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吴江区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2-04-07查金芳吴福观

南方农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锈病吴江麦穗

查金芳,吴福观

(1.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农村工作办公室,江苏苏州 215217;2.苏州市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院,江苏苏州 215200)

小麦是吴江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推广,对吴江区绿色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当地农业部门应基于小麦的自然生物特征及生长特性,并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及种植条件,强化适宜吴江区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推广。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形成规律和需肥特性,通过精确定量施肥和促控措施的应用,提高可孕花数和可孕花结实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籽粒重,并全面实现小麦病虫害生态化防控。在保障当地小麦生产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为当地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播种及肥水管理

1.1 选种与种子处理

1.1.1 科学选种

吴江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冬小麦生长。扬麦23、镇麦10号等高产品种均适宜在吴江区种植。扬麦23全生育期201.3 d,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一个新型杂交小麦品种,能保证在实现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将已知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与来源于扬麦23本身的抗赤霉病位点相结合,使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得到显著协同提高。镇麦10号是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苏麦6 号和97G59 杂交选育的春性中熟小麦品种,综合性状较好,全生育期206~214 d,群体整齐度好,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较强,后期熟相好。选种时,要保证小麦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保持在85%以上,且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

1.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带有药剂包衣的麦种可直接进行筛选晒种,以增强麦种表皮的透气性,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逆性。对没有进行药剂包衣的麦种,每10 kg麦种用50%辛硫磷10 mL、10%适乐时10 mL、2%立克秀15 g与150 mL水进行混合拌种。为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同步防控,每10 kg 麦种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 mL、10%吡虫啉5 g,混合150 mL 清水进行拌种,以预防小麦腥黑穗病、纹枯病等病害和蚜虫等虫害[1]。为确保麦种晾干后可直接播种,在药剂拌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药物浓度,保障拌种的均匀度,同时避免一次性大量拌种,应根据种植作业的进度,合理确定拌种量。为保障小麦的出芽率,在拌种完成后对种子进行6~12 h 的闷盖,然后选择适宜的晾晒天气晒种2~3 d。

1.2 施足基肥

吴江区1 年可种植两季作物,且当地大部分小麦都是在水稻等作物收割后进行种植,因此播种前应施足基肥。小麦每667 m2产量超400 kg 的种植区在施底肥时可施用有机粪肥3 000~4 000 kg 和复合肥30~40 kg,同时根据测土配方结果适量施用锌肥及微量元素肥[2]。

1.3 沟系配套

吴江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渍害历来是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1)在小麦播种前10~15 d 全面清理田外沟,确保排水畅通;2)做到田内沟系配套,采用机械开沟,垄宽1.5~1.8 m,沟宽20~25 cm,沟深20 cm 以上,并及时补沟,做到田内外沟系相通。确保“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

1.4 科学播种

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墒情,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播种,科学规划种植深度和种植密度。一般在每年11月中上旬进行小麦播种,早茬小麦每667 m2播种量应控制在10~12 kg,基本苗控制在18 万~20 万株;晚茬小麦每667 m2播种量应控制在12~14 kg,基本苗控制在21 万~23 万株。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或机动喷雾机播种,提高播种均匀度[3]。

1.5 肥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主要是指根据小麦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1)吴江区雨量充沛,在小麦发芽阶段,种植人员应根据土壤实际含水量,对处于干旱状态的小麦种植区进行灌溉。2)当小麦长至2 叶时,应及时除草,每667 m2可用15%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 g、75%巨星悬浮剂1.0~1.5 g,混合30 kg 清水配制成溶液喷洒处理,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4]。3)在入冬之前应根据土壤综合肥力,每667 m2施用1 次8~10 kg 的氮肥和浇1 次透水,以保障小麦安全越冬。4)在次年2—3 月应中耕麦田,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与保温性。同时,由于吴江区雨量充足,麦苗长势良好的地块不需要浇灌返青水,深中耕及灌溉作业可推迟至小麦拔节期之后进行。5)为保障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有充足的养分供给,需在小麦拔节孕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0.0~12.5 kg[5]。同时,注意清沟降渍,确保小麦系良好生长。

2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常见病虫害

2.1.1 赤霉病

赤霉病作为小麦常见病害,其发病率与菌源、气候、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1)菌源。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部分水稻、小麦秸秆都采用粉碎还田方式进行处理,田间菌源不断积累,造成吴江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连年攀升。根据2022 年3 月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田间调查结果,稻桩子囊壳平均株带菌率约为10.3%,是2021 年同期的1.2 倍,且随着气温不断回升,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亦不断提高[6]。2)气候。赤霉病在气候湿润的温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吴江区气候湿润,降雨充沛,非常有利于赤霉病传播。3)小麦品种。当前吴江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以镇麦、扬麦为主,为赤霉病抗性品种,但受当地气候、小麦生长周期的差异性影响,遭到致病菌侵染的风险仍较高。

2.1.2 蚜虫

小麦穗期前,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植株中下部的叶片下面。当小麦逐步进入抽穗期时,虫口密度随着气温升高也逐渐增加,其为害部位也逐渐向穗部转移。如果蚜虫防治不及时,将会严重影响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

2.1.3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0~30 ℃的环境中都可发病,但最适宜发病温度是15~20 ℃,当温度高于35 ℃或者低于10 ℃时,发病率会降低,病情发展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7]。一般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发生在气候温暖、湿度较大的季节,吴江区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尤其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易暴发小麦白粉病。4 月中旬后吴江区小麦白粉病逐渐进入高发阶段,如果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下,白粉病发病率会大幅上升。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根据气候变化对白粉病进行针对性防治。

2.1.4 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 种。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锈病作为真菌类病害,与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成因与防控方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致病菌不同,三者之间的病症差异较为明显。在吴江区小麦锈病影响范围较小,但锈病具有一定的暴发性,发病时得不到有效防控将会大面积扩散。

2.2 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2.2.1 播种期

吴江区春季雨水偏多,“尺麦怕寸水”,因此要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渍害。种植人员要及时清理田内沟,接通田外沟,防止淤塞;疏通田外沟,确保排水畅通。

小麦播种期主要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1)物理防治。通过深耕与秸秆还田等物理方法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及土壤中的致病菌侵染,同时能增强小麦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2)化学防治。既可通过种子包衣来防治地下害虫,又可使用50%辛硫磷溶液配制毒土,在整地过程中将毒土拌入土壤,消灭地下害虫及抑制病原菌滋生。

2.2.2 返青期

纹枯病、麦蜘蛛等病虫害较易在小麦返青期出现。1)防治纹枯病。每667 m2施用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0~50 g,混合清水50 kg,喷雾防治。将药剂喷洒在小麦根茎部位,每7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3 次。咪鲜胺可湿性粉剂不仅能防治纹枯病,而且能防治白粉病、锈病[8]。2)防治麦蜘蛛。可通过深耕、清除杂草等方式破坏麦蜘蛛的繁殖环境,减少害虫滋生,同时采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喷施处理。

2.2.3 穗期

小麦穗期时吴江区雨量较大,连续阴雨天气较多,白粉病、赤霉病及麦蚜虫等病虫害频发,此时可采取病害、虫害同时防控的手段。以每667 m2麦田为单位,选择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25%吡蚜酮悬浮剂或10%吡虫啉10 g,混合50 kg清水配制成药液喷施处理。1 周后进行第2 次用药,采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 mL,混合50 kg 清水配制成药液喷施处理[9]。尽量选择在晴朗无雨的天气进行施药,若小麦用药后6 h 内出现降雨,需待雨停天晴后及时按照上述剂量进行补施,以保证药效。穗期是麦蚜虫的高发期,可以提前在麦田内投放蚜虫蜂等蚜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2.2.4 灌浆期

在小麦灌浆期应加强对麦穗蚜、叶枯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1)麦穗蚜主要啃食小麦穗部、吸取小麦汁液,在侵害麦穗的同时在麦叶上排泄蜜露,导致麦叶光合能力下降,造成籽粒干瘪,穗粒减少,小麦减产。选择在晴朗无雨而且风力较小的天气进行药物防治,每667 m2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 g,稀释2 500倍后喷雾防治,或选择40%毒死蜱乳油50~70 mL,兑水60 kg 后喷雾防治。2)小麦白粉病、叶枯病、麦穗蚜等病虫混合发生区域,可采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药剂进行防治。每667 m2麦田可选择15%三唑酮100 g,配合40%毒死蜱乳油50~75 mL,兑水50 kg进行喷施处理;对长势不佳的小麦,可另外补充150 g 磷酸二氢钾,兑水50 kg 喷施处理,这样既可防治病虫害,又可提高小麦抗病虫害能力[10]。

3 结语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吴江区小麦的提质增产,提高当地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当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锈病吴江麦穗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五月麦穗金灿灿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麦穗穗
拣麦穗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谷子品种耐锈病性试验初报
小麦锈病的防治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