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翻译里的“中国英语”研究

2022-04-08李雪王燕

西部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

李雪 王燕

摘要: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而中医术语翻译又是中医翻译的重难点。这就需要引入“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创新性地将“中国英语”与“中医术语英译”相结合。以协调翻译理论为指导,对中医术语英译里的“中国英语”进行批评性赏析,得出结论:在翻译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术语时,译者应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协调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医术语英译;协调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5-0157-04

中医文化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这一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当前,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因此,中医翻译是中医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对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术语英译是中医翻译领域的一个重难点,在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医术语英译都颇具中国味道。鉴于此,笔者引入“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创新性地将“中国英语”与“中医术语英译”相结合,以协调翻译理论为指导,对中医术语英译里的“中国英语”进行批评性赏析,总结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促进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给中医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中国英语”定义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葛传槼教授于1980年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提出的。葛传槼教授在该文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1]“中国英语”概念由此诞生,并成为之后40多年里中国翻译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需要阐明的是,“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是我们需要摒弃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习惯也不符合英语文化的非规范英语,而“中国英语”则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表达了汉语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出现在汉英翻译中[2]。中国英语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表达中国社会文化所特有的事物且带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二是符合英语表达的规范且能为英语民族的人所接受[3]。

二、协调翻译理论

协调翻译理论由高健先生提出,他认为,从翻译开始到终结,从阿尔法到欧米茄,上下、纵横、左右、前后、都要协调,各个层面都要协调,各种关系都要协调,翻译中无数的矛盾、无数的冲突都要求译者尽量去协调[4]。协调翻译理论旨在寻求一种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等多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协调的对象范围极广。翻译方法需要协调,直译和意译经常需要调和使用。翻译策略需要协调,译文既不能太依从原语,也不能太靠近目的语。翻译风格需要协调,纯粹的原作者风格是不存在的,除非不译。总之,翻译当中一切需要协调的东西都必须协调,翻译本身就是协调,是不同语言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让步、相互迁就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与结果,协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4]。译者在翻译时,只有将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诸多矛盾予以协调处理,才能赋予原作新的生命。

三、“中国英语”案例汇总与分类

本研究以谢竹藩、谢方主编的《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第二版)》为研究样本。该词典根据中医教材分类进行编排,共收集8330个词条,于2019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是参考了由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标准化名词术语》等资料编写而成的,是该领域中较权威、收录词条较多且出版时间较近的一本颇具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词典。按照词典里词条分类的顺序,根据“中国英语”的定义,我们从8330条样本中一类一类地摘录了约1800条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案例,并根据中医术语翻译方法将中国英语归为四类[5],每一类别占比如图1所示:

(一)音译

音译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本文摘录的中国英语词条中,约25%中国英语词条是根据汉语拼音直接翻译而成的,例如:阴(Yin),阳(Yang),气功(Qigong),推拿(Tuina),得气(Deqi)和天癸(Tiangui)。

(二)直译

直译通常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本文摘录的中国英语詞条中,约18%中国英语词条是字对字进行翻译的,例如:白虎汤(White tiger decoction),苍龙摆尾法(Blue dragon wagging its tail),春温(Spring warmth)和寸口(Inch opening)。

(三)音译+英译

确切地说,音译+英译就是半音半英法,即将原词一分为二,一半拼音,一半英语词,构成音英混成词[6],例如:补气药(Qi tonic),二阴(Two yin),腑(Fu organ),肝气(Liver qi)和气分(Qi aspect)。

(四)意译

意译即根据原语的内涵和意蕴进行翻译,是一种归化译法;例如:六淫(Six excesses),五行(Five elements),标(Tip),壮(Cone)和三焦(Triple energizer)。

现结合高健先生的协调翻译理论对选取出来的几个典型中国英语案例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分析过程中,对于好的译文,阐释它好在哪里;对于翻译欠妥的译文,在协调翻译理论指导下提出更好的翻译版本。

四、协调翻译视角下的中医术语英译分析

(一)三焦(Triple energizer)

“焦”源于“膲”,后者是体腔及所含内脏的意思。三焦指代体腔的三个部分(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为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三焦具有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谢竹藩先生将“三焦”译为“Triple energizer”,其中,energizer英文释义为:Something that provides energy,主要是取其总司人体气化的生理功能之含义。然而,西方人对于指代脏腑等器官功能的“气”的普遍理解是“Energy”或“Vital Energy”[7],这种翻译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却难以覆盖“气”所具有的水谷与水液运行等生理功能和其划分躯体部位的概念等。所以,在Vital Energy基础上翻译出来的译文“Triple energizer”自然是值得商榷的。同时,在国际社会上,“Qi”已取代“Vital Energy”等译法成为“气”的标准译法。鉴于此,笔者认为“Triple energizer”难以传达出中医学中“三焦”的完整含义。

李照国博士在其著作《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医的概念有一类为“中医独有,西医阙如”。中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文化,如“阴阳五行”“推拿”“经络”以及“气血”。这些概念为中医文化独有,在西医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因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所以单独直译或意译均难以完整地传达出中医文化概念的内涵。因此,李照国博士建议,根据“语言国情学”的理论,对于此类中医文化概念,最好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在保留中医文化特色的同时,避免文化内涵的混乱[8]。根据协调翻译理论的指导,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进行协调,即采用英译+音译的翻译方法,将“三焦”译为“Triple Jiao”;考虑到英语国家读者的理解程度,再对翻译策略进行协调,将归化和异化进行结合,在译文“Triple Jiao”后加括号进行注释,以一个折中的方式协调处理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协调后的译文为“Triple Jiao(including upper-Jiao,middle-Jiao,lower-Jiao)”[9](注:triple更强调三焦是一个整体,three则会让读者误认为是三个一样的焦,容易造成误解),这不仅保留了中医文化特色,还准确地传达出了“三焦”的完整含义,使得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能够对等交流。

(二)客气(Guest Qi)

“Guest Qi”是“客气”一词协调前的译文。结合“协调翻译理论”,译者致力于寻求一个译者、读者与作者三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所以第一步是剖析“客气”一词的深层含义,再进一步结合其含义,给出一个协调后的译文。“客气”与“主气”相对而言,是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是各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因其年年有转移,与主气之固定者不同,亦因其运动不息,犹“客”之往来无常,故称客气,又称天气。谢竹藩先生将“客气”一词的“客”采用了直译的方式,通“客人”中的“客”,译为“guest”,可能会使得外国读者不甚理解。在《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第二版)》中,“客”字根据其词性有不同的释义,作名词表宾客(guest),作动词表由外面侵入(intrude),作形容词表不同于主要的,不期而至的(varied from normal;coming from time to time)[10]。根据“客气”的具体含义(各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以及《黄帝内经》中的“客气”一般解释为外感邪气,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故我们认为“客气”中的“客”意为“由外面侵入”更为妥当。

“气”指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气”概念由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气”与医学科学结合而成。“气”含义宽泛,不仅蕴含抽象的哲学概念,还包括了具体的科学概念;但在中医典籍中,“气”主要指哲学意义上的气。因此,对于中医典籍中“客气”的“气”,应当音译成“Qi”。

综上,根据协调翻译理论,可将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协调使用,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和谐。故通过意译+音译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后的译文为“Exogenous Pathogenic Qi”,既保留了“中国英语”的特色,也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三)白虎摇头法(White Tiger Shaking Its Head)

白虎摇头法是一种针刺手法名,又名赤凤摇头、泻法。出自《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由于操作时的摇针似白虎摇头的形象,故名。白虎摇头法的适应症:一切实热症,如神昏谵语、烦躁疯狂、经络滞结、痉挛项强等。谢竹藩先生采用直译的方法直接译为“White Tiger Shaking Its Head”,非常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了该针法的操作方式,但是笔者认为西方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其实指。根据协调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主张协调地处理语言和风格等因素,以“协调”为手段,以“和谐”为目标,通过协调不同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处理目的语与原语的差异与矛盾,尽可能地传达原语文化的内涵,达到与目的語文化对等交流,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最佳境界[4]。建议在原译文后加一个“acupuncture”,即“‘White Tiger Shaking Its Head’Acupuncture”,使得协调后的译文既保留了中国英语的特色,也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改词的所指。

(四)阿是穴(“Yes-No” Point)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中文“阿是穴”的取名非常形象生动,让人脑海中不禁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医生在病人疼痛的部位进行按压,当按到某一点,病人大喊“阿,是这里痛”。谢竹藩先生对该词的翻译摒弃了音译+英译(Ashi Point)的翻译方法,而是运用协调翻译理论,以寻求多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协调地处理语言和风格等因素,使得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获得一样的感受。通过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译文协调地处理为“Yes-No Point”,将该穴位的特点生动传神地反映给读者,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

(五)天癸(Tiangui)

天癸一词,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阶段性发育的论述中。“天”表示其来源于先天,“癸”在中医中表示其本质属天干中的癸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天癸”是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作用。在西医理论体系中,天癸相当于现代生殖内分泌激素及生殖腺轴的功能,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器官、多组织对人体生殖功能的调节作用[11],类似于一种性激素。协调前的译文“Tiangui”直接采用了音译方法,虽保留了中国特色,但不经讲解,西方读者很难理解其意。鉴于此,我们根据“协调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方法的协调,使译文趋于和谐,将音译与注释相结合,将译文协调处理为Tiangui(sex-stimulating substance),既保留了其“中国英语”的特色,又尽可能地传达出原语文化的内涵。

五、结语

“中国英语”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现象中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12]。本文通过对《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第二版)》里“中国英语”案例的批评与赏析,得出进一步结论:中医文化国际交流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医术语中医独有,西医阙如,故原语与目的语之间不能直接畅通,单纯音译、直译或者意译都很难达其意。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进行协调,以“协调”为手段,以“和谐”为目标,译者应秉持着译文“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促進中医术语英译统一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1).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周晓沫.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20(12).

[4]张慧琴.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张秀梅.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0).

[6]管延祥.中国英语的词汇层面及其形成方式[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王彬.中医典籍中气的源流与翻译探析[J].中国翻译,2014(2).

[8]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吴海燕,岳峰.中医术语“三焦”英译探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1(6).

[10]谢竹藩,谢方.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11]邹如政,邹薇.论天癸与中医生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11).

[12]姜晓庆,施蕴中.用中国英语翻译中医的理论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李雪(1993—),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单位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医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王燕(1968—),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英语”与教学
刍议国际社会上中国英语的新影响
浅析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英国权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剖析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