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马球、宋代蹴鞠盛行原因对比研究

2022-04-08李梅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宋代唐代

李梅

摘 要:唐代的第一运动是马球,宋代最流行的运动是蹴鞠。马球运动在唐代发展鼎盛,蹴鞠运动在宋代迎来发展巅峰。唐宋两代马球与蹴鞠共同存在,但两项运动在两朝的发展状况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比较唐代马球运动、宋代蹴鞠运动的繁荣表现与流行原因,分析为何在唐代是蹴鞠“冷”马球“热”,而宋代则相反,其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政策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别以及皇帝兴趣取向相异。

关键词:唐代 马球运动 宋代 蹴鞠运动

“击鞠是一项人骑在马上将球用球杖击入球门的运动项目。也叫击球或是打球。后来人将其称为马球。”这是毕世明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关于马球的定义在唐代,马球运动曾经风靡一时,是当之无愧的国球。蹴鞠是我国另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其中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球的意思,蹴鞠就是指踢球,是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运动的各种规则与形式在宋代实现了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兼具技巧性与娱乐表演性质的体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唐代马球运动及宋代蹴鞠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兴盛的原因,分析为何唐宋两代同时存在马球和蹴鞠,但马球和蹴鞠在唐宋两代的境遇却迥然相反,探究为何马球运动在唐代达到顶峰而蹴鞠运动在宋代最为繁荣的原因。

一、唐代马球运动兴盛情况

(一)唐代宫廷与民间的马球运动

李唐皇室对马球运动在唐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马球在唐朝的兴盛就是从唐太宗开始的,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群蕃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蕃疑朕愛此,骋为之。”[1] 《资治通鉴》载:“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唐僖宗尤善击球,尝谓优人石野猪曰:“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2]皇帝喜好打球,掀起马球热,文献典籍中各阶层打球的事例屡见不鲜。《新唐书》中有“ (周宝)与高骈皆隶右神策军,历良原镇使,以善击球,俱补军将……(周宝)官不进,自请以球见,武宗称其能,擢金吾将军。以球丧一目”[3]的记载。周宝利用马球迎合讨好皇帝从而仕途顺利,不仅体现了唐武宗对马球的痴迷,还表明了球技高超也可以成为入仕的一种手段。诗人李廓曾在他的诗中讲述了长安城少年一起打马球的游乐活动:“追逐轻薄伴,闲游不著绯。长拢出猎马,数换打球衣。”

(二)唐代的女子马球运动

李唐皇室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胡人血统,受到胡人风俗习惯影响,女子的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都有增加,唐代女子参与体育活动也有增多。女性因为生理特征,进行马球运动受到天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女子都可以参与马球运动。但是随着妇女阶层对马球的需求逐步上升,“驴鞠”即小打,一种体形较小且跑得较慢的骑驴打球运动开始传播开来。驴鞠相比马球而言,危险性大大降低,安全性有保障,深受女子喜爱。许多唐诗都描述了唐代女子打马球的情况,如王健《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有“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以及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中有“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等句。唐代著名女诗人鱼玄机还做了《打球作》,来描绘女子步打球的精彩场景。

(三)唐代军中的马球运动

唐朝统治者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发现了骑兵的重要性,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开始加强对骑兵作战能力的训练。打马球和骑兵作战一样需要人拥有极强的体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要能熟练控制马匹,因而被用作训练骑兵的手段。蔡孚在其《打球篇》诗中就说“打球者……以练武士,知有才也。”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中写道:“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霹雳应手神珠驰……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因为球技高超可以获得奖赏,士兵们一般会在马球训练中极力表现自己的勇猛,《资治通鉴》就记载:“凡击球,立球门于球场,设赏格等……先胜者得第一筹,其余诸将再入场击球,其胜者得第二筹焉。”

二、宋代蹴鞠运动繁荣情况

(一)宋代宫廷与民间的蹴鞠运动

历史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皇帝与大臣使者等在不同场合进行的蹴鞠活动。《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4]。在这里蹴鞠是一项兼具礼仪性与娱乐观赏性的活动。《宋史·李邦彦传》载:“邦彦俊爽……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李邦彦为官声名狼藉却官运亨通,原因之一就是他能通过蹴鞠运动得到宋徽宗的宠爱与庇护。《宋朝事实类苑·蹴鞠》记载:“初柳为进士,欲见晋公无由,会晋公蹴后园,柳往伺之,球果并出,柳即挟取。左右以告,晋公亦素闻柳名,即召之。”[5]柳三复在考中进士后也因为精湛的球技而谋得高官厚禄。在民间蹴鞠运动同样十分流行,蹴鞠活动往往会吸引非常多的民众围观讨论。陆游曾在其诗《晚春感事》中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残春》一诗中“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也是相似的描写。

(二)宋代女子蹴鞠运动

宋代鞠的制作工艺技术出现了较大革新,球体变轻,在踢法上也改用花式踢法,不再需要激烈的争夺,这些改变正好适应了女子的生理特点,因而蹴鞠运动也在女性中流行开来,深受女子的喜爱。宋代甚至还设有专门的女子蹴鞠队。《文献通考》记载:“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6]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件“蹴鞠纹陶枕”的宋代藏品,陶枕上是一个扎着两小辫的女孩,她右腿抬起将球踢到了空中。1954年,河北邢台县也出土了一只宋代瓷枕,同样是一个扎小辫的女孩正在蹴鞠。女子蹴鞠的场景在寻常百姓家常用的普通生活用具陶枕和瓷枕上出现,可以看出在宋代女子蹴鞠活动深得人心。

(三)专职蹴鞠艺人与行会

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迎来巅峰时刻,不断向着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随着蹴鞠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艺人以及全国性的蹴鞠组织。《东京梦华录》上记载了汴梁城和临安城官家的踢球艺人“左右军”和“祗应人”,著名的有苏述、梦宣、陆宝、李正、张俊。民间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7]因为宋代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异常繁荣和日益增多的蹴鞠人数,蹴鞠艺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传承蹴鞠的技艺以及规范蹴鞠行业发展,成立了专门的行会组织——齐云社(圆社)。宋代留存至今的三本蹴鞠专著:南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戊集》、汪云程《蹴鞠图谱》(《打球仪》)、以及无名氏的《蹴鞠谱》都有关于齐云社的记录。由于齐云社有严格的社规,入社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社规,促使宋代蹴鞠运动朝着规范化、组织化及科学化发展。全国性的蹴鞠组织与专业蹴鞠书籍的出现,标志着蹴鞠活动在宋代发展到鼎盛状态。

三、唐宋两朝马球与蹴鞠不同发展境遇原因分析

(一)政治经济因素

唐代,繁荣的经济为马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马球运动所需的装备、马匹及场地等都需要花费巨额的资金,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马球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其次,唐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养马,保证了马球运动的顺利开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马匹是养马者的主要家庭资产,更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因为不仅军队要配备大量的战马,居民平时生产生活中的交通运输更是需要巨量的马匹,如果没有足够的马匹资源,根本无法供应马球运动所需的大量良马。魏元忠在唐初年间曾上疏唐高宗建议政府鼓励私人养马:“又驰天下马禁,使民得乘大马,不为数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隐。不三年,人间畜马可五十万,即诏州县以税口钱市之,若王师大举,一朝可用。”唐玄宗开元九年,为进一步发展民间私人养马业,政府颁布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贴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

相反,宋朝百姓本身养马不多,即使有也是从北方辽、金得来的,或是从西北边疆得来,仅有的少量的良马皆配备给军队做战马及用于交通运输,根本没有多余的马匹可以用作休闲娱乐,因此宋代的马球运动缺少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此外,马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苛刻,需要广阔、平坦的场地。而宋代以商品经济为重心的城市不断发展,旧有的坊市制度不断受到冲击而日趋崩溃,市坊开始向着一体化发展。城市人口活动趋于密集化、自由化、集中化,如此一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宜的马球场地。蹴鞠,作为一种集观赏性、表演性、娛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表演活动,可以在瓦舍中显示出它特有的商业价值。瓦舍表演的兴盛也为蹴鞠表演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表演自然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不断变化,并因此取得更广范围的流行。

(二)社会文化原因

唐宋两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差异。唐朝时期的人们拥有一种宋代人所不具备的自信,那是一种自认天朝大国高人一等的意识。唐朝时期国家强盛且民族交流与融合增多,在当时是世界舞台的中心,民众因此异常自信,对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惊险刺激、豪情万丈的马球运动能够展现唐代国民的剽悍之风与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表达他们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所以与盛唐气象相匹配的马球运动能够顺利地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马球运动在唐代已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它传递了一种文化,表现了唐人积极进取与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反观赵宋王朝虽然建立了统治,但长久并存的民族政权与始终分离着的国土使从皇帝到一般普通民众都严重缺乏民族自信,在与北方的战争中胜少败多,从皇帝到文武百官整个统治阶层都有求和政策与妥协心理。统治阶层不愿再与周边政权起冲突乃至发生战争,转而致力寻求国内稳定,或是宫内自娱自乐以逃避现实。战争的失败不仅消耗了国家社会财富,还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宋朝社会平民百姓由于时常经历战乱和侵犯,十分厌战,格外渴求安稳与宁静。相比之下,宋代蹴鞠活动以休闲娱乐为主,没有太多身体接触和对抗,运动负荷小且无危险,更符合宋人渴望舒适、安宁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宋代民众的精神需求,因而被当时文弱的社会风气所接受,迎来迅速发展的高峰,在全国盛行。

(三)皇帝喜好的引导作用

皇帝的兴趣爱好也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喜好直接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各类体育运动的发展,被统治阶级钟爱就盛行,遭到统治阶级抵制必然走向没落。唐朝马球运动得到快速发展和兴盛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和喜爱,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者焉。为讨好皇帝,社会各阶层往往会跟风学习统治者的喜好。唐代皇帝喜好马球,无形中起到了上行下效的作用,引导了社会体育的潮流。在宋代,《宋太祖蹴鞠图》的流传就说明了宋代皇帝对蹴鞠的迷恋,为了体验蹴鞠的乐趣也为了外交的需求,甚至不惜打破阶层界限直接抛开君臣礼节,与各大臣和使者一起参与蹴鞠比赛。统治阶层认可蹴鞠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强身健体和娱乐等各方面的作用,其传播流行就拥有无限的空间。高俅因蹴鞠累至高官的故事因《水浒传》广为人知,更说明了蹴鞠球技可以让人仕途顺利。很多商贩为了吸引游客,开始逐渐修建固定的蹴鞠场所,也说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蹴鞠运动的经济价值。

四、结语

唐宋两朝马球运动与蹴鞠运动的不同发展境遇,与唐宋两代不同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直接相关,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观念会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喜好也会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唐代国家安定统一的局面与开明的政策使马球运动的开展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马球运动的军事训练作用让马球运动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马球运动发展的坚强后盾,并且政府鼓励养马为马球运动提供有力保障;惊险与竞技共存的马球运动表达了唐人的豪迈奔放与拼搏进取,成为国民充分表达自我的体育文化载体。加之唐代统治阶级对马球运动的痴迷给马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球。相反,宋代整体社会环境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政治和“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各项制度都更加注重发展经济而轻视军事建设,体育运动的竞技性也开始衰退,表演性、观赏性更为突出。蹴鞠运动的民俗性和娱乐性刚好适应了宋代的社会文化基础。随着城市瓦舍里固定的蹴鞠场所的出现、蹴鞠行会齐云社的产生以及专职蹴鞠艺人的兴起,蹴鞠深入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于是,蹴鞠运动在宋代迎来发展高峰,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运动。

参考文献:

[1]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4.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9[M].北京:中华书局,1962:8222.

[3]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68[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15-5416.

[4]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69,11120.

[5]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84-685.

[6]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76.

[7]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393-398.

猜你喜欢

宋代唐代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