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锦色彩的文化寓意研究*

2022-04-08董静文杨刘玲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董静文 杨刘玲 吕 艳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云锦是什么?云锦是何时被创造出来的?云锦的出现能给统治者带来什么?云锦的色彩有固定规律吗?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向大家展示云锦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将先从云锦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因为这几个因素是影响云锦发展及色彩搭配的关键因素,并为后面的研究做个铺垫,云锦看似是帝王专属的绸缎,实际上也是帝王用来统治国家、明贵贱的一种手段,云锦华丽的外表下实则藏着“等级”二字,告诫百姓,不可逾矩,否则将受到皇权的镇压!文章将对云锦色彩的特点进行归纳,深度探索云锦的配色规律,后面会提到部分统治者及其下达的关联性政策。金、银等元素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云锦上流行的,这与织匠有直接的关系吗?面对这些更加深入的问题,笔者也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云锦的文化背景

关于云锦的起源时间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实业志》说:“始于宋末元初,而盛于明清。”据说南京丝织业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东晋(317—420)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比最大。后秦朝的织匠人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16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工艺。在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这一举动被后世当成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

宋元两朝盛行“包税制”,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节省人员机构的费用,又可以拿到稳定的应得的税收,它给了地方豪强、承包征税人以敲诈勒索老百姓的特权,同时也给了他们开了大发横财的大门。统治阶级能够从包税制度上拿了足够的好处,就关起门来享乐,任民间怎么折腾都不理睬。朱重八就曾说:“元以宽失天下。”奢靡的生活让他们对“金”这种元素变得越来越痴狂,所以在丝织品中也用到了大量的金线、金绵,云锦中的库金、织金锦、织金缎等就是从元代金锦延续下来的品种。由于统治阶级对“金”的需求过于旺盛,所以元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织染刺绣机构供皇室贵族使用,这时的黄色已经逐渐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固有色彩了。

元朝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和对西方的频繁交流,使得云锦有了创新,它吸收了波斯风格,被称为“纳赤思”。它主要是以金色为主体,再用其他颜色作底色。由于统治者对黄金的痴迷,所以推出了用纸币换黄金的政策。于是,统治者手中握着的黄金数量越来越多,强大的经济实力让他们能进一步开采黄金,同时冶炼黄金的技术也在一步一步变得成熟。不仅如此,他们很可能培养了一批能熟练掌握西式织法的匠人,才能快速织出许多带有西域特色的金锦。他们对金锦的喜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笔者原以为金锦只用于皇室在重大场合穿的礼服上,谁知他们真的将金锦当成普通布料来用,像床上用品等都是用的金锦,真是“目之所至,皆有金锦”呐!元朝真的是个土豪!当然,它在纹样方面还是有所贡献的,创造了许多串花枝、云纹图案、寓意吉祥的图案,给后人制造了一个丰富的图案库,给云锦的发展铺好了敦实的基础。由于蒙古人不会治理国家,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灭亡了。

元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便是明朝了。明朝的第一个主人,朱元璋,他少年时期经历过饥荒,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他提出:“普天之下皆朕赤子”的理念,承认了农民土地所有权,从根本上确定了农民和土地的从属关系。在他的重视下,洪武年间,全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如初植之木,不可摇其根。”他要老百姓休养生息,专注农桑。立国之初就规定农家每户必植桑两株,又设立了纹丝院,内织染所,外织染所。内织染所是为皇室所服务,外织染所则是为官员等服务,统治者重视纺织业,使得丝绸的产地不断地扩大,当时南至福建,北至山西,都设有官营织造,但主要中心则在江浙一带。

明代云锦吸收了元代的精华,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妆花。它底色习惯用明度低的颜色作底色,再用大面积的花或者人物作为主体物,典型的灰背景,亮主体。如果主体物是花,织匠就会用大面积的花来填满整幅锦缎的空间,例如用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方法填放。花的颜色也很丰富,织匠掌握了“色晕”的手法,将颜色进行渐变,像面积比较大的花朵,通常都会使用“三晕”来表现,比如红色的花,那三晕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暗红,浅红,白色组成,颜色一旦有了层次感,那么整个缎面就会更丰富,体积感也更强。色晕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正晕”,一种是“反晕”,正晕就是外面的颜色浅,里面的颜色深,反之则是反晕。正、反晕的运用,是根据画面需求来的,如果画面当中需要补充一点反晕来增强效果,那么织匠们也会织上去,达到画面的平衡。一般来说,正晕出现的概率较多,反晕只是作为陪衬,除了特殊情况需要用到之外,“反晕”就像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一样,是不能随意出门的。如果用错了,那织匠们则将这种错误称为“海绞”,因为它是具有破坏画面效果的。

“显妆”的要求和整体的色彩需要确定了色晕的使用方法。色晕也有其独特的口诀:两晕色:深、浅红,葵黄、绿;玉白、蓝;古铜、紫;羽灰、蓝…… 三晕色: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酱;玉石、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配鸽子灰;枣酱、葡灰配古铜;深、浅古铜配藏驼……妆花的主要特色就是“挖花妆彩”,织造时不被规则所束缚,强调自由。在花纹上讲究“逐花异色”,就是锦缎上的花纹颜色多而主色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色彩的平衡。妆花是明朝早期被创造出来的织法,织匠们一开始先将妆花织在缎面上,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他们才将这种织法织在纱、丝绸、丝绒上。因为匠人们对织法的不断创新,才丰富了妆花的不同种类。

清朝,是云锦发展的巅峰了。清朝设立了内织染局、江宁织造局以及苏州织造局,上至皇帝龙袍下至官员朝服,都是在这三局内织造的,而江宁织造局为生产御用锦缎的主力军。随着统治阶级对礼服的需求越来越大,织匠的工艺也愈加成熟,也在改变管理制度,清朝前用的是“散处民居”的经营方式,后觉得无法高度集中,后改为“买丝招匠”的方法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匠人的身份,是世袭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用这种强有力的手段来留住这些匠人,才让清朝留有一支强大的织匠队伍。妆花在清朝发展出了更多的品种,配色方案也更多,而且变得更加奔放,在“逐花异色”等技巧上也有所提高,出现了更多不同明度和纯度的颜色,以红色为例,出现了淮安红、银红、桃红、粉红、靠红、肉红,黄色有嫩黄、丹黄、杏黄、蛾黄等。

清朝等级管理森严,连色彩的使用规定都比其他朝代多。一方面是为了明贵贱,另一方面也左右了百姓的思想,表面上看是禁止百姓使用部分颜色,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向百姓展现皇权的威严,告诫百姓勿逾越。在这样一个朝代里,不同场合,云锦的主色调也不同,例如,在皇帝进行祭祀的时候穿的衣服大部分偏冷色,在各种宴会上穿的都偏向暖色。

二、云锦的色彩文化

古人对“天”,对大自然始终是秉持着高度的信仰和敬畏的,所以便提出了:“夏以木德,尚青,商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尚红,秦以水德,尚赤。”的思想。在云锦的色彩文化上,我国一贯没有减少对暖色的喜爱,火不仅是古人做饭必不可少的帮手,冬日里不可或缺的御寒物资,也是读书时的照明工具,所以古人对火这种物质,怀有深深的崇敬。

从我国的民间刺绣、宫殿建筑上可以看出,红、黄、紫、绿等颜色成为我国装饰用色上的主要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中,云锦有时候也需要给自己进行“变装”来融入那个大环境,像祭祀用的大殿、宴会用的场地,面对这些不同的场合,云锦的配色是不一样的,织匠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织出不一样的锦缎来和它所处的环境相呼应。眼前的云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色彩,然后才是它的花纹。如果眼前的色彩能让我们的眼睛感到舒适,那我们肯定会被它吸引过去,再细细欣赏它的花纹,反之,一眼就让眼睛感觉有些许不适,那我们肯定会走开,不再去欣赏它。云锦里有句行话,叫:“远看颜色近看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面笔者也提到,元代的云锦大量使用了金、银(金线、银线)这两种光泽色,这一习惯没有被摒弃,反而被继承了下来,织匠们发现,金、银这两种富含高度光泽的颜色能够加强云锦的装饰性,而且能够与任何颜色进行调和,使缎面熠熠生辉,使主体物更加突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几种花,是用金色或白色来勾勒它的边缘,这两种种手法俗称扁金绞边和大白相间。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

三、清朝云锦色彩的配色规律

以清朝初期和早期的龙袍为例,如图1、图2(图1为清朝初期,图2为早期)可以看出清朝初期和早期的配色还是很有特色的,不仅有冷暖之分,还有节奏韵律之感。图1很明显就是暖色的黄,袍子上不仅画着对称的两条若隐若现的龙,袍子上的云,大小有别、错落有致,用大量的红呼应色调,又用明度较低的蓝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匠人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如果整条龙袍都是暖色调,从头到尾充斥着红色、黄色、淡黄色等,会让人觉得很刺眼,冷暖要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图1

图2

再来看图2,图2的黄色明显是偏绿色的黄,也就是偏冷的黄色,因为主色调是偏冷的黄色,所以蓝、绿色的面积较大,花纹中红色的占地面积少,主要起到一个点缀作用。图2袍子下半部分的花纹面积比图1变得大了一些,不仅如此,海浪的形象也有所改变,图1的海浪是一块海浪一种颜色,线的痕迹并不明显,而图2的浪则用白色缴边,线条感也更强。

图3

图4

再看看清中期(图3、图4)的龙袍,会发现,清朝中期的构图更加清秀,色调也更加明确,有些龙袍确定了色调之后就不再做更多鲜艳的点缀,反而做的是同色系的小点缀,好像一下子换了风格,或许是换了织匠,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吧。还有一点,龙的形象越来越丰富,看图3、图4,会发现龙袍上龙的形象有了改变,图4的龙多了白色的勾边,眼睛和嘴巴有了更深入的塑造,基础色是黄色,在这之上又多了一层红色,由此观之,龙袍的款式和颜色都会受到匠人手艺的提高而改变。

清朝晚期的龙袍,配色不多,但是花纹却变得繁复,冷暖对比强烈。但是海浪花纹的面积比以往变得更大,之前海浪的花纹大概只占到龙袍的四分之一,到清晚期的时候缺发展到三分之一。山的形象也从原来的尖锐,变到圆润、魁梧。袖口的颜色也变得多了,之前袖口的底色大部分都是黑色,清后期的底色却变成了其他颜色。对比海浪的花纹,清早期的花纹显得平稳,中期变得汹涌澎湃,到了后期又变得平缓许多。总结一下,清早期、初期的配色鲜艳,冷暖协调得当。清中期注重构图,配色也更加大胆,更加奔放,有色彩繁多的款式,也有色调统一,相同色调的点缀。清后期开始吸收西式文化的织法,对比也很强烈。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云锦文化的背景的分析,对云锦文化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也对云锦的色彩规律、情感文化进行了归纳,对于云锦色彩的配色规律也细细摸索了一些,匠人们也像画家一样,第一步先确定色调,习惯性地降低云锦的底色,用明度高、饱和度高的颜色来装饰主体物,再仔细考虑冷暖两色的比例分布,主要为了一个目的:让整个缎面达到协调的效果。云锦不仅仅是一匹美丽的锦缎,而且成了皇家统治百姓的一种方式。这里也得到一些结论:1.元代统治者利用包税制来保证自己奢靡的生活固然可耻,但是他们使用金线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这也算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元朝的手工艺人们还创造出了大量的图案,为后世研究云锦留下了大量的图案基础。2.帝王为了留住能干的手工艺人使用了强硬的手段,虽然说这种手段直接斩断了部分手工艺人转行的机会,同时也保证了织造手艺的传承,这点还是值得认可的。3.云锦文化要是想要接着传承下去,需要更多的人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潜心学习,希望这样下去,这一门手艺才不会失传,云锦还能够在世界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