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的军民图像研究*

2022-04-08刘路遥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刘路遥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41)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东北地区因着战后方美术宣传工作的需要,一大批怀揣理想和希望的进步艺术家,从延安来到东北地区深入群众生活,宣传抗战思想。艺术家们赋有的情怀、秉承着与人民紧密结合,从真实生活出发的担当、理想和信念,使当时宣传普及的黑白连环画发出了夺目的光彩,承载着东北解放区大后方人民群众文化思想建构。当时,他们在东北解放区绘制的连环画作品中呈现出许多军民结合的美术故事。据山鹰编的《红色经典连环画·东北解放战争故事(上、下)》梳理,1946年至1948年期间在《东北画报》社上刊载过的,以表现东北解放战争故事的连环画作品,共107组868幅。本文主要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去探析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历史建构,再现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对广大东北民众的宣传教育以及革命话语的传递。

一、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历史建构

自1946年开始,东北解放区陆续发行和刊登了一批连环画作品。这些连环画大多是由在本区域工作、生活的艺术家们创作完成的。他们将连环画作为有效的宣传工具,饱含红色革命热忱,为使一般大众能够理解,从创作初以来就深入深入战前,主动参加战斗并联系实际,运用木刻或素描的形式以及谨严而沉着的写实风格,将战斗现实情节完整刻画,力求还原出当时东北解放区大后方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创作出众多值得讴歌和阐扬的大众化连环画作品。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始终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更好地开展普及知识、教育人民的革命宣传工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作品以此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当下形势认知与思想观念教育的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得以体现。由于解放战争前,日本侵略者曾大肆向东北人民灌输奴化思想,为了确保启蒙大众的革命宣传工作顺利进行,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大后方开展具有民族形式和大众性的文艺宣传活动,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认知和加强教育改造。其中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以图像呈现出来的故事内容就成为东北地区广大民众改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政治与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读者视角而论,图像较之其他传播媒介更易识别与认知,也更便于清晰、迅速地解读传播信息。因此,在这一时期,有很多表现军民合作题材的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作品。其中包括,沃渣创作的《解放军遵纪爱民》;赵域创作的《舍命救恩人》《送信》《李海的故事》;安靖创作的《重上前线》;苏晖创作的《还是回前线》;陈兴华创作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城纪律守则》;王曼硕创作的《我完全明白了》;彦涵创作的《来了亲人八路军》《翻身前后》,其中还包括王冠安创作的《挑水的故事》和毕成创作的《营口群众帮助解放军》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均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可见,从1946年至1948年,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对于加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能力的意义也是十分突出的。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借助图像叙事的表现手法,在不同故事情节中通过塑造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军民团结合作的形象,形成承载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依托的艺术作品,帮助人们更好地重识并解读这段历史。

二、东北解放区军民互助形象构建

由于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主要受众群体是以军人和民众,东北地区连环画家们秉承着“艺术为大众”的风范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拨正此时东北地区群众思想,逐渐推行新型正规化教育,以及诠释复杂的战前状况和军民人物形象,画面中视觉符号的塑造就尤为重要。这些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需要创造出契合地域文化特征,易于大众解读和接纳视觉形象符号,并为共产党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广泛拓宽了群众基础,创造了坚实的舆论条件。

1.塑造独具时代性与个性化的军民形象

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的军民形象的塑造受到当时新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性”文化艺术传承,连环画创作者们自由地结合真实生活,塑造不同的军民形象,通过他们之间面部情绪的变化、性格特征和情感传递,将思想更加鲜明的连环画艺术影响给东北地区的民众,使他们在阅读后可以通过外在形象对军民形象有初步认知外,更从情节的渲染与烘托中解读创作者在整体画面的构成中所要表述的不同内容。因此,东北地区连环画家们通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思维意识到行为范式、从真实、普遍到典型地提取和塑造已军民言论体式为风格的艺术形象,并将革命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军民人物形象阐述东北解放区的社会现象、表述社会观念。

可以看到,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创作者们为了创作富有思想性的作品,充分选取和运用具有大众化美学形式的视觉图像,进而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军民形象符号。当时大部分的连环画创作者都是来自延安的革命美术家们,他们包含热情,将连环画作为我党思想领域的主要阵地,为发挥巨大的宣传政策、教育鼓励和战斗作用,争取更多群众,将革命精神与党的思想传播至东北全境的每一处角落。为了巩固和建设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连环画创作者们深入群众中,依据真实的故事进行编创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军民形象,明确而具体地深入传递广大群众最迫切的了解问题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例如,东北地区自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积极推行的具有鲜明标识性的土地改革政策,是东北地区贫农们旷日持久的盼望。因此,在创作的解放区连环画作品中有关土地改革推广运动的故事情节较为常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新政权在改造旧形式和树立新形象方面的主要引导教育作用。

除此之外,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创作者们还兼顾连环画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倡导塑造了更加丰富的、立体的、多元的军民形象。以邵宇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土地》为例,通过对画面中封建地主阶级恶势力、贫农和土改运动工作团里解放军的衣着特征、体态特征等突出的描绘,增加了画面情节的冲突感,强化了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性和激烈性。像图1呈现出画面的中心是再次来到东安满拓地区进行土改运动推广的工作团的解放军形象,画面左半部分围绕成在工作团解放军周围的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的贫农形象。这部作品直观的概括了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时代背景下的主要军民合作情节,读者能够直观地解读出画面的故事性,受压迫的王奎武和工作团正面的解放军形象。通过《土地》连环画的传播不仅起到了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团结人民群众的宣传价值,读者还能够通过观看图像,在自我的映射中激发出对于革命的热情。

图1 邵宇绘制《土地》局部 大众美术出版社 1950年出版

2.塑造地域性与临场感的空间场景

在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创作中,构图上的空间场景设计是最常见的绘制技法,构成了连环画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营造连环画故事氛围的重要载体。如在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刻意描绘的大自然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等。这些构图空间通过归纳、重组的改造手法为营造真实性的叙事情节提供依据。因此,艺术的形式不能单独存在,连环画创作者想要营造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故事效果,就需要对画面中空间构图进行塑造。在以军民形象为主的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作品中,除了展现农民群众自由诉求和互帮互助的军民形象外,还需要广袤的田野为主的自然空间以及生活空间的烘托,传递丰富的故事讯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代入感和感知空间。其中地域性和临场感是营造环境氛围、刻画空间场域元素的两个关键性特征。所谓地域性,即是为突出东北解放区的地域特征,在连环画中绘制中提前设定自然、社会生活的场景符号,使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辨识度。而临场感是指在自然、社会生活空间构图的塑造阶段,注重从文学思想中衍生的创作理念去营造视觉氛围,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能够辅助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帮助读者在视觉上呈现感同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安靖绘制的连环画作品的《战区群众拥军》为例,从东北解放战区贫农百姓的特色的厚棉袄、棉帽、棉鞋、东北粮仓、家畜的鲜明性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作品描绘的是在东北解放区工作队到沈北地区发动群众、分粮食给贫农百姓的场景。鉴于解放区的印刷条件有限,基本上连环画的画面都是黑白木刻样式,虽没有丰富的色彩,但其所描绘的具有代表性的东北粮仓以及具有特色的东北棉服都能够使读者感受到解放军民之间友善的态度,以及拥军支前工作的顺利推广。为进一步深化感知和智性重启广大东北解放区民众思维意识中解放军工作队的正面形象,激发群众反抗反动统治的压迫势力,增强军民融合的革命意志,充分发挥出新政策的宣传作用,起到教育改造和鼓舞民众、巩固新政权的重要作用。

三、东北解放区军民结合连环画中的情感语境

东北解放区连环画通过绘制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构造独特的黑白画面,呈现情感主题,形式语言,表达要素的情感化结合,串联起读者感官的联觉效应,使之调动情感的认同性以及生成移情反应。当时,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在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图像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视觉到感知的情感共鸣。实现连环画本体对东北地区广大军民心理的慰藉及情感化表达共鸣作用。在东北解放区连环画里有关军民互助主题的相关作品中,更注重军民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这就要求创作者探析画面的情感语言的塑造原则、方法和路径,利用情感化的绘画理念唤起广大民众重建对于我党领导下新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1.强化线描的视觉情感表现张力

东北的解放渠连环画中的形式语言表现技法入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这种情感语义需要调动创作内容与创作视角,展示出不同的语言形式的联合作用与效果。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的语言形式在读者文化落后的时期,是逐步脱离了对文本的依附作用,通过具体的、直白的“再现”图像形态转换才能为大众所感知,进而生成多元“表现”的新方式,带动读者情感的依附心理的变化。

中国连环画最主要的绘画形式和造型方法就是线描。而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在创作构成上以素描和木刻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粗细浓淡的线的空间方位、速度和力量感,形成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视觉形象辅助表现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语义。像连环画作品中的描绘人物的体态以及刻画物象的线条均是通过造型线来进行塑造,进而使读者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改变其固有的思想观念。在东北地区连环画中有关军民形象的作品中,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视角下,使读者能够轻松带入到创作者描绘的角色中,从而达到推动广大的工农民阶级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中,支援解放军扩充的军事力量,带动红色革命文化在东北大地上的迅速蔓延。以毕成的《营口群众帮助解放区》为例,作品由长线和短线构造黑白块面,通过对营口人民群众援战的姿势动态以及积极、热情、向上的面部表情的着重描绘,共同围绕军民统一战线的视觉图像和情感意境,激发读者情感及精神层面的依托,领悟由线条带来的极强的文明新认知。

2.注重认同感的情感思想性表达

东北解放区连环画中军民形象塑造的,包含着对未来和革命理想的确认,也是广大军民的情感认同感满足,在形象塑造上需要重点分析军民结合图像的情感成像形式。其中军民结合图像的形式语言传达了画面的表征,当图像形式的表征升级到“精神的自觉”和意念的转化的统一时,东北解放区军民结合连环画所传递的情感也就被赋予至形式之内,成为情感思想性的语义表达。因此情感思想性的语义的表达途径是东北地区连环画家们对创作形式语言的情感内化和升华的统一应用。

连环画家们通过对军民结合画面表现和创作语言的重构从而塑造有意义且整体的绘画语言来表达革命情感,而绘画手法的选择与表达主题有相互映衬的联系,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当时东北解放区革命斗争的状况,以表现真切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在表现手法上获得与读者的观感体验与联想互动,更为真实地接近现实中军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抗击敌人的场景刻画,带给画面浓郁的情感渲染。这种读者同作品之间视觉的相互交织、情感的共鸣,也是强化读者认同感的情感思想性表达过程。它更注重作品生化后情感表达诉求或价值,引发读者将情感贴近到自我的生活中,重新思考和体会现实感受。这也是东北解放区连环画创作者们将思想表征进行图像形象程式的转换,通过对军民形象以及画面空间的塑造,深刻精准地融入共情感受,将作品中的情绪和思维进行转达。如陈兴华创作连环画《送走了又回来》创作描绘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农民们不畏前线战况艰险,主动报名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支援东北解放军的事迹。

结语

东北解放区军民同仇敌忾结合的形象是东北解放区的一个时代缩影。就连环画叙事内容而言,军民结合图像以其宣传性、革命性、实践性展现了以军人和广大民众形象为核心的战后方军民共建场景。东北解放区以军民形象为主题的连环画,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政策下,成为国家的号召下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依托。这些作品见证者我党为呈现东北解放区群众的时代风貌,始终团结群众,切实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根本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