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2-04-08刘美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框架支架

摘 要:当下,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学校德育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甚至从学前教育开始,到初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程都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更多的人将其视为教育之本。但传统政治课堂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情况依旧存在。为改变此状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开始慢慢走进政治课堂。为此,本文从“支架式教学”内涵出发,探究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并将在教学实践中的见闻加以归纳,总结出实施现状,针对其不足之处给出意见和建议。目的是希望通过不断研究和深挖,可以使该教学方法逐渐走向成熟,更加适合政治课堂,適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中学政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3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以德为本、立德树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光有口头重视还远远不够,如何使政治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易于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乐学、好学、学以致用,养成关心社会、心系国家的品质,才是至关重要的。对此,选择合适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是必要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将“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引入中学政治课堂,不但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可谓众说纷纭。其中较为权威的则是欧共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中的叙述,它把支架式教学明确定义为:“支架式教学(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就是为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正是为了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就需要事先把复杂的课程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将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

二、“支架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支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显现了巨大优势,但由于师生对此方法了解的局限性和实践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不足。

(一)存在问题

1.附加情境偏离教材内容

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首要环节就是创设附加情境,在情境中搭建支架(新型概念框架),合作探究。但在此环节实施过程中多出现素材陈旧失效、与课程内容偏离、与学生生活脱节等现象。情境非但无法吸引学生投入思考,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不理解,甚至出现头脑混乱等现象,更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2.学情分析不足,目标模糊

教师学情分析不足或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给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不适当,过高或过低。在搭建支架时,目标过高导致学生通过努力也难以实现,打消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过低则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达不到教学效果。

3.师生自身定位存在偏差

新课程教学理念讲求“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支架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

4.建构概念框架能力缺乏

虽有采用新式教学方法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过于依赖教材,不能从中跳出来,建构出一套蕴含教师思想,更加适合学生,更加系统紧凑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更无从谈起,没办法将零碎的知识和概念系统化,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成体系,更无法理解知识,没有达到“支架式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原因分析

1.问题情境缺乏时效性,课堂活动与课程内容脱节

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讲求的是背景素材的时效性,而不少教师懒惰,不进行教学素材的更新,不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违背了一名政治教师应该有的职业素养。针对老教师而言,富有教学经验本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虽然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但依旧存在背景素材过时,数十年如一日地去运用旧素材,不能因时而变,因势利导,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同当今社会和生活实际脱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针对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情境引入不够恰当、不够贴切,偏离教学主题,或是对教学过程缺乏预判能力,缺乏一定的课堂生成,无法预测学生的反应,不能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最近发展区

由于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学、学校教育、生长环境甚至是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致使同一年龄段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个体差异,而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会出现支架对某一学生比较难,对某些学生则比较简单的现象,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缺乏互助性,“主体”“主导”地位模糊

师生对于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模糊: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启发者、引导者、领导者;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其原因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师生互助。搭建支架过程中,教师干预过多或启发较少,学生不善于表达,反馈不足。第二,缺乏生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参与度低或不善于思考,而是期待答案。

4.教师备课缺乏扎实性,缺乏对教材的掌握和对概念框架的架构

教师在新型概念框架的建构上出现困难的现象,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加之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有限,对于再版教材所修改的内容不够熟识。第二,出现孤立的备课现象,不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更无法建构出新型的、系统的、完整的概念框架。最后,没有密切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概念框架架构的层次过高、距离过远或是标准过低、过于详尽、重点不突出等。

三、“支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中应用的策略

对于“支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把握几个关键点的同时,还要熟知该教法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一)使附加情境具有时效性

与时俱进,力求做到让政治问题附加情境贴近实际,具有时效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支架式教学”方法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与党中央的指示以及社会发展总趋势保持一致,关注时事热点,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意识,增强政治敏感度。力求将最主流、最核心、最新颖的社会背景带入课堂,将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最符合学生年龄的素材融入教学中,作为探究情景,供学生体悟感受,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

“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其关键是把课堂交还学生,让其独立探究、合作互助,而其基础和前提就是情境的设计。只有情境设计得巧妙,做到“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政治”,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与最近发展区的联系

统筹兼顾,密切联系“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学支架。“支架式教学”必须保证提供的支架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教学支架。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支架的建立在整体上很难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此在初步建立时就要以中等学生为主,也就是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看作橄榄形,教学支架的建立则首先要考慮“橄榄球”的“肚子”。接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发现其认知情况的差异性,对于理解困难较大的同学,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要适当将支架具体化。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则点到为止,给出足够的空间任其发挥创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开拓思维,增加课堂的生成性。一方面可以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示范,起到开阔思路的作用。

(三)提高师生间的互助性

设疑激思,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参与度与互助性。明确教学的主客体性,即主体的客体性与客体的主体性,师生互为主客体。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被教育者,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学生又是以客体的身份而存在;同样,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着整堂课的进程和方向,在这一点上是主体,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实现培育学生,促进其德育发展,教师需要精准掌握学情,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应及表现推动教学进程,进而实现课程目标,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则会使教师唱独角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当下,一节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协助完成。教师做好引领工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强思维锻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配合,实现教学互助。

(四)重视建构新型概念框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建构新型概念框架是该教法实施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把课程内容的“骨头”挑出来,再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得有血有肉。所谓建构新型概念框架对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吃透教材。最基本的就是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新《课标》,对教材本身的知识架构要了如指掌,这不仅指孤立的一堂课,而更多的是要了解课与课、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甚至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这一点才不会偏离该教学方法的实质。

第二,在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有了良好把握之后,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能力,需要把教材中琐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不同于教材本身的新的概念框架。这一新型概念框架一定不要偏离教材内容要求,又不同于教材本身的知识架构,一定是教材知识的高度总结,核心概括,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学生整合知识脉络,突出教学重难点,此后再将课堂交还学生,必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第三,就是要掌握框架搭建的难易程度,依旧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难度适中的概念框架,也就是说,不能逻辑上过于跳跃,也不能交代得面面俱到,过于具体,不仅能清楚交代课程线索、知识脉络,还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实现“支架式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支架式教学”方法与中学政治课堂的结合已经渗透到学校教学中,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需要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对“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探究还有待深入,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探索,使该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全面提升中学生政治学习热情,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高文、徐斌燕、程可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9]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 祁万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探究》,《学周刊》2021年第1期。

[11] 马自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支架式模式的运用探讨》,《教学研究》2017年第9期。

[12] 金星明《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创新高中政治教学》,《中学教学与参考》2016年第3期。

[13] 马发惠《支架式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速读》2014年第12期。

[14] 岑红《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黑河学刊》2015年第7期。

[15] 孙明明、王攀《新课改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史地政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5年第41期。

(刘美含,1996年生,女,汉族,中共党员,辽宁大连人,中学教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大连弘文中学)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框架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框架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WTO框架下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