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海源阁主人杨以增祖父杨如兰暨夫人墓志铭释读*

2022-04-07周广骞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杨氏嘉庆墓志铭

周广骞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 252059)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以藏书宏富、版本精善享誉海内外,先后历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敬夫四世保藏,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世藏书齐名,世称“南瞿北杨”。海源阁杨氏家族藏书治学,颇有渊源,尤以海源阁创建者杨以增仕宦履历最为显赫,相关文献亦较为丰富。相对而言,杨氏之祖辈本属军籍,后虽业儒,但多未入仕,名位不显,资料较为缺乏。杨以增祖父杨如兰之较完整生平资料,仅见于《(宣统)聊城县志》卷八《杨如兰传》,且记述颇为简略。近期新发现的德馨杨公暨配赵太恭人合葬墓志铭(以下简称《合葬墓志铭》),记述杨如兰生平较为详悉,且保留了丰富的杨氏家族信息,对于海源阁杨氏家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对此墓志铭作初步释读,以就教于方家。

1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志文

杨以增祖父杨如兰暨夫人赵氏墓志之盖、志完整,惟出土后保存状况稍差,个别文字有漫漶,然整体尚清晰可辨。其墓志铭盖遵常见墓志之制,为篆书大字写刻,凡七行,行五字,原志换行以“/”标记:

皇清例授登/仕佐郎、敕/赠修职郎、晋/赠朝议大夫/德馨杨公暨/配赵太恭人/合葬墓志铭

墓志正文为楷书,凡三十五行,满行三十三字。为便于研究,兹录正面志文如下,原拓片漫漶不清处以“□”替代,原志换行以“/”标记:

敕授修职郎、郓城县儒学训导、己卯科举人、门下晚学生邓琳枝拜撰

敕授修职郎、候选教谕、署禹城县儒学训导、癸酉科选拔贡生、世愚侄叶锡麟拜书并篆盖

公讳如兰,字文茂,号德馨,姓杨氏,系出华阴,初以军功世袭指挥。远祖士杰公迁临/清,遂为山东都司东昌卫右所人。高祖讳/豫公,郡廪生;曾祖讳斌,邑庠生;本生曾祖讳名理,国学生,皆清白传家,世有隐德。祖讳永禧,国学生,弱冠早世,祖母唐太君抚孤成/立。父讳帝锡,号君宠,有丈夫子五,公其仲也。

公生而端毅,不苟言笑,少攻苦读书,初为/文,即郁勃有奇气,塾师大异之。会遭回禄,家中落,君宠公因债负讼,系累年。公废寝息/餐,暗中护持,不得已,入为县吏。君宠公暨公母阎太君先后谢世。公经营丧葬,哀感路/人。

欲弃吏仍业儒,唐太君春秋高,食指众多,资公养赡。且历任明府,如李公奉翰、韩公/龙震、张公玉树,皆不以常吏待,倚如左右手,故屡辞未获。嗣报满考就州吏目,咨部注/籍,时乾隆四十又三年也。事祖母唐太君先意承志,数十年如一日,葬祭皆以礼。敬事/伯兄,嗣兄女为女,友爱诸弟及兄弟之子,俾立室家。然小有愆尤,即督责之,不少贷。居/平,以遭家不□,未遂读书为憾。义方教子,使从名师游。其后子举贤书,冢孙补博士弟/子员,公犹及见之。尝进子若孙而教之曰:读书所以明理。果能贯通经史,体用兼赅,必/为世所推重。即不得功名,无憾也。

公善官文书,分肌析理,下笔千言,动中窾要。性明决,/遇事如烛照,数计排难解纷,乡里赖之。人有过,必厉责其非,逾时辄忘,以故无亲疏皆/有感无怨。勇于为善,泽及三族,能急人之急,不治生产。嘉庆九年,公患脾疾。病革时,惟/谆谆于父母丧葬未丰,一兄一弟不忍永诀。并谕子若孙守本分,勤本业,无负先人清/白之训,言不及私。是年八月二十一日寅时考终,距生于乾隆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子/时,享寿六十七岁。

公配赵太恭人,同里处士芳远公女,事祖姑能得欢心,教子孙有法。/尝冬月衣夏衣,食粗粝,处妯娌,介而和,抚犹子以慈,克成公之孝友云。太恭人生乾/隆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时,春秋九十有一,道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丑时寿终内寝。/去公之殁,已二十有八年矣。

公例授登仕佐郎,以子若孙贵,自修职郎,赠文林郎,晋赠/朝议大夫。太恭人初封太孺人,晋赠太恭人。昔于公,东海一县吏耳。治狱多阴德,高大/门闾,令容驷马高盖车。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况公之孝友,尤/有大过人者。子孙其逢方兴未艾,盖于东海于公卜之矣。

子二,兆俊,早卒。兆煜,嘉庆戊/午科举人,拣选知县,戊辰科会试大挑一等,即墨县儒学教谕。孙二,以增,嘉庆己卯/科举人,道光壬午恩科二甲进士即用知县、贵州荔波县、贵筑县知县、松桃直隶/厅同知,现任兴义府知府。以坊,廪贡生,国子监肄业,报满候选训导,皆兆煜出。曾孙二,/绍质,以增出;绍和,以坊出。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合葬于郡城之西南原。琳枝为/门下学生,用敢叙次事略,而系以铭。铭曰:

□子为孝,友于兄弟。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少年孤苦,险阻艰难。阴德善政,庶人在官。门/内雍雍,□□来许。犹子比儿,各得其所。晏衣陶甓,克俭克勤。□德高谊,排难解纷。公之/居心,青天白日。□善余□,于理可必。

佳□□穴,□□□慈,□□再见,四世三公。

2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之撰者与书者

杨如兰《合葬墓志铭》之撰者与书者与杨氏均有较深渊源。邓琳枝于所撰此墓志铭中自题“敕授修职郎、郓城县儒学训导、己卯科举人、门下晚学生”,又在此墓志铭末尾称:“琳枝为门下学生,用敢叙次事略,而系以铭。”邓琳枝,字芗峰,聊城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王延庆《孝直先生传》称:“予征孝直谥于邓君琳枝。”又称:“于是门下士邓琳枝等综先生服官事亲、生平行谊之实,上乡谥,众议允孚,遂佥称为孝直先生。”[1]据此可知,邓琳枝为杨如兰子兆煜之弟子。杨兆煜为嘉庆三年(1798)举人,于嘉庆十八年(1813)选即墨县教谕,“居职廉正,教士用胡安定分舍法,古经今事胪别综贯,指讲上下,可拾级至也。弟子悦服,成就者众。”[2]杨兆煜家居聊城读书科举之时,即才学德行挺出同侪,邓琳枝等后辈遂及门问学,执弟子礼。邓琳枝后曾任即墨县教谕、胶州训导,《胶志》卷十八《邓琳枝传》称:“始署即墨教谕,迁胶州训导。抵任后,殚心教育,与诸生论文,娓娓不倦。栽培士类,人材辈出,一时登贤书、捷南宫者皆出其门。”[3]他为杨兆煜之弟子,又在兆煜之后担任即墨县教谕。其悉心教诲生徒当亦深受杨兆煜之影响。邓琳枝除师事杨如兰子兆煜外,与杨如兰孙以增亦有渊源。聊城名塾师叶葆编《跛奚年谱》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条目称:“杨君以增、邓君琳枝同中经魁。”[4]据此,则杨如兰之孙以增与邓琳枝为同学,均曾就学于聊城名塾师叶葆,又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中举人,为同年友。正因邓琳枝与杨氏有师徒、同年两层交谊,且熟稔杨氏家族本末,遂成为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最为合适的撰写者。

叶锡麟为杨如兰《合葬墓志铭》的书写及篆盖者,在杨如兰《合葬墓志铭》中自题“敕授修职郎、候选教谕、署禹城县儒学训导、癸酉科选拔贡生、世愚侄”。叶锡麟,字云台,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咸丰十一年(1861)在高苑县教谕任上退职,回乡后搜集、整理地方史志资料,历时五年,于同治四年(1865)完成《聊城志稿》,另辑有《耆献文征》三卷。叶锡麟为聊城名塾师叶葆长子。嘉庆五年(1800)正月,叶葆“修葺南宅,设为道南家塾,始命子锡麟入学”[5]。杨以增与其父杨兆煜均曾从叶锡麟之父叶葆问学,叶葆《跛奚年谱》称:“杨以增系兆煜子,两世及门,尤为府君所青盼。”[6]道光十一年(1821),杨以增入塾后,叶葆“即命三子锡骏从杨生读书”[7]。杨以增于嘉庆十五年(1810)赴秋试时,叶葆曾赐札,杨绍和《〈海源阁珍藏尺牍〉序》称:“此札乃嘉庆庚午,先君赴秋试时,先生所赐也。”[8]足见叶葆对杨以增之期许与看重。后杨兆煜、杨以增均在叶葆教诲下考中举人,而叶锡麟与杨以增同窗多年,叶、杨两家可谓世交。故叶锡麟书写杨如兰《合葬墓志铭》时,自称“世愚侄”。此后叶锡麟与杨以增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咸丰四年(1854),叶锡麟“客睢陵,将捧檄之菀城。时杨至堂先生开府袁江,刘渔村同年来自历下,爰往小聚,同留连节辕者十日”[9]。杨至堂为杨以增号,时任江南河道总督。叶锡麟遂有赴杨以增衙署留连小聚之行。

3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对杨如兰生平经历的补充

杨如兰为杨以增祖父,少读书,后为县吏,此前文献记述均较简单零散,尚不足以反映杨如兰生平之全貌。新发现之《合葬墓志铭》提供了大量此前研究中未能涉及的重要信息。

其一为杨如兰之字号及生卒年等基础信息。《聊城县志》之《杨如兰传》称杨如兰“字德馨”[10],为杨如兰字之仅有记述,此前无从对照考证。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公讳如兰,字文茂,号德馨。”保存了杨如兰字号的重要信息。据此,或可断定《聊城县志》将杨如兰之号误作字。再如杨如兰之生卒,此前资料记述不详。《杨如兰传》称:“子兆煜,嘉庆戊午举于乡,犹及见之。”[11]钱仪吉《故山东莱州府即墨县教谕熙崖杨公墓碑铭》(以下简称《熙崖杨公墓碑铭》)记述杨如兰之子兆煜“嘉庆戊午举于乡……后十年大挑二等,又五年选授莱州府即墨县教谕,时尊府君已前十年卒”[12]。嘉庆戊午为嘉庆三年(1798),则杨兆煜任即墨县教谕为嘉庆十八年(1813),其父杨如兰当卒于嘉庆九年(1804),然杨如兰之生年资料仍未见。此《合葬墓志铭》称:“嘉庆九年,公患脾疾……是年八月二十一日寅时考终,距生于乾隆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子时,享寿六十七岁。”既可印证《熙崖杨公墓碑铭》对杨如兰卒年之记述,且可明确知道杨如兰生卒之准确年月日,有助于厘清杨氏家族成员关系之时间节点。

其二为杨如兰为吏之缘由。据《杨节母家传》,杨如兰祖父杨宪章为县文学,其父杨永禧为国学生,杨氏世业儒。至杨如兰而为州县吏,其故颇难索解。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杨如兰“少攻苦读书,初为文,即郁勃有奇气,塾师大异之”。可知他早年亦有意延续父祖之读书传统,通过科举入仕。然杨家“会遭回禄,家中落,君宠公因债负讼,系累年”。杨家遭遇火灾,家道中落,杨如兰之父因负债而系狱。一方面,家中的物质条件无法支撑杨如兰继续读书。另一方面,其父杨帝锡(号君宠)系狱。为方便照顾狱中的父亲,杨如兰“废寝息餐,暗中护持,不得已,入为县吏”。后杨如兰父帝锡及母阎氏先后去世,杨如兰不必再因照顾父亲而为吏,并“欲弃吏仍业儒”。但最终经过权衡,还是继续为吏。一是出于经济考虑,因其祖母“唐太君春秋高,食指众多,资公养赡”。二是因才能出众,得到上司的认可,“历任明府,如李公奉翰、韩公龙震、张公玉树,皆不以常吏待,倚如左右手”,因此“屡辞未获”。后遂“报满考就州吏目,咨部注籍,时乾隆四十又三年也”。《(宣统)聊城县志》卷六“知县”目称:“李奉翰,汉军监生,(乾隆)三十四年任。”“韩龙震,高阳进士,(乾隆)三十六年任。”[13]二人均颇重杨如兰之才干。如前所述,杨如兰生于乾隆三年(1738),则三十岁左右即以为吏之才得到上司认可,后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注籍,并一直担任州县吏。

其三为杨如兰为吏之德行。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杨如兰“善官文书,分肌析理,下笔千言,动中窾要。性明决,遇事如烛照,数计排难解纷,乡里赖之”,为对杨如兰为吏之直接记述。杨如兰不仅为吏明干,且多为善乡里。《合葬墓志铭》将杨如兰与东海于公相比:“昔于公,东海一县吏耳。治狱多阴德,高大门闾,令容驷马高盖车。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况公之孝友,尤有大过人者。”《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称:“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门闾,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其子定国为丞相,其孙永为卸史大夫,封侯传世。”[14]于公治狱之阴德以雪东海孝妇冤为最著。此墓志铭称杨如兰“孝友,尤有大过人者”,“遇事如烛照,数计排难解纷”,亦多阴德,但并未言明。《(宣统)聊城县志》卷八《杨如兰传》称他“性刚介,有志略。出为县吏,值教匪王伦之乱。随抚军及本郡守查办余党。胥吏索赇多,蔓引丽册者万余人,廉知其冤而不敢言。中途夜燔其帐,原册烬焉。及旦,自缚请罪,抚军惊怒,既而太息曰:‘不惜一人救万人之命,德量之宏,吾不及也。后世其昌乎?’孙星衍为作《义士传》”[15]。记述其阴德之大者,由此亦可见杨如兰之品格与担当,并可作《合葬墓志铭》所称阴德之注脚。

4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对杨氏家族世系的补充

此前所见杨氏墓志、传记等对杨氏之家族世系有所记述,钱仪吉《杨节母家传》称杨如兰之祖母唐氏“在室有孝行,县文学宪章杨翁闻之,为其嗣子国学永禧聘焉,遂归于杨。居二年,而国学君殁,时康熙五十三年也。节母年二十有一,有子帝锡,生甫三月耳……帝锡长,为娶于阎,有孙五人。”[16]据此可知杨如兰之祖名永禧,祖母唐氏,其父名帝锡,母阎氏,如兰兄弟凡五人。梅曾亮《诰封中宪大夫安襄郧荆道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以下简称《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称杨如兰之子兆煜:“曾祖永禧早卒,配唐氏,以节抚所嗣孤曰帝锡者,于君为祖。娶阎,生君考如兰,候选州吏目。娶赵恭人,以子及孙贵,赠如其官吏目。”[17]据此可知杨如兰之妻为赵氏。上述资料所记均至杨如兰之祖辈。相对而言,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记述杨氏早期世系情况更为详悉,大大丰富了杨氏家族的早期文献资料。

一是杨氏家族迁入山东之始祖。王延庆《孝直先生传》称:“先世秦人,自华阴迁晋洪洞。入明,以指挥隶临清。国朝改为东昌卫,著聊城籍。”[18]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记述与此类似。杨氏以弘农为郡望,故自称华阴人。以上记述均不够详悉。杨如兰《合葬墓志铭》记杨氏“系出华阴,初以军功世袭指挥。远祖士杰公迁临清,遂为山东都司东昌卫右所人”。此段记述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为杨氏于明初自山西迁入山东东昌府,其始迁祖名士杰。其二为迁入山东后,隶于东昌卫右所。此前记述仅称“东昌卫”,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东昌卫右所”,记述更为明晰。

二是杨氏家族早期世系。此前所见杨如兰祖母唐氏、子杨兆煜、孙杨以增传记中,对杨氏家族世系均有记述,但仅及于杨如兰之祖父辈。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他“高祖讳豫公,郡廪生;曾祖讳斌,邑庠生;本生曾祖讳名理,国学生,皆清白传家,世有隐德。祖讳永禧,国学生,弱冠早世,祖母唐太君抚孤成立。父讳帝锡,号君宠”,记述杨氏先辈更为详悉。结合上引此铭所记杨氏“远祖士杰公迁临清”,可勾勒出杨如兰先辈世系:

远祖 杨世杰(始迁临清)

……

高祖:杨豫公;

曾祖:杨斌;本生曾祖:杨名理;

祖:杨永禧(配唐氏);

父:杨帝锡(号君宠)。

此外,《唐节母家传》称杨如兰曾祖父为“县文学宪章杨公”,杨如兰墓志铭称“曾祖讳斌,邑庠生”,亦可进一步明晰杨如兰曾祖之名讳。

据杨如兰《合葬墓志铭》,亦可了解杨氏家族其他成员较为详细的信息。如杨如兰之妻赵氏,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称杨如兰“娶赵恭人,以子及孙贵,赠如其官吏目”[19]。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记述赵氏情况较为详悉:“公配赵太恭人,同里处士芳远公女,事祖姑能得欢心,教子孙有法。尝冬月衣夏衣,食粗粝,处妯娌介而和,抚犹子以慈,克成公之孝友云。”保留了杨如兰妻赵氏的许多重要信息。如赵氏能得祖姑欢心,《杨节母家传》称杨如兰祖母唐氏“性仁惠,尤好施予,贫妇人及门,辄予之钱米,裒而授之,不欲家人见,重其耻也。幼者予之糍饵亦然”。赵氏“乃时备其物,密置老人室中,使常取不竭……以此得老人欢心也”[20],可与此记述相印证。钱仪吉《熙崖杨公墓碑铭》记杨如兰妻赵氏“至九十有二岁乃终”[21]。此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记“太恭人生乾隆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时,春秋九十有一,道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丑时寿终内寝”,记述赵氏生卒年月更为准确,前此享年九十二岁之说恐有差讹。

再如杨如兰兄弟子嗣情况,钱仪吉《杨节母家传》称杨如兰祖母杨氏有孙五人,可知杨如兰兄弟五人。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其父帝锡“有丈夫子五,公其仲也”,可进一步明确杨如兰在兄弟中行二。杨如兰之子嗣情况,王延庆《孝直先生传》称杨如兰之子杨兆煜“于兄弟行居次”[22]。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称其父杨如兰“生二子,曰兆俊者早卒,君其仲也”[23]。杨如兰《合葬墓志铭》称其“子二:兆俊,早卒;兆煜,嘉庆戊午科举人”,与此前记述亦可相印证。杨如兰《合葬墓志铭》记述其孙以增、以坊,与此前资料相同。其记述曾孙称:“曾孙二,绍质,以增出;绍和,以坊出。”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称杨兆煜“孙三人,绍哲、绍和、绍穆”[24]。梅曾亮《江南河道总督杨公家传》称杨以增“子绍穀,云南大理府通判;次子绍和,二品荫生,举人,改内阁中书”[25]。记述均有不同。杨以增与梅曾亮为同年友,梅曾亮此文所存之文集即为杨以增主持刊刻,文中所及之“绍哲”当有所本,惟相关资料未能考见。杨以增之次子绍和为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此前文献均称其为杨以增子。杨如兰墓志称:“绍和,以坊出。”据此,则绍和生父当为杨以增弟以坊,后过继给以增,亦可补充此前之记述。

5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对杨氏家风传承的记述

杨氏家风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在杨氏家族成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如兰在杨氏家族家风形成与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杨氏有浓郁的读书仕进之风。据杨如兰《墓志铭》,杨如兰先辈虽在迁徙至山东之后仍为军籍,但后来逐步转为诗书科举之家。杨如兰之高祖杨豫公为郡廪生,曾祖杨斌为邑庠生,本生曾祖杨名理、祖永禧均为国学生。杨如兰早年亦“攻苦读书,初为文,即郁勃有奇气”。读书明理以求仕进,成为杨氏家风的重要内容。据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可知,杨如兰在杨氏家族读书传统延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如兰以“未遂读书为憾。义方教子,使从名师游”,虽身为县吏,而仍以读书仕宦为重。他“尝进子若孙而教之曰:读书所以明理。果能贯通经史,体用兼赅,必为世所推重。即不得功名,无憾也”,杨氏读书家风并未因杨如兰任县吏而中断。杨如兰的引导督促,为子孙读书创造了良好条件,“子举贤书,冢孙补博士弟子员,公犹及见之。”杨兆煜“应童子试,擢第一。举嘉庆戊午科中式举人”[26],后大挑二等,铨即墨县教谕。杨以增好藏书读书,“辰见宾客,治文书。事毕即手一卷”[27]。杨绍和《楹书隅录初编自序》称:“先端勤公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28]杨兆煜与杨以增均以读书科举入仕,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等杨氏后人倾心购书、藏书、读书,绵延近百年,遂使海源阁巍然成“北方藏书之府”,即与杨氏注重书香传承的家风密切相关。

二是杨氏有浓郁的清白担当之风。弘农为杨氏郡望,杨震为杨氏名人,以为官清白著称。《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称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后:“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29]范晔评价杨震称:“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30]杨氏系出弘农,世代以清白担当自励。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称杨氏“皆清白传家,世有隐德”。在去世前,杨如兰“谕子若孙守本分,勤本业,无负先人清白之训,言不及私。”杨兆煜从即墨县教谕辞官归里,“囊空如泄”;林则徐为杨以增挚友,评价他“守身如金城汤池,粟私不可攻”[31],即显示出杨氏后人清白家风的自觉传承。杨如兰为吏,才干颇为特出:“公善官文书,分肌析理,下笔千言,动中窾要。性明决,遇事如烛照,数计排难解纷,乡里赖之。”显示出敢于担当任事的风格,对后世子孙影响颇大。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记杨兆煜“于富贵利达不矫矫立异趣,亦无皇皇求必得之意……平居事可不可,不为面从。至所勇行,不以避名便私。”[32]。杨以增任职贵州多年,云贵总督阮元、贵州巡抚嵩溥专折奏请由杨以增任兴义府知府,称杨以增“才明守洁,历练有为,在黔年久,熟悉苗疆,历任繁剧,舆情爱戴”[33],亦显示出敢于担当任事之家风在杨氏家族传承的明显轨迹。

三是杨氏有浓郁的乐善睦族之风。杨氏注重家族之亲情和睦,杨如兰祖母唐氏年二十一守节,“处艰茹苦,抚襁褓孤以有立,夙夜操作,具旨甘以事奉宪章翁三十有五年,事姑张氏三十有四年,孝养如一日,至于考终,庀丧葬尽礼。”[34]杨如兰深受父祖影响,杨如兰《墓志铭》称杨如兰父帝锡入狱,他“废寝息餐,暗中护持,不得已,入为县吏。君宠公暨公母阎太君先后谢世。公经营丧葬,哀感路人”,即显示出对父母之孝心,体现出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他在父亲去世后,仍任县吏,则因为“唐太君春秋高,食指众多,资公养赡”,主要还是考虑对长辈的照顾。此外,杨如兰墓志铭还记述他对兄弟子侄的友爱关心:“敬事伯兄,嗣兄女为女,友爱诸弟及兄弟之子,俾立室家。然小有愆尤,即督责之,不少贷。”杨氏族内和睦,施之于外,颇秉善以待人之旨。杨如兰《墓志铭》称:“人有过,必厉责其非,逾时辄忘,以故无亲疏皆有感无怨。勇于为善,泽及三族,能急人之急,不治生产。”亦显示出则排难解纷,教化乡里的品格。杨兆煜秉承家训,事母至孝,梅曾亮《即墨县教谕杨府君墓志铭》记述杨兆煜之母赵氏“积病十余年,君年亦且六十,扶掖左右,欢笑杂儿戏状。母忘疾之久,亦不觉子年之衰。”[35]杨以增“事继母至孝,晚为《丙舍读书图》,虽贵且老,不忘其亲”[36]。《崇祀乡贤录·事实》称杨以增“父兆煜侍祖母家居,祖母服阕。始迎养安襄道署,旋即弃养。本绅终天抱恨,尝绘《丙舍读书图》,并集《葩经》为墓田丙舍《退思庐砚铭》,语家人曰:‘吾得退休,当庐墓三年,稍赎远宦离亲之罪’。”[37]均显示出杨如兰等杨氏先辈乐善睦族家风的深远影响。

杨如兰暨夫人《合葬墓志铭》保存了杨以增祖父杨如兰生平经历及性情品格的重要基础资料,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补充杨氏家族世系,同时通过对杨如兰处世及为吏经历的记述,展现了杨如兰砺品格、敢担当、重亲情的宝贵品格,显示出杨如兰在杨氏良好家风形成与传承中的重要影响,为杨以增等数代杨氏海源阁主人为政、藏书、处世理念与态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猜你喜欢

杨氏嘉庆墓志铭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Fort Besieged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