昧的情欲,夹杂着一丝渴望,光线与镜头让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油画一般的浪漫。这种情感达到顶峰的电影桥段,也就是片中穿耳洞戴珍珠耳环情节(如图3所示),二人之间别样的情感从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的无形化为了一把利剑,长针刺穿了少女柔软的耳垂,男主人为她轻轻地戴上珍珠耳环,葛丽叶在此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此前面对家中父母的无奈,主人家孩子的污蔑与刁难,女主人的猜疑与斥责,好色的赞助商的威逼利诱,葛丽叶从未屈服与落泪,晶莹的泪水是穿耳洞时的疼痛,是戴上耳环时一丝复杂的喜悦,也是对命运弄人的感叹,也许也是对所有积压于心底的委屈的释放。只有在画室里,她才有机会、有时间去观察、思考云的颜色。她如此喜爱艺术,即使她大字不识,在画家的指引之下,她在艺术上的天分与热忱才能得到释放,而画家维米尔便是她艺术之路的引路人,他给予了葛丽叶成为模特的机会,让葛丽叶拥有研磨颜料的权利,葛丽叶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挤出时间去投身于她喜爱的艺术。他们对于绘画的理解不谋而合,如同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一般,悠扬的琴声是灵魂的交流,小镇上的河水与随着时光缓缓变化的光线一同流淌着,那是二人灵魂的碰撞与契合擦出的火花。

图3 影片中穿耳洞戴耳环情节

任何审美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审美意识必然受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维米尔生活于荷兰资产阶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的蓬勃发展为画家们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灵感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画家们不再一味关注宫廷和宗教题材了,而是转向日常世俗生活的创作,来迎合新兴阶层的审美趣味。恰如与维米尔一家产生关联的那位赞助商,那一位富有的资产阶级商人。商人偏好于更具有生活气息的画作,而维米尔一家人恰巧需要资金来维持家族运转,因此他支付维米尔一家金钱,维米尔按照他的要求定制画作,电影中的许多冲突便围绕此展开。同时,格调与品位也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体现,维米尔欣赏葛丽叶对艺术的喜爱与她的纯真善良,而那位赞助商只是单纯的见色起意,格调是社会的产物,它会受到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个人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比如同样是与艺术打交道,维米尔是才思敏捷的艺术创作者,而赞助商更类似于附庸风雅,借艺术之名满足私欲的小人,他以金钱要挟维米尔以葛丽叶为模特创作油画,于是便出现了老夫人帮助葛丽叶与维米尔在阁楼进行绘画创作,甚至瞒下女儿将珍珠耳环借与葛丽叶的情节。老夫人是这个家庭中真正的主人,她极其害怕赞助商舍弃对维米尔的赞助,让家中失去经济来源。女主人在得知充满了与丈夫温馨回忆的珍珠耳环被借与一位女佣时气急败坏,而女主人亦是维系家庭的枢纽之一,她的身份与责任决定了她的审美必然无法理解渴望自由艺术创作的维米尔,于是她与维米尔、葛丽叶爆发了争吵,这也是极具戏剧性冲突的一幕。

三、主角内核塑造与电影结局的美学分析

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葛丽叶的灵魂是坚强的,当中能瞥见一些如同简·爱一般对于人格完整与独立的倔强,又能从她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勇气之中看出她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她如此的坚强,如此的不屈,她不愿沦为上流人士的玩物,她始终选择自由与尊严。面对彼得的追求,葛丽叶没有直接答应,面对好色的赞助商,她表达了强烈的反抗与拒绝,面对他人的刁难她敢于反击,面对女主人的发难她选择了离开,挣脱这个束缚着她情感与自由的牢笼,即便因此失去了与艺术打交道的机会。这个坚强而又倔强的少女,她的灵魂因为自由而闪耀着美丽的光,恰如她从头巾下散落出的瀑布一样的棕色卷发(如图4所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棕色的光芒与她羞怯的笑容至今都萦绕在我心中,迟迟不能忘却。那一幕就仿佛第一眼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一般,画中少女的恬静让人们的心灵得以沉静,灵魂得以陶醉,我并没有好奇过她究竟姓甚名谁,她被黄色与蓝色包裹住的秀发究竟是什么样的。而电影画面给予了我一种猜想,一种圆满,试想黑发会淹没在黑色的背景之中,让少女白皙的面部直接与背景产生强烈反差;试想金发会让少女的脸庞黯然失色,因为它太过于耀眼,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棕色更趋于完美,它不会使得美丽暗淡,只会将美感推向顶峰与高潮。但画家终究没有将葛丽叶的秀发画上去,黄色与蓝色的丝巾,终究裹住了那一头秀发,她的头发会散发着芳香吗?我不得而知,但这无疑让那颗象征着纯洁与爱的珍珠耳环更加的耀眼,让人们认识到这位如同珍珠一般美丽的少女,让她的美丽与鲜活万古流芳,悠远悠长。

图4 影片中摘下头巾的情节

电影结局之时葛丽叶坐在空空荡荡的简朴房间之中,那些可以接触到艺术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她收到了一个小小的包裹,所有人的心都随着镜头缓缓地呈现而提了起来,包裹一层一层地被打开,当看到她成为模特时所佩戴的黄色与蓝色的头巾中包裹着那一对洁白而珍贵的珍珠耳环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了然,惊讶之余却又觉得这样的安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这无疑是一个富有悲剧美感的结局,这种对于命运的造化弄人的无力感也使得结局升华,葛丽叶不过是历史的洪流之中的一粒小小尘埃,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她选择了自由与尊严,选择让她的内心成为那颗明珠。电影画面最终定格在了那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少女的美丽被永久定格在了画中,而背后的一切都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随着悠远的音乐,油画渐渐远去,给予人无限想象与感慨。

结语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电影的方式,通过带有悲剧性的结局,印证了“无法支配的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便构成悲剧”的悲剧本质,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大的震撼,其在主角个人形象塑造、角色间互动与主角内核塑造等方面都使观众体验了不同的美,成功使光影语言与画作美感实现了互融,电影与原画成功形成了艺术的呼应,使观众的心灵与灵魂为之叹服,这也成为该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