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2-04-07梁艳
梁 艳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国工匠,新征程上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6年,“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于国家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工匠精神又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1]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将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将工匠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弘扬工匠精神与开展思政课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可靠基础。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古代,工匠是对所有传统手工艺人的统称,如木匠、铁匠、铜匠等。千百年来,传统工匠在创造物质文明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改进来丰富完善自己的劳动产品,在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过程中形成了耐心细致、专注执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工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虽然现代工匠替代了传统手工工匠,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良品质却未消失,而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高超的职业技能,还包括崇高的职业素养。几千年来,工匠们为了生产制造出满意的产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潜心钻研、不懈努力,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终练就出过硬的本领、精湛的技能。工匠们正是在追求高超娴熟专业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将这些品质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形成了崇高的道德品质。首先,工匠精神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古人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其次,工匠精神还是一种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精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其内涵在于对细节反复琢磨,追求准确,即使已经很出色,但仍然追求更加完美。几千年来,我国的工匠们制造出无数精美的作品,而现代工业特别是智能工业对产品的细节和精确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细节决定成败,让精益求精成为一种品格、一种习惯才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再次,工匠精神还表现为心无旁骛、执着坚持的专注精神。高超的技能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需要保持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执着。最后,工匠精神还表现为勇于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代工业背景下,对工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精神方面的体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符合国家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对于思政课自身的教学改革以及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国家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在当今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3]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大国工匠持之以恒、兢兢业业的实干,离不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4]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重任,而思政课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国家人才战略、提升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思政课程作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课程,往往存在授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及学生不感兴趣、不够重视等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参考,要提高思政课堂上的“抬头率”和“点头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及时更新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方式。以工匠精神为主线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与思政课改革目标相符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把那些和学生自身专业、所在学校相关的优秀案例融进教学,是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提升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学生的自我评价不高,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对学习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高职三年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对学生以后职业道路、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匠心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有助于学生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认识,树立职业自信心,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其次,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再者,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树立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相融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创造者。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工匠精神蕴含着先进的职业理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又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引领与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望实现的学习结果,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领悟人生真谛、追求远大理想、弘扬中国精神、遵守道德规范等章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论”课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当下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统一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一部分,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是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这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另外,工匠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育人功能,这些都为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二)二者在培养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大量和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包括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等。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要求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相通的。而第五章的职业道德中更是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作为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和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完全一致,这也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概论”和“形式与政策”课程表面上与工匠精神联系不大,但深入挖掘后不难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都贯穿着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统筹兼顾,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又要用好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多渠道探索,以此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精选教学案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课前,教师要结合所在学校所教专业特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资料和优秀案例,并且深入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中,遵循思政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特点、时代价值等巧妙地融入书本内容中。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已经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具体的融入过程中应遵循相应课程的学科属性、知识特点、培养目标,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不生拉硬套、不简单替换,既要考虑每门课程的整体性,又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另外,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通过选择本校及本专业中的真实案例,既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又让学生倍感亲切,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笔者所在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章梓雄,长期致力于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尤耀华,参与过秦山核电站、长征捆绑式火箭等工程配套建设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瞿金良;填补国内临近空间太阳电源系统领域空白的上海工匠王顺,在航天飞行器电源组装岗位上多次解决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多个重点产品控制单机和模块装配疑难问题的全国技术能手顾威,等等。他们在国家科技和制造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显现出大国工匠的禀赋,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完美诠释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师可将这些真实案例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立德树人最丰厚、最有力的教育资源。
(二)创新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以实现教与自教的有机统一[6]。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如要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中,思政教师应结合高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多措并举、系统推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丰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工匠精神的培育往往要通过理性认识、情感体验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比如以“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为主题开展演讲大赛、征文大赛、诵读大赛、专题研讨、技能表演等活动,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让学生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技能、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整合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资源库包括课件资源、音视频资源、教案资源、试题库资源等,搭建资源库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比如,在创建音视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如《大国工匠》《工匠·传承·创新》《百年巨匠》等优秀视频作品,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录制教学视频,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蕴含于生动的故事中,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运用微图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全面整合,让思政课堂实现多样化、场景化、可视化。在整个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积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所以,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挖掘优秀工匠的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去找寻、开发相关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微课视频的录制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寻、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四)用好实践教学,深化价值认同
工匠精神作为手工业发展的精神产物,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成果,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7]。工匠精神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工匠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还要用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是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环节。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运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引进来”,即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技能大师来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专题讲座,通过现身说法、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领略榜样的风采、感受技能的魅力,如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曾特邀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抓斗大王”包起帆教授来校作题为“明天你也会是劳模”的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报告会上,包起帆教授从“爱国是创新之本”“敬业是创新之根”“诚信、友善是创新之源”等几个方面,回顾了他的“最美奋斗人生”。另外,职业院校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聘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工匠,因为他们与在校生有着共同的专业结构、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更能引起情感共鸣。“走出去”即学校可结合思政课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托本校办学特色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人物访谈、名企参观、社会调查等校外实践,比如学院曾组织学生参观由上海市技师协会组织的上海百名技能英才风采展,学习劳模和技能大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敬业、潜心钻研,勇攀技能高峰、勇于创新实践的工匠精神。另外,还开展了“榜样故事我来说”“未来工匠说”等调研活动,学生在对榜样人物的走访和访谈中,被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所折服。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成果和感悟,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