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2-04-08孙瑜
孙瑜
摘 要: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着重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对于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着极大的帮助,改变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所存在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鉴于此,在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关键,既要转变学科教学思维,从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入手,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又要拓展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37
新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当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受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和重视。在平时的学科教学期间,也很少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关键,融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依照学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需要去开发和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是一句空话,违背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的初衷。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始终将提升学习成绩作为学习学习的第一要素,很少为了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去学习和探究学科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六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论证,希望能够为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参考和建议。
一、转变授课思维,培育和启迪学生的法治意识
借助现实生活和时事热点中具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系统性的自主分析与灵活探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的法治意识,对于法律的认同感得到增加,同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因此,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入手,选择更为恰当的方式来展开学科教学工作。
举例来说,在“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当中,在教学初期,教师便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生活当中所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例,并重点对这些违法犯罪案例的经过和触犯的法律条文向学生进行了讲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案例的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不可违。随后,教师利用课堂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准确说出我国法律宣传日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将“法律的特征”“什么是法”“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等内容一一向学生阐述和说明,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法的认识和理解。最后,为了实现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具体的典型案例分类活动。在此次典型案例分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经典的图片案例,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学习和理解,按照案例所陈述的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明确不良行为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上课迟到、早退属于轻度不良行为,而打架斗殴则属于重度不良行为,等等。当然,为了实现对学生联系时事能力的培养,教师还需要将一些热点新闻融入学科教学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二、优化教學形式,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开学科教学工作,不仅实现了学科教学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增强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展开学科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能,尤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毫无疑问,这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养成,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期间,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给予足够关注和重视,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从而在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效果。
举例来说,在“绽放生命之花”一课的教学当中,在教学初期,教师便利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给学生出示了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中有关人生意义的观点,并让学生试着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展开思考,并借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探究与分享”内容,并让学生试着利用流水表的方式制作自己的生命历程图,并将不同时期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在生命历程图上进行标注,在所分享和展示的事情当中选择一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如何。最后,为了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教师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搜集并下载一些和生命有关的纪录片片段,进行了分享,从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生命的真谛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三、扩充教学手段,着重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
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为了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扩充,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融入各个学科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一些政治制度形成正确的认识。
举例来说,在“我国基本制度”一课的教学当中,在教学初期,教师便向学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图片,并让学生试着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情况,说一说国家进行了哪些意义深远的实践探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一些制度有所了解。比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十八大、十九大等。随后,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探究与分享”当中的内容,试着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带领学生交流和讨论小龙虾养殖形势变化和蔬菜价格由飞涨到回落,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得出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最后,为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览活动。在此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览活动当中,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搜集并整理一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报纸、图片或视频,并从中提取出和我国制度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于我国的基本制度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素养。
四、重视社会实践,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为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想要实现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就必须组织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和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举例来说,在“少年的担当”一课的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借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微课优势,向学生直观呈现和展示了“某位农村初中学生邀请国外的学生做自己的家乡做客”“小红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到国外进行旅游”等不同的画面,让学生试着思考和回想自己是否也有相类似的经历,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并在此基础上试着思考“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哪些”等问题,借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随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多彩世界中的我”“我为世界添光彩”的认识。在此期间,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几个中国公民为世界作贡献的实例,如袁隆平爷爷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而屠呦呦创制的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等挽救了全球百万人的生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就“互联网时代下,我们怎样做才能改变世界”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最后,教师还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担当能力和公共参与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清明节这天展开一次缅怀先烈的活动,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向学生重点讲述一些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故事,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小区参加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为孤寡老人干一些实事,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担当能力和公共参与能力。
五、关注课后反思,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除了需要从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外,还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趁着对课堂内容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借此来找出学科教学期间的问题。
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从“知音之交”的典故入手,利用设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生活当中没有朋友,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的问题,让学生试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畅所欲言,借此来帮助学生重新定义友谊,意识到友谊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为了切实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教师还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切实加强并做好课后的反思与回顾工作。在此期间,教师不仅借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微课优势,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在课下对所保存的录像进行反复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自己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及时对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手段进行改良和调整。同时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后自我评价、生生互相评价、每课一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对自己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弱项。
六、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依照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其所学的知识,锻炼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本领,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定的核心素养。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创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后作业布置的形式,立足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情况,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
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生活当中的小视角进行导入,着重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社会生活当中人们遵守秩序和不遵守秩序的相关视频短片,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试着思考,如果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没有了秩序,那么会发生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规则的思考,让学生对规则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教师还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一次具体的合作探究活动。在此次合作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学校周边地区存在的规则有哪些”展开走访和调查,并在小组内做好走访调查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工作。通过将走访调查得出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逐渐意识到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约束,不断养成规则意识。如图书馆有着图书馆的规则,比如禁止吵闹、禁止吃零食、禁止撕毁图书等,而电影院也有着电影院的规则,比如禁止吸烟、禁止携带宠物进场、提前五分钟入场,等等。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当中,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要素,落到实处,不仅满足了素质教育对于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接下来学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依据。有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给予重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而推动学科教学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实现对初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又要重视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养成,多组织举办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当然,为了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关注并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其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16期。
[2] 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年第7期。
[3] 李长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法制博览》2019年第8期。
[4] 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12期。
[5] 白爱梅《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科技资讯》2020年第33期。
[6] 吴探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汉字文化》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