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媒体技术,扬起语文教学之帆
2022-04-08李春社
李春社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改革趋势。在此背景下,作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产物的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和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而这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有必要立足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正视新媒体技术在本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来扬起语文教学之帆,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发展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技术应用意义的同时,以《荷花淀》教学为例,就新媒体的有效应用路径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能够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媒体技术 应用意义 应用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26
在新时期,新媒体作为一种拥有优秀信息传播功能、丰富教育资源的技术手段,在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教育实践来看,新媒体的运用不但能够丰富课程教学的内涵与形式,而且能够进一步延伸教学的路径,对于课程教学以及育人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动力。所以,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围绕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对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框架等加以革新,从而在提高语文教学先进性、有效性与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意义
1.丰富方法,扩展资源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新媒体的引入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实现语文教学由现实课堂向信息化、翻转化、混合化以及线上化等方向发展。例如,教师可依据多媒体技术之便来对相关知识点加以形象展现;运用钉钉等平台来推进语文线上教学等,这对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语文教学也获得了更为多样的资源,在这些资源的推动下,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和深刻地体悟到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这不管是对于他们学习效果的提升,还是对于综合素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2.激发兴趣,维持活力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好比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只有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才会以更加热情和专注的姿态投身学习当中,进而获得更多收益。这也充分说明,如果语文教师想要保证教学实效的话,就必须要秉承“趣味教学”这一思路,以趣为引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而新媒体本身就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教辅手段,将其渗入语文讲堂能够进一步增添课堂趣味性、亲和力。同时,该技术手段还能够营造一种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保持长久活力,并最终实现寓学于乐的教育目标。
3.提升效果,发展素养
在新课改旗帜下,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结合教学实践来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多以言语直输的方式展开,这不但影响教学实效,而且也给素质教育的落实埋下诸多隐患。而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不但获得了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而且还能够得到更多知识探究、实践运用的契机,而这必然能够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化修养的发展铺路搭桥。
4.科学构建,全新发展
用引入新媒体技术教育模式,创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式来促进语文教学科学现代化的发展,有效构建新技术以及新布局下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新生态结构与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新技术新思想下的多元化模式,来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化的发展,推动教育的不断革新,让当代科学培养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学生教育工作在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构建教育发展生态环境。基于此,学生教育相关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责意识,加深自己对新形势新视野下教育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认知,进而不断通过加强自身职业素养,优化与发展学生教育构成模式等手段,有效增强对教育发展有效性的认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水平,科学利用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有效完善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完成学生教育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生态、新模式的构成,推动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荷花淀》由作家孙犁(1913—2002)所作,其内容选取了白洋淀的一隅,以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水生嫂为中心人物,描写了她“夫妻对话——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的故事。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分析来读懂文中的人物形象,领略中心主旨。
1.依托媒体手段,深化语文认知
在众多新媒体手段当中,我们最熟悉并且运用最多的当属多媒体了。它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图文、音频以及影像等资源,然后依据多媒体之便来展示于课堂之上,让学生能够在这些视听化、多样化的资源推动下,获得良好的学习参照,进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收益。
例如,在讲授《荷花淀》时,教师首先可依据教学内容,用一个神话故事来引出本章节的内容:“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中秋节,还是凡人的嫦娥偷吃了神仙的仙草,而后她不由自主地飘向‘月宫’,就在她马上到达月宫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宝镜却碎裂成了99瓣碎片,散落在大地之上。而后,这99瓣碎片化身为99个景色优美的水淀。其中就有一个开满荷花的水淀,人们亲切地稱之为——荷花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多媒体之便播放一段荷花淀的PPT影集,配上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引入正题,为学生展示一段《荷花淀》的影像片段,让学生能够透过这段视频对文中人物形象形成深刻认知。如此,便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热情,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为后续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基。
2.科学构建情境,有效保证效果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大的作用是通过情境构建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需求情境,引导学生在整个情境中,通过自我探究或者合作学习等手段,完成整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符合当代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对新《课标》下学生科学培养思想的一种再现以及诠释。因此,在《荷花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鉴这样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水平。
此外,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育优质效果的保证,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调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进而主动投入到相关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应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探究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积极采用情境教学等学生认可且喜欢的方法展开教育,从而保证培养的效果,增强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水平。
例如,在教授《荷花淀》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大家构建这样的教学情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很凉爽,很干净,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一个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情境设立完毕,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以及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大家想不想知道后面的内容呀?”“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做什么呢?”用问题引导和情境构建的模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荷花淀》内容的探究意识,保证培养效果,还能科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3.实施对分课堂,增强学生水平
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是当代学生科学培养以及教师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科学掌握新技能与知识获取手段,增强其知识获取路径以及效率,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在当前基础教育階段,各级中小学教育实施课上课下网络辅助教学的比例高达72%,通过网络自主获得技能以及知识的学生更是达到87%,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几乎95%的学生都曾在自我知识的需求下,主动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获得对应的技能与知识。因此,当代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教学中,各大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入网上网下混合式对分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思想和手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培养效果,保证技能以及知识的教授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论是技能、知识还是获取方法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教授《荷花淀》中人物刻画手段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慕课平台或者微课平台,积极寻找一些先进的对应的典型人物刻画教学案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将一些学生熟悉的模式或者元素穿插进来,待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探究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就刚才的典型人物刻画技能以及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探讨,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思想,让他们逐步构建新的学习模式以及知识获取策略,增强其综合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身学习素养,积极利用在线教育等手段科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问题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下,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获取相应的技能与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素养和综合水平。
此外,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当代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较为先进的理念之一,教师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终端的监督以及管理,从而避免学生因自律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直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4.借助微课技术,引发语文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不乏一些难点内容,以《荷花淀》为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言语对话、景色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而在面对这一学习目标时,学生大多会因为阅读分析能力不足或者思维不够开阔而困难重重。所以,如何做好难点部分的教学引导工作是广大语文教师都亟待思考和处理的问题。而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代表性技术产物,有着操作简便、内容精炼以及直观性强等特点,将其渗入语文教学当中,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学习参照,助力他们发散阅读思维和探究意识,使他们能够领悟其中的要点和精髓,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营造一个翻转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思考探究和翻转实践的契机,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打造语文“微”课堂,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语文探究兴趣。
例如,在讲授《荷花淀》时,教师可在把握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视听资源+探究任务”形式的微课。其中,视听资源包括一些影像片段、写作背景图片等,探究任务包括:“文中没有战斗场景描写却让人感受深刻”“品味文中对话,分析它们对于情节展开的作用”“水生嫂既然这么关心水生,为什么却问其他人的事”“结合几个青年妇女探夫对话,分析它们的个性如何”“水生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基础等方面的实情,在班内划分出多个4—6人的语文小组,然后指引各组成员一同思考探讨、交流分析,完成这些探究任务。最后,教师可指引各小组依次阐述自己的答案,结合他们结论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总结性点评,与他们一同探究水生嫂等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文章的中心。通过此举,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更好地发挥集体之力,促使其思维、协作、实践以及处理问题等能力得到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5.打造网络平台,延伸教学路径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课堂教学环节,而且和课后巩固环节有着莫大关联。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课后巩固环节大多以枯燥的试卷练习展开,学生极易产生厌恶、抗拒等情绪,不但影响他们知识巩固的效果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对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课后复习和练习路径。
例如,在讲授完《荷花淀》之后,教师可借助QQ、微信等软件之便搭建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上面布置一个“课本剧”表演任务,指引各组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的同时,自行分好角色,演绎课本剧并录制相关视频。同时,教师借助平台,开展线上朗读比赛、《荷花淀》读后感创作和续写等活动,以此来进一步延伸语文教学路径,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语文知识实践契机,促使教学效果能够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新时期,语文教师要认清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形势,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新媒体的渗透工作,以新媒体为主力来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加以革新,从而扬起语文教学之帆,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学修养的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 邓达勇《新媒体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25期。
[2] 吴怡《新媒体时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化及对策探析》,《课外语文》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