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周仪式的内容及其文化心理探析

2022-04-08徐森阳王宇鹏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抓周文化心理民俗

徐森阳?王宇鹏

摘 要:抓周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苏州地区,抓周礼俗保持较为完整,仪式的内容丰富,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心理意义。本文考察了苏州地区抓周的准备,描述整个仪式的完整过程,并分析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意义。

关键词:抓周 民俗 仪式 文化心理

抓周,又称晬、周晬、抓周岁盘、试儿,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抓周通常在儿童一周岁生日的那天举行,通过观察儿童抓取的物品来预测儿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本质上是巫术占卜文化的一部分。抓周礼,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诸多成长礼仪中处于起始的一环,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本研究调查了苏州地区保留较为完整的抓周礼仪,并分析这一重要民俗背后的文化心理意义。

一、抓周习俗的历史发展

民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且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是民间流行的生产生活事项,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抓周就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江南地区。民间传说,吴帝孙权让皇孙抓取物品以卜储君,因孙皓抓取了简和绶,便立其父孙和为太子。[1]这种具有“试儿”意义的“选嗣”方式一般被视为抓周之滥觞。

据目前可见资料,“抓周”这一民俗活动可以追溯至南北朝。北齐《颜氏家训》中就有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币,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2]也就是说,抓周的民俗早于南北朝便已出现。这种“以验贪廉愚智”的民俗日渐流行,在唐宋时已风靡南北,吴自牧的《梦粱卷》就记载将各种物件摆放在一起,让儿童抓取,“谓之拈周试晬”。

而到了明清时期,抓周已经成为儿童一周岁时举办的一个盛大的仪式,这一点在地方志里有详细记载。《莱阳县志》载:“周岁则新其衣履,陈设各种物品,令其抓取,谓之‘揸生日。取书者士,农器者农,工器者工,商器者商,官帽者贵,银钱者富,取土者夭,取棍者贱。”[3]再如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中,冷子兴便介绍了贾政在贾宝玉周岁那年为了试宝玉的志向而让其抓周,结果贾宝玉“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明清时期由于抓周在民间的盛行,官方将其引入宫廷生活。清代《宫中现行则例》卷二“典故”中即有“晬盘”一项,其中详细记载了皇子们抓周时所用的金银玉器。至此,抓周礼俗完成了宫廷化的转变。

近代以来,抓周之风稍歇。随着育儿观念转变,大部分家庭已经不把抓周作为预测儿童未来的一项占卜活动,而仅是看作一项游戏式的民俗活动或者只是“照例”举行的仪式,抓周的传统意义和功能逐渐弱化。

二、苏州地区“抓周”的一般内容

抓周是我国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民间认为该仪式有查悉儿童天赋和预测儿童未来从业倾向的功用,是一项抓阄式的民俗活动。抓周的历史非常长远,其仪式与内容也产生了地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抓周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迁,很多地区的抓周已经消失,但是在苏州地区,仍然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民间风俗。

(一)抓周物品的准备

《平望志》载:“子生一岁,设寿星神马,具果蔬、酒食拜神,又设盘,具笔砚、权衡、印等物使子自取之,曰‘拿周岁盘。”[4]抓周仪式通常在儿童周岁时举行,仪式的主要内容便是父母将一系列代表不同意义的小件物品摆放在红布上,由儿童自行抓取,一般以第一个抓到的为准。以下是苏州地区抓周仪式上常用的物品和其代表意义。

官印:代表官位和权力,将来从政。

算盘:代表计算,将来从事会计、金融行业;也可代表理科。

毛笔:代表文字,将来成为学者、作家、记者等;也可代表文科。

梳子:代表美妆,将来成为理发师、化妆师等。

勺子:代表中餐,将来成为中餐厨师、红案厨师等。

糕点:代表面点,将来成为西餐厨师、面点师、白案厨师等。

刀:代表武力,将来从军,成为武官武将等。

尺子:代表测量,将来成为测量师、设计师;也可以代表戒尺,将来成为老师。

剪刀:代表裁剪,将来成为裁缝、服装设计师等。

葫芦:代表酒,将来成为酿酒师、从事餐饮业等,也代表成为酒鬼。

佛珠/木鱼:代表宗教,将来成为宗教人士(主要指佛教徒、道教徒或民间信仰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种类逐渐增多,抓周也与时俱进,增加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物件。

锤子:代表法槌,将来从事司法工作,成为法官等。

球:代表运动,将来成为运动员等。

乐器玩具:代表音乐,将来成为音乐家等。

放大镜:代表科学,将来成为科学家等。

上述物件是用来预测儿童將来从事职业或兴趣天赋的。苏州地区在抓周时除了摆放象征职业的物品,另外会摆放预测儿童一生整体“运势”的物品。

五帝钱:代表俸禄,寓意官运亨通。

小元宝:代表财运,寓意生意兴隆。

小玉扣:代表平安,寓意平平安安。

小福袋:代表福气,寓意有福有康。

长命锁:代表长寿,寓意长命百岁。

三字经:代表文运,寓意文运昌隆。

小秤:音同“称”,寓意称心如意。

抓周所需物品是由家庭与社会对孩童的发展期望及物品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所决定的,所以其种类与数量并不固定。在同一寓意下,物品与物品之间可以相互替换,多个物品可以象征同一内容,如毛笔、书本、竹简同时可以被认为是文学工作的象征;小秤、如意都可以有“称心如意”的寓意。

除去有象征含义的小物件外,家长还需要准备红布若干,一是用以悬挂代表神灵的“佛祃”,在抓周之前的祭神仪式中使用。二是用以铺设地面,将抓周的物件放于其上。有的人家还特地在布上绣“福寿安康,抓周大吉”等字样,营造一种喜庆欢乐的仪式氛围。

(二)抓周的时间

抓周仪式多在幼儿周岁生日举行,时间以农历计算。如果碰到闰月则取前闰月举办。现在也有家庭考虑到家人亲戚聚会不易,便将抓周仪式与原本在幼儿“百日”时举办的“百日酒”合并,提前举办。这样的话,抓周仪式往往就简化了。

抓周仪式在生日当天什么时辰举办,在苏州地区并不固定。过去,在抓周仪式进行前,家长会请“先生”根据幼儿的生辰八字推算“吉时”,以免在时辰上“犯煞”,给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现在一般选择在当天的中午举行,代表了儿童旺盛的生命力,给儿童的成长以美好的祝愿。

(三)抓周仪式的程序

正式仪式开始之前,先在正堂南北向摆设一张八仙桌,在靠北一面立一根甘蔗,上悬挂贴有“佛祃”的红布,桌上摆放“定胜糕”“团子”等供品,取“团圆高升”的吉祥寓意。桌子前面的地上铺一张大红布,将毛笔、算盘等物品在红布上摆成一个圈。在苏州地区完整的“抓周”仪式中,抓物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完整的仪式包含请神供神、抓周、送神三大部分。

1. 请神供神

民间认为,儿童能够顺利出生是依靠神灵的庇佑,儿童的成长也需要神灵的保护,所以要举行仪式进行酬谢。神灵既包括以天地为代表的自然神,也包括以神佛为代表的人物神和祖先,神灵的介入增加了抓周仪式的神圣感。

在决定抓周的前一天,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称“过节”。仪式由家中的长辈或孩子的父亲主持,通过这个仪式向祖先汇报家族新成员的诞生,给祖先“报喜”,并汇报抓周事宜,请祖先保佑。

抓周当天,首先由幼儿的父亲点烛上香拜神,磕头行礼毕,由专业的“先生”念诵请神辞:“天一请,地一请,天地君亲降来临。神一请,佛一请,漫天神佛下来临。恭请本境土地大王降来临,恭请开生婆婆降来临。恭请北潮太姆娘娘/南堂太均娘娘到来临。”

在请完神后,由父亲从东往西依次向桌上的酒杯斟酒,此时先生会诵神辞“福星坐中堂,禄星坐寿堂,寿星摆高堂”,特别请求“福禄寿”三星保佑儿童有福有寿,保佑父母长寿,保佑家宅安康。

2. 抓物品

先生此时会朗念:“先生金堂坐,福从地上来,抓周请神至,福禄降某家,请小少爷登堂。”接着母亲将孩子抱出来,在神桌前作揖行礼毕,请神灵保佑。因为小孩此时只会爬行,所以将孩子放在铺有红布的地上,儿童在这个环境中,面对新鲜的事物会认真打量。亲朋好友和父母都会凝神屏气,等待着儿童向某一物品伸出手。民间认为,一般孩子第一个抓什么东西,将来就会从事与该物品相关的职业,而父母也认为这是孩子的“天赋”所在,并以此为参照培养儿童。一般来说,都是以儿童抓到的第一样物品为准,如果儿童同时抓到两样东西,有的家庭会将两样东西的寓意结合起来看,如同时抓了官印和毛笔,家长则会联想到就职于文化部门的官员等;有的家庭则会通过占卜的方式再来确定以哪样为准。

当儿童抓到东西的同时,先生会念出祝福词。祝福词的内容不固定,完全靠先生根据现场和东家的具体情况作出,多为吉祥的话语,以表达对儿童的祝福,也会打消父母认为的一些“不祥之兆”。如抓到算盘,则说“如意金算盘,功德满圆天,将来掌世人,财宝利人天”,如抓到葫芦,则说“葫芦生福禄,功德满圆天,子孙传子孙,佳酿利人天”,到底抓哪些物品并不完全是儿童自主的选择,长辈会通过一些干扰或暗示来引导儿童抓取符合他们心中期望的物件,如将一些物品刻意摆放在儿童的近处,或者将物品拿在手里来逗儿童抓取。这种干扰虽然影响了抓周仪式的正常进行,但却表达出长辈对儿童未来美好的期待和祝愿,也蕴含了父母的职业价值观。

3. 送神

当抓周仪式结束后,就要恭送神灵。孩子的父亲此时再上香行礼,并焚烧纸钱。先生念诵《送神辞》:“天一送、地一送,天地君亲各回门。神一送、佛一送,漫天神佛上天迎。”“奉送本境大王回庙堂,奉送太君回庙门。”“诸天神佛皆送到,只有五路财神福禄寿喜诸尊不送,请留某家堂上,赐财赐福。保佑某家屋前一棵摇钱树,屋后一个聚宝盆。小少爷要考大学生,老太爷要做寿星翁。芝麻开花节节高,灯笼高挂样样好!”

至此,抓周的仪式部分结束。仪式结束后家族成员通常会聚餐。尽管聚餐不是仪式的组成部分,但却是整个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另外婴儿的外公家多以糕饼相送,“外家馈物必具糕粽”[5]。这种家族聚会上,关于婴儿抓什么、将来可能从事什么职业以及今后人生的运势往往是最为热衷的话题。聚餐结束,亲友一一话别,这才是抓周活动最终的结束。

三、抓周的文化心理意义

抓周仪式标志着儿童一个生命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生命阶段的开始。通过这样的仪式,儿童实现了家庭地位和角色的转换。通过仪式的各个环节,既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之情,也传递了对后辈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周礼俗也是家族聚会的重要载体,承担了一定的娱乐功能。

抓周礼虽然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民俗活动,但其直接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礼仪,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作为新生命的指向与发端,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中华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美好祝愿。

(一)抓周是兒童生命的重要节点

抓周发生在儿童满一周岁时。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来看,一周岁是婴儿期的结束,也是幼儿期的开端,孩子不再是襁褓中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弱小生命,将开始独立行走,自主探索外部世界。抓周仪式的举办,象征了“一种状况进入另一种状况的中间阶段”[6],新的社会交往借此展开。新生命的诞生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正式的仪式得到了强化和确认,新生儿在众多家族成员的见证下,作为新的家庭成员正式加入家庭群体,其社会属性大大增加,并超越其自然人的属性。

儿童在一周岁左右,直观动作思维和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这也是抓周的生理心理基础。历史上,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周岁前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完成了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质的转变,自我与环境实现良好分化,探索世界的方式主动性增强。第一个适合儿童主动参与的家族仪式自然产生了。在仪式中,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观察并比较各种物件,并作出一个在他人看来“对其人生可能很重要的抉择”——抓取他喜欢的物件。这个物件被选择可能是因其直觉下的“感觉偏好”,也可能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在观众眼里,这是其对某一职业方面的“天性”使然。

(二)抓周仪式既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也是对晚生后辈的期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生儿的诞生不仅代表生命的延续,还代表着家庭文化的传承。抓周礼的举办便是这一文化特征的集中表现。在整个抓周礼的仪式中,主要的参与者是祖先、亲属长辈、新生儿,这恰好对应了过去(祖先)—现在(亲属)—未来(幼儿)的发展趋势。每个家庭成员在仪式的参与中明确自己的身份,重申与该身份相对应的义务。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在仪式中实现了相互的连接与沟通。

抓周习俗的延续、相关物件美好象征意义的设定,反映了家族成员对新生命在生活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期待和祝愿,其本质是家族成员,特别是长辈的主观意愿。这些意愿,一部分来自自身未完成的夙愿,另一部分来自一定的社会价值追求。对新生儿的期待和祝愿,反映出宗族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抓周仪式还承担了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

当今社会,人际沟通因发达的媒体而日渐便利,但相较于过去,人们却较少能再体验到传统社会下深厚的家族亲情。新生命的诞生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围绕新生儿的民俗活动,都可成为联系亲情的纽带。抓周仪式提供了家族成員间相聚交流、增进感情的平台,强化了对家族成员关系的认同感,建立了一种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关系。

家族的延续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抓周仪式使用的道具也随之不同。抓周仪式,概括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标准,实现了家族文化同地方文化的交流与统一,地方文化中的文化价值于此得以延续与发展。

抓周礼中的祭祀仪式因其对祖先的崇敬而表现出相当的严肃性,但这并不妨碍其附带的社会交往功能。抓周仪式前后的准备、成员的聚会都增进了人际交往,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因为抓周民俗既是一个家庭的祈福庆典,也是家族的娱乐大会。通过仪式和聚餐,家族成员不仅向祖先表达了崇敬之情,向新生儿表达了祝愿之意,而且释放了生活中的压力与紧张心理,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和鼓舞。

参考文献:

[1] 胡艳.聊一聊抓周[J].中国保健营养(娃娃),2009:84-85.

[2] 赵杏根,陆湘怀.中国民俗学通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218.

[3] [4] [5]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 [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232,443,542.

[6] 黄晓.“抓周”仪式的文化解读——以广德地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2.

基金项目:泰州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21129 17016Y)。

猜你喜欢

抓周文化心理民俗
冬季民俗节
“抓周”已有1500年历史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妹妹抓周
妹妹抓周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抓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