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经典教学具助力儿童思维发展

2022-04-08许晓春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

许晓春

【摘 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趣味性强的教学具,引领学生在创新玩法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将有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以“土电话”这一经典教学具为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掌握基本玩法中真思考、生成进阶玩法中实质疑、发散趣味玩法中乐创新等三个方面尝试发掘老材料的新价值,助力儿童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土电话” 经典教学具 思维发展

一、案例背景

“土电话”在科学教学中,算是一种经典的科学玩具,其主要揭示了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的科学道理。“土电话”的制作与操作比较简便,且趣味性强,因此,它至今仍是教师们比较喜欢采用的教学具。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教学载体,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往往会重操作、轻思考,如果从对学生科学学习中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关照,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发掘更多新的玩法,从而由浅层次的动手操作引向深层次的动脑思维。

二、案例过程

1.掌握基本玩法中真思考

【教学片段一】

(学生分组共玩“土电话”)

师:大家都会玩“土电话”了,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说话的声音可以通过线传递到另一头,所以,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师:讲得不错。我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线传播。这是通过听觉感受到的,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感觉呢?

(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并讨论)

生:我用手拿着杯子,发现它在振动。

师:重要发现!你会解释这个现象吗?

生: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说话时声带振动,因此产生了声音。

师:那杯子怎么也会振动呢?

生:应该是传递过去的。

师: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呢?声带和杯子之间有什么?

生1:空气。是通过空气传递过去的。

生2:我知道了,传播声音就是传递振动。

师:推理得很有道理。我们通常说,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然后以波动的形式在物体中传播。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以波动的形式由空气传播到杯子,所以杯子振动了。

师:只有这只杯子在振动吗?

生1:我感受到另一只杯子也在振动。

生2:我感受到中间的线也在振动。

师:所以,说话的声音以波动的形式,依次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生:说话的声音以波动的形式由空气传播到杯子,再传播到线,再到杯子,再到空气,最后到我们的耳朵里。

师:换句话说,刚才玩“土电话”时,人的说话声是在什么物体中传播的?

生:空气、杯子、线。

【解读】观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技能之一,学生能否有效地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本环节中,学会玩“土电话”不难,关键是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有效观察。这里的观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的听觉观察,他们在玩“土电话”时通过说与听,能切身感受到声音是在传播的,而且可以进行基本推理,声音在线中传播;第二个层次是有效引导学生改换触觉进一步观察,获得对杯子、线、空气振动的感知。这种感知是与学生已建构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密切联系起来的。这样,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经验碰撞,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

2.生成进阶玩法中实质疑

【教学片段二】

师:在玩“土电话”时,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杯子和线传播。杯子和线都是什么?

生:固体。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呢?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固体有很多种。

生2:我认为可以,我想其他的固体应该也是可以传播声音的。

师:这是一个新问题,我们有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3:我们想到一个办法,可以把中间的线换成其他的固体来试。

生4:我们小组跟你们想到一起去了,我们想用直尺、钢笔、文具盒来试试看。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木棒、金属棒、玻璃棒、塑料棒,这些都是常见的固体材料。

(学生分组讨論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

师:实验做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5:这些物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现在可以说,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生6:我们还发现用不同的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各不相同。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物质有三种形态。

生:固体、气体、液体。

师:你们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解读】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科学论证的严谨性,这是和他们就某一问题自主推理密切相关的。杯子和线可以传播声音,是不是就可以说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新问题的解决策略。这是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是需要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符合研究思路的结构性材料,让学生的研究得以有效进行,从而将“先思、后行、再思”的过程体现在对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论证研究中。

在学生尽情研究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方面会生成新的发现值得后续研究,另一方面是引领学生反思整个归纳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推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向气体和液体的探讨迁移。

3.发散趣味玩法中乐创新

【教学片段三】

师:“土电话”还有什么新玩法?

师:今天我们玩的“土电话”可以实现多人通话吗?

生:我们可以在线的中间再系1根线。

师:你们同意吗?这是什么原理?

生:再系1根线,声音又可以通过这根线向外传播。

师:解释得好!只能系1根线吗?

生:不是!你想加几根线都可以。

师:要不要试一试?

生:要!

(学生分组尝试新玩法)

师:老师看到大家玩得很开心。“土电话”实现了多人通话,说明了什么?

生1: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生2:向听话的同学方向传播。

生3: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你们觉得谁说得更准确?

生:应该是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换句话说,线是固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声音在固体中向哪里传播?

生:声音在固体中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那么,在气体和液体中呢?

【解读】玩“土电话”,从表面上看,是带着学生尝试各种玩“土电话”的方法;从本质上看,却是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后动手。换句话说,玩就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愿意自主地动手、动脑做科学。

多种玩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本环节中,教师抛出一个话题:可以实现多人通话吗?充满趣味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的高参与度和充分思考。而学生在合作尝试并实现多人通话的过程中,不仅是在体验快乐学习,还是在自觉思考。这时,在良好的动脑、动手的基础上,我们再探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方向的问题时,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建构起相关概念,也很容易对声音在气体、液体中的传播方向的问题进一步发散思维。

三、案例反思

(一)有效观察促儿童思维发展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效观察。有效的观察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指学生能调动各种感官对事物、现象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亲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到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玩“土电话”的过程中,通过听觉和触觉的观察,发现“土电话”各个部分的振动现象,进而生发出必要的思考,聚焦到对声音传播过程的探究。所以,有效观察对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笔者认为,观察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够全面观察,即学生能在操作性活动中,比如本案例中的玩“土电话”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振动现象;二是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即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并表达清楚;三是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即学生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发生思维冲突,并主动提出问题和做出必要设想。

(二)科学论证促学生思维发展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实际上就是科学论证。科学论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一样,必然需要其亲历科学论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亲历的科学论证,既包含科学论证意识,又包含科学论证能力。

科学论证意识,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时刻认识到要以证据说话,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在本案例中,通过一般地玩“土电话”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证据不足。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产生寻找更多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想法。

科學论证能力,包含了多个维度和要素。基于学生特点,笔者认为,特别需要在科学教学中加以关照的是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论证就是一种解释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事实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并且经历交流反思的过程。在本案例中,学生初步假设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教师进而引导他们设计实验,以寻找更多事实证据,并在获得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

(三)创新实践促学生思维发展

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可忽视非逻辑思维,比如指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行动基础,则是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创新实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置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科学性的创新实践任务。

针对科学学科在思维训练实践方面的独特优势,创新实践任务应该是立足学生生活、富有情趣、开放思维的,可以在任务中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能动性,最终为学生创新思维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土电话”的趣味玩法,就是一种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实践。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原则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把物理课堂还给学生
操作体验,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精彩源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