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中学德育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2022-04-08丁孝磊
丁孝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颖的思潮也顺势而生,其中部分消极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而爱国主义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在义务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德育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学 德育 爱国主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40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也是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而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要认真为其传授科学知识,挖掘其中的信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学,让青少年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爱护自己的国家,从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養。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人们的爱国精神是祖国统一和良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因为中华儿女有着爱国意识,才能让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受无数打击,并保持旺盛的生机。当今社会,各族人民与海外侨胞仍团结一心,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多会积极伸出援手,共渡难关。另外,现在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是前人没有达到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容。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重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其建设国家的热情,能够有效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当下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条件的提升,部分人的心态也开始变得浮躁。尤其是中学生年龄并不大,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价值偏失、道德淡漠、功利性强等问题。学生出现这些问题与客观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仍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空洞、陈旧。在中学教学中,政治课堂是落实德育的主要途径,其他课任教师很少会将德育融入课堂中,这使德育逐渐政治化,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而且,教师在授课时多会掺杂政治功利主义倾向,经常会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从而产生失落和迷茫。
第二,德育途径单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将一些固定的美德和原则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过于生硬、刻板,非常容易激发其逆反心理。而且,德育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认知,还要让其接受和内化。换而言之,学生不仅要知晓这些道理,还要真正了解它,并形成正确的观点。但当下的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差,难以保证其实效性。
第三,定位不明确。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且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评价时也多以分数来判断优劣。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德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也一味追求分数,忽略了实际效果,根本没有发挥其本身应有的育人功能。
第四,缺乏时代感。现在的爱国教育内容中有很多都是在宣传历史中的伟大英雄人物,让学生学习这些名人事迹。但是,这些特定历史条件下造就的爱国观很难引起当代青少年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宣扬相关人物时,要注意与时俱进,与时事相结合。
三、在中学德育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回望过去,借助历史唤醒爱国意识
当下很多中学生都不了解祖国的历史,对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正确认识国家的政策。为了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知,也为了激发其爱国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望过去,借助历史来激发其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特点上会更加冲动、激进,会对中国近代史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德育中重点讲解我国近代所遭受的苦难,说一说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其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播放国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华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为了让国家自由,做出了巨大牺牲,国歌中那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绝对不是艺术夸张,而是现实的写照。这是中国人民所走过的一段崎岖路程,在遭受这些曲折中,始终伴随人们的就是爱国主义。中学生也应在德育中通过史实感受到爱国主义,懂得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由衷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
2.挖掘生活素材,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生活中有很多内容也蕴含着爱国主义,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如传统节日、影视资料、图文教育等都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渠道。对于教师来说,想要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在发生政治事件的一瞬间就要联想到其中的教育意义,并应用在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发自内心的渴求。
例如,清明节不仅是家家户户拜祭祖先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烈士的日子。教师就可以设计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以“重温历史,激扬青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拜革命烈士。在活动中,教师要详细向学生介绍烈士陵园存在的目的及相关信息,让其意识到每一位烈士都是为国家更好的发展而不惜牺牲生命,从而增强其爱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3.营造氛围,大力宣传爱国主义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在开展德育时,教师不仅要重视班级氛围的营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校领导提出意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加强在校园内对爱国主义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德育效果。在五四青年节、国庆等特殊节日中,学校应合理布置校园环境,利用红旗、板报、广播、电视等来加强宣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爱国意识,并在校园中形成健康的讨论氛围,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校园中。
举例来说,在国庆节当天,学校可以购置一批红旗用来布置校园,并在走廊、校园内悬挂一些横幅,宣传爱国主义。学生走进校门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之后在班级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投影机或电视机,观看国庆阅兵,让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这既可以合理开展德育工作,又能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对提升德育效果有较大的帮助。
4.融入课堂,贯穿教学各个过程
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工作中坚持立足实际,围绕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而取得更显著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可以尝试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其明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学科知识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并在课堂中对其进行德育,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唤醒其爱国情感。其次,班主任可以设计班级实践活动,以“历史上的今天”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革命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且带有民族特点的活动,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祖国的可亲、人民的可爱和革命先驱的可敬。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革命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迹,帮助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培养其集体荣誉感。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这也是培养其爱国主义的有效形式。在观看后组织学生写下观后感,让其回顾看影片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德育效果。
5.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国教育
对中学生来讲,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教科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和规范,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的爱国教育时,要充分联系教材,对每一堂课的内容都做到精心设计,对全体学生负责。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较强的创新性,教师要能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思想元素,将其渗透到爱国教育过程中,进而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并且教师要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开发教学所需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本中“走向世界大舞台”一课时,教师在搜集教学资料时,要选择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认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知道每个人都是世界中的一员,要主动为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具体可以从网络中搜集相关报道,让中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与世界互动的。并展示中国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能为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能被充分唤起,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励志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6.召开主题班会,激发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中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德育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具体落实在教育中,首先要让班主任有足够的意识。中学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展开引导,促使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学班主任在召开相关主题班会时,要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具体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的成就,让学生充分明白国家富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例如,班主任可以将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定在每周一,并提前选好班会的主题,构思一个大概的框架,明确用怎样方式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爱国情怀。可以用学校创始人的感人事迹作为班会的主题,班主任通过讲述学校创始人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爱国情怀的重要性。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辅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文化,从而让中学生明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其次,班主任要做到让这些爱国主义思想真正被学生吸收,并影响他们的思维认知,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7.从小事做起,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相关教育者要能将教育落实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中学教师可以将课堂作为一个传播正向思想的渠道。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爱国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鼓励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相关任课教师要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尤其是班主任,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好方方面面的引导工作。
例如,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班主任就可以直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透过升旗仪式,在一个庄重的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五星红旗的由来,让同学们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样才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针对校训和校风展开相关教育,让学生主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进而建立起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同学们回家与父母进行沟通,了解有革命经历的长辈的经历和故事等,这种教育方法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建立爱国主义情怀。
8.抢占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导向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迅速的信息传播通道,这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在信息传播的效率上,都不如互联网。因此,对于中学德育而言,网络也占领了重要阵地。而中学生也是接触网络较为密集的群体,德育者要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通过网络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导向,具体结合时事热点筛选价值观正确的网络信息。网络的发展让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因此,中学教师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帮助学生过滤不良信息,提高德育效率。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产生了挑战,想要彻底改变这一问题,就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计划,并将爱国主义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提升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邢毅力《试析中学德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33期。
[2] 陈也轩《中学德育的现状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9期。
[3] 景志明、陈家才《论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之衔接》,《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4] 刘旭东《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 张寿芝、谢昌蓉、李淑娴《学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S2期。
[6] 马桂玲《中学德育琐谈》,《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
[7] 巫兰《利用校园电视推进中学德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年第20期。
[8] 陳蔼玉、彭信轩《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科教文汇》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