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身度物:行香仪式对柄香炉形制秩序的影响①

2022-04-08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410

关键词:香炉仪式

魏 洁 章 鸿(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410)

柄香炉乃礼佛仪式法器,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后发展起来,直至南宋制瓷技术成熟后,逐渐被瓷制行炉取代。柄香炉因形态特征多样,在不同时期被赋予多种称谓。如鹊尾炉一称多见于南北朝及唐宋古籍,因柄末端形态似鹊尾而得名。又由其长柄形态,有柄香炉、长柄香炉之称。

柄香炉的源流考证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其中有关南北朝时期鹊尾式柄香炉的来源与影响广受学者关注。林梅村(2017)通过辨析炉柄衔接部位等细节结构认为香炉手柄形态的源于犍陀罗柄香炉。崔叶舟(2017)则认为犍陀罗域外文化对鹊尾形成的影响较小,就整体造型而言,与埃及、印度犍陀罗风格的长柄香炉差距极大。林梅村与崔叶舟各持己见,但有相通之处,即鹊尾的形成植根于中原语境。另有学者对柄香炉的后世发展作梳理、找联系。冉万里(2015)对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柄香炉形态进行时间脉络的梳理与分类,将柄香炉分为七种主要类型。丁祎和朱晓辉(2020)以《听琴图》为证,对柄香炉在宋时期逐步发展为行炉的脉络展开分析。又有以炉论礼,以香炉形制发展论述香事礼俗、观念变迁。杨之水(2011)就香炉形态原委、香料贸易往来以及焚香方法作详细解答。钱汉东(2009)梳理香炉源流与分支,洞悉香炉在历代事理习俗中的关键地位。

综上,对香炉发展脉络与形制秩序的论述为造物规律、形制变量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对香事礼俗与观念变迁的讨论为生活语境、人物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分析材料。故本文以柄香炉为物质对象,对柄香炉的形态族属、行香操持等变量予以辨析,系统解答行香仪式视角下,持炉者的交互行为与柄香炉形制变量之间的多重关系。

一、柄香炉的行香仪式与触点

1.仪式分类

佛教典故《炉香赞》记:“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古人对柄香炉的物用观念源自对佛陀世界的模仿与想象,故而持香炉焚香诵经寄托神明,渴望以行香仪式遇见佛祖真身。从柄香炉的使用方法、仪式行为上看,可将行香仪式作两类区分。

(1)跪坐式行香

跪坐式行香是指行香轨迹以持柄香炉跪拜为关键动作。例见北魏时期的克孜尔第205 窟《须摩提女请佛》局部(图1),画中左侧人物双腿跪立,上半身略前倾,左手弯曲托花盘,右手伸直持柄香炉。另有《新集浴像仪轨》记载唐以前行香仪式:“又令一人手执香炉虔恭胡跪,梵音称诵三归依赞。”可证下跪行香之礼。此处“胡跪”即单膝跪,一侧膝竖危坐。该坐姿亦见于北周时期(557-581 年)佛立像(BL04-005)佛座正面(图1)。跪坐式行香一直延续至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描绘了文殊菩萨脚踩莲垂足坐于床榻之上,身后有一弟子右手持柄香炉,左手持筹。

跪坐式行香根据仪式的不同有所区分,诵经讲佛时多以盘坐或垂足坐的姿态,礼佛祈祷时则以单膝跪式或双膝跪式。跪坐礼佛仪式有一套较为规范的流程。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记有:“道官、策生、男女民烧香求愿法,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中帽,九叩头,三搏颊,满三讫启言,男官甲乙,今日时烧香,愿言上启,便以手捻香着炉中,口并言愿。”又有《华严经》云:“彼供养者待散花已,然后作礼,三捻香已,执炉,向上座所坐方互跪,炷香炉中。”可见跪坐式仪式中,香炉的炉面朝向上坐,且行香轨迹为先行礼后捻香点燃。有关点燃香料的细节,宋《云笈七签》中有记载:“云冠霞衣,左手执手炉,右手炷香于烟上。”意为一手执炉,一手将香置于炭火上。

(2)行进式行香

行进式行香是指行香时以站立为主要的姿态。如西秦时期炳灵寺第169 窟北壁壁画后部(图1),比丘站立,左手持柄香炉,右手持形如香宝子之物。又如五代的敦煌藏经洞《观世音菩萨与供养人》画像中,供养人站立于画面左侧,双手持一柄香炉。

图1 不同时期行香仪式图像

行进式行香并非简单的站立礼拜,是由执炉绕行、作揖、添香三个关键步骤构成的一套完整仪式动线。仪式中柄香炉的持拿手法与跪坐式基本相同,但拜佛姿态和空间动线存在差异。《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记载:“其南则有观自在菩萨立像,或见执香炉往佛精舍,周旋右绕。”又有《邺中记》中载:“又十余木道人,长二尺余,皆披袈裟,绕佛行,当佛前,辙揖礼佛;又以手撮香投香炉中,与人无异。”北宋时期的《番王礼佛图》中,礼佛队首番王站立,双手持柄香炉,身体略微前倾,其状与前文“辙揖礼佛”一致。此外,香料并非持续燃烧,程大昌《演繁露》卷七中“行香”所记:“僧左道右,执事者执香盘中香圆子随宰执往僧道立处,人授一圆斋已,收之不爇也。”可见,行香仪式中,人皆执一香圆子作添香仪式。香炉仅在仪式时点燃,仪式结束后则不烧。

2.交互触点

根据文献与图像资料记载,“跪坐”与“行进”的仪式在各时期均有出现,并无时代先后之说。跪坐仪式相对耗时较长,多见于佛教仪式中僧人布萨、说戒。整个跪坐行香仪式包括执炉跪、拜、坐、捻香、置香、平身。行进的仪式多见于祭祀供奉,一般执炉由右侧绕佛行走,绕至佛前身体前倾作揖、捻香、置香、平身。行香时,执炉人的手指、手掌、视线与柄香炉动线发生不同方式的交互,从而构成交互触点。

(1)手掌

行香仪式中,有单手握炉和双手握炉两种动态。单手状,多因另一手需要持筹、香宝子等礼佛用具。当行礼时,炉体平移至胸前,操持时掌心朝上,四指环柄,拇指压柄,大拇指指腹、拇短肌、手腕施加压力,维持炉体平衡,以食指指节为主要支撑,持起炉体(图2)。双手状则以一手持炉,另一只手加持,轻搭炉柄,大拇指在上,四指自然抓握。仪式中,行香者手握柄香炉,手掌维持着炉体动线的稳定,是重要的交互触点。

(2)指尖

香料与指尖交互密不可分,西汉中叶树脂香料传入中土,因脂类香料气味浓郁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茅香。历代画作中,持炉烧香的主题多以手拨香灰表现礼佛情景,画面中香灰堆高,在顶端有一香圆子。焚香时需轻拨炉中香灰,将炭浅埋于香灰中,再置香料于炭上,炭火的温度让香料扩散烟气但不燃烧。在捻香时,行香人的一手持炉,另一只手的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指尖捻香料置于炉中,构成指尖交互触点(图2)。此时炉体稍靠近行香者胸前,炉面稍朝向持炉者,以便整理香灰,而后面朝上座。

(3)视线

行香者的身体姿态与所持柄香炉发生空间上的视线变化。跪坐体式中,不论何种跪姿,香炉多与行香者胸口持平,距离身体35-40 厘米左右,跪拜时上半身向前倾斜,手臂略向前伸,呈由上至下的动线。行进式香炉亦持平胸口,当佛面作揖鞠躬,前曲身体。作揖时香炉的动线与跪拜相似,但垂直高度相对高。仪式中,持炉者在仪式中需通过视线确认香炉面朝向佛座。五代白衣观音像中(图2),右侧画一男性供养人,面朝观音,跪于方毯上,手持香炉。画像清晰绘制了行香仪式观音与供养人在观察香炉时的视线角度。《须摩提女经》有云:“此香为佛使”,意在以香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故行香时,持炉者的视线在炉面与佛面之间移动,旨在确保香炉面向佛座,得以向佛祖传递信念。

图2 行香交互触点

二、柄香炉的形制与秩序

仪式是由模仿性的行为、器物、交往所构成的有意义活动。行香仪式中,柄香炉形态是古人行为、香事、信仰的重要指涉。对柄香炉的形制测量、分解和相关关系分析能够基于时代质变的事实上洞察柄香炉的形制细微量变的演变秩序。因此,本文在考古发掘报告与文字图像资料的基础上,以29 个柄香炉(南北朝—辽宋时期)为主要研究样本,对炉全长、柄长、炉内径、炉外径、炉底径、炉足径、炉高、炉身高、折沿宽、柄角点、柄折角,共11 个变量进行测量(图3)。再对所获数据作皮尔逊双变量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从统计学的观点上总结柄香炉形制的演变秩序。

图3 形制变量提取示意图

计算结果中,柄香炉的多个形制结构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显著性(表1),其中柄香炉的炉体高度结构、炉足径结构、炉柄折角结构三个变量具有代表性。

表1 柄香炉形制的双变量相关关系分析

1.炉体高度的秩序:比例

由数据结果可知,柄香炉炉体的体积变化始终维持固定的比例。一方面,炉体高度与内径、底径影响炉容积的大小,炉高与二者的相关性说明古人对柄香炉容量深浅的判断具备相对固定的正相关比例标准。另一方面,炉体高度与炉足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47,P<0.05)。柄香炉样本的炉高范围在5.2-14.4厘米之间,香炉的高度越高,香炉足径也随之增大。例见图4,鹊尾香炉与铜柄香炉的高度结构具有代表性,8 世纪的柄香炉高度结构明显与前者存在比例上的差异,这是一种结构变化秩序,也是一种在受力面上确保拿放稳定的考虑。

图4 炉体高度对比

2.炉体径的秩序:重心

柄香炉的足径变化与其余形制部件保持着井然秩序的样貌。不论跪坐式行香或站立式行香,操持稳定性是行香仪式顺利进行的基础。分析结果中,足径大小变化与炉体高度、炉身高、折沿宽、底径呈正比例关系,即其一变量增大时,足径也随之增大。

从年代规律上看,年代增长与炉足径呈正相关关系(r=0.429,P<0.05),即炉体足径随年代发展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柄香炉样本足径范围约为5-10 厘米,足径的增大一方面扩大了炉底的接触面,同时有效地下移了香炉重心。器具的重心越低,重心越不容易离开支撑面,香炉放置时则越稳定。其次,随年代发展,炉口沿折沿宽度逐渐增大(r=0.675,P<0.01)。五代之后,由于柄香炉口沿出现了明显的宽折沿形态(图5),这一形态的炉外径多在10 厘米以上,为确保上下平面的稳定,炉足径也进行了相应增大尺寸的调整。

图5 柄香炉炉体折沿

3.炉手柄的秩序:角度

随着炉体比例与重心的秩序发展,炉柄的样式与角度随之发生演化。柄香炉手柄折点与折角有三类典型变化(图6),一是直柄香炉,例见西秦时期炳灵寺第169 窟长柄香炉,画中比丘持一直柄手炉无折角。二为鹊尾折角,在炉柄后段有一折点与水平面形成一较大折角,折角并非平面,多以中线为棱左右下压,形成鹊尾状。此类鹊尾折角大多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折角大小约为149-107 度之间。三即“L”型折角,多见于五代至唐,折角大小约为74-98 度之间。以上类型变化在数据分析中得到显著性验证,手柄折角开合大小与时代发展呈负相关关系(r=-0.445,P<0.05),即手柄开合角度随年代发展逐渐趋于90 度的“L”型折角。

图6 炉柄折角对比

综观上述结构变量,炉柄折角开合大小与炉外径、足径、柄折点位置相关。首先,折角开合大小与口沿外径(r=-0.418,P<0.05)、足径(r=-0.729,P<0.01)呈负相关关系,即折角开合角度越大,口沿外径与足径则相对较小(鹊尾折角);反之折角开合角度越小,口沿外径与足径则相对增大(“L”型折角)。其次,炉柄开合角度大小与柄折点位置呈负相关关系(r=-0.605,P<0.01),即开合角度越大,柄折点越靠前;反之开合角度接近直角时柄折点位置后移。对比可见,鹊尾折角结构与“L”型折角结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受力面接触关系。鹊尾折角的炉柄通过在框架结构中形成斜角以保证放落时的稳定性。“L”型香炉则通过增加炉底与水平面的接触面,同时在柄尾部增加尾镇,形成头尾的平衡稳定(图7)。

图7 炉底的接触面对比

三、人物相感促生形制秩序演化

1.手握方式对炉柄平衡的更新

柄香炉作为行香仪式中的操持法器,拿放的稳定性是保证仪式顺利进行的基础。形制变量分析结果说明了古人为确保柄香炉操持稳定,在形态细节上不断调整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柄香炉平衡策略很可能受使用场景的影响发生变化。有学者在对柄香炉形态的源流考证中提到,佛教文化与中原鐎斗器的融合与仿借,柄香炉传承了本土的鐎斗器型。鐎斗是用于加热食物的器具,使用时将鐎斗置于炭火中加热,有三足便于置于炭火之上。西晋时期的鐎斗柄端多衔接于腹,柄呈弯曲上扬式。发展至北朝,手柄衔接点逐渐上移至口沿,且柄呈直柄,水平倾斜向上。鐎斗手柄结构的变化恰是为了充分将器底与外壁接触炭火,且防止手柄过热。相较之下,柄香炉并无与鐎斗一般置于炭火上加热的需求。《四分律》记载:“僧中布设,并香炉筹案,高座众具,并令严正,使有可观。”意为在诵戒人的高座前,安置用于摆放香炉和筹的案几,并陈列各种礼佛用具。可见柄香炉一般放置于案几之上,仪式开始时才将香炉执于手中,炷香礼佛。因此,柄香炉并无倾斜手柄向上的趋势,而是出现手柄尾端下折以求稳定。

柄香炉与鐎斗的柄形对比充分说明,使用需求和场景的不同将导致具有相同形制的器具在设计语境中发生调整。在行香时的首要需求是操持与放置的稳定性,随年代发展柄香炉逐步扩大的足径和折柄的形态都是确保行香仪式顺利推进的努力。从形制上看,香炉柄宽多为2-4 厘米,符合持炉时手指的指节长度。炉柄平均长度为25.4 厘米,依据成年人手部号型数据,男性手掌宽度平均为8.2 厘米,单手执炉多执于炉后半段,柄余约17 厘米;双手持炉时多以手指搭靠,柄距离手约10 厘米有余,以避免炭火过热。行香时,持炉人拇指与手腕给予的支撑力需大于炉身的重量方能保持香炉水平。因此炉柄两端的重力平衡就成为操持行香稳定的关键。从南北朝至宋,柄香炉的折柄样式从开合角度较大的鹊尾香炉形态发展为开合角度接近垂直的“L”型柄,两种柄形对力的分散有直接影响,“L”型柄往往加以镇脚,意在增加柄尾重量达到头尾平衡,减轻手腕下压的力量。

2.捻香礼佛对口径柄长的影响

捻香,即拈香,信徒以拈香示供养,至今仍盛行于各种法事。捻香时,手执香炉面向上座的方向,跪着将香置于炉中。执炉者手肘向身体方向移动,将炉靠近胸前以便捻香,因此,香炉手柄长度不宜过长,影响手腕与手肘活动。香炉的平均柄长为25.4 厘米,捻香时形成与执炉者前胸适中的距离,以便捻香。放置香料时,行香者多以二指捻香置于炭火上。香圆子的大小受手指尺度的控制,同时影响到香炉口沿尺度的规范。扬之水(2011)对香圆子大小有研究:“焚香一博投许”,即骰子大小的香料。两指捻一骰子大小的香圆子约形成4 厘米的宽度,并常以单指指腹调整香圆(图2)。此外,柄香炉样本的平均口沿约为8.3 厘米,能够满足行香者将香灰推起一定高度。可见,香炉口沿的大小实际依据捻香礼佛时的需求和交互尺度而构造。

3.礼拜视线对炉面折沿的发展

南北朝至宋是历史上典型的坐具演变时期。礼佛坐具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由西向东传入中土的进程,发生了适应民族需求和宗教信仰的自语境变化。与此相关的行香仪式与持炉动线必然受到礼佛坐具摆放模式和布局的影响。

在低坐具时代,“所以有尼师坛者,皆为舒于草上。”即礼拜前,先将尼师坛展开在地上或拜垫上。例见北魏敦煌壁画(图8),坐具高度约与膝齐平,且跪拜者距离佛座较近,无固定的供桌具摆放。初唐时,坐具高度相对增高,莫高窟第323 窟南壁壁画《隋文帝祈雨》中法师高座,隋文帝跪于矮榻,高座约与跪坐时肩齐平。至中唐,出现明显的供桌摆设,持炉者跪坐时,持炉者大臂约与供桌齐平。但从持炉者面朝方向与视线角度可以看出,此时佛座与持炉者之间距离增加了。时至五代高坐具逐渐取代低矮案几,供桌的高度随之上调。例见五代至宋时期敦煌壁画98窟《维摩诘》,画中右下角跪拜者仰首向上,供桌高度几乎高过跪拜者的颅顶,维摩诘坐于与供桌齐平的高度。通过供桌高度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行香姿态一致的情况下,供桌高度的调整,导致佛像或步萨人与行香者之间的距离增大,视线角度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不论站立或跪拜,行香人看向佛座的视线角度都发生变化、视线距离增加(图8)。

图8 礼佛坐具高度变化对比

在行香过程中,视线是持炉者对仪式场景与氛围的重要感知触点。由于礼佛坐具高度的变化,导致行香者面向佛座的视线距离增大与视线角度抬高。柄香炉作为仪式中的传递的信使,也随之出现了形制的调整。唐时期,柄香炉开始出现口沿向外折沿的样式,随之出现了柄香炉的折沿宽度伴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增大的形制规律。柄香炉折沿宽度的增加扩大了香炉口沿的面积,一方面满足行香者以香传信,香为佛使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炉体在跪拜和行进过程中的动态操持变化,容易导致香灰散撒。香灰在佛教中是圣火的结晶,香灰与圣火具有同等重要性,是信徒所行进香仪式中要迎请回家供奉的神圣物。香炉口沿向外折构成了较宽的平面,有效防止行礼与行进过程中香灰散撒。

四、结论

本文探讨行香仪式与柄香炉形制秩序的关系。单就行为与形制变量而言,自南北朝之始,行香仪式多为行为姿态的微调,而香炉形制本身却发生了较大演化。由此可见,行香仪式对柄香炉形制的影响并非因果关系上的顺势而为,而是“上手”互动关系上的物我合一。就二者关系而论,形制数据与行香仪式的比对分析得出,柄香炉发生的形制变化与持炉者的仪式行为、身体姿态、操持尺度有显著关联,进而得出结论:1.持炉者的手握稳定性促使对炉柄平衡的更新;2.捻香礼佛仪式对香炉口径与柄长产生影响;3.供桌高度变化所形成的礼拜视线变化,影响了炉面的折沿造型。上述演变无疑体现了行香仪式中逐渐形成的“以身度物”造物策略。

行香仪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对信仰的表现,仪式本身是行香者对佛事参与的具身性强调。虔诚的古代信徒在身体与仪式之间寻求耦合,将柄香炉作为佛之信使,香炉的形制是行香人身体感官的互动性意识表达。柄香炉形制规律反映出了古人对行香仪式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佛陀世界的神往。

样本 数量 年代 来源封魔奴墓出土柄香炉 1 521年 张季.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N].考古通讯,1957-05-10.广东泽桥隋墓柄香炉 1 南北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3-124.山东济南章丘赭山出土柄香炉3 北朝章丘市博物馆;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文物精粹[M].内部资料,2016:72.定州宋塔基出土柄香炉 4 6世纪地下宮殿遺宝—中国河北省定州宋塔基出土文物展,平凡社:1996.浙江省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寺净众院佛塔地宫文物[M].北京:中国书店:2014:146-149.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馆藏柄香炉3 南北朝/北宋日本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香炉:特别展,2008:15-16.当阳长坂坡一号墓出土柄香炉1 北魏全锦云,张德宏.当阳长坂坡一号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3(1).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藏柄香炉1 6世纪末7世纪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特别展—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宝物(图版),2012:78.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柄香炉3 6世纪末7世纪[日]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宝物馆[M].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99:173-174.长柄香炉 1 6世纪末7世纪[日]曾布川寛,岡田健.世界美术全集东洋编(三国-南北朝)[M].小学館,2000:187.洛阳唐神会和尚身塔塔基出土柄香炉1 唐76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唐神会和尚身塔塔基清理[J].文物:1992(3).铜镀金狮子镇柄香炉 1 唐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法門寺地下宫殿出土柄香炉[日]朝日新闻社.中国的正仓院法门寺地下宫殿的秘宝(唐皇帝的赠物展)1999-2000年[M].朝日新闻社,1999.西安出土青铜柄香炉 1 8世纪初1 8世纪初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214.江西瑞昌出土柄香炉 1 8世纪初 张翊华.析江西瑞昌发现的唐代佛具[J].文物,1992(3).随州出土柄香炉 1 8世纪初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出土文物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56-164.奈良国立博物馆藏柄香炉[日]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館.平成迁都一三〇〇記念—大遣唐使展[M].大日本印刷,2010:190.法门寺出土1 8世纪初柄香炉 1 872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88-190.净觉寺舍利塔地宫出土柄香炉1 辽宋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净觉寺舍利塔地宫清理记[J].文物,1986(9).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柄香炉1 辽宋[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隋唐《美术》[M].平凡社,1976:194.西定博物馆收藏柄香炉 1 宋王明珠.定西地区博物馆藏长柄铜香炉兼谈敦煌壁画的长柄香炉[J].敦煌研究2001(1).

猜你喜欢

香炉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程家玉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勇闯通天塔第一层
流绚夏日
三个香炉
三个香炉
香炉 承载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