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构建研究
2022-04-07傅海琳
傅海琳,赵 宏
(1.哈尔滨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东北农业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蔓延致使世界人民正共同经历着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包括关闭校舍、暂停课堂现场教学、停课和教职工及学生的解散和撤离等多项举措的学校关闭,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应对流行性疾病传播和扩散具有较为良好的作用,被多国政府选用为针对教育层面限制出行和疏远社交的措施。然而,长时间的学校关闭也给教育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1](P3)。作为“国际敏感型”事业的国际中文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保障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这些因素改变对国际中文教师的个人要求产生的影响,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国际中文教育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各类中文教学,除了处于中国境内的面向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包括国外面向当地居民的中文二语教学以及面向各地华人华侨的华文教学[2](P12)。交通中断、隔离管控等客观原因以及忧心感染风险等主观原因一同影响着留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华进行正常学习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本土学生的正常线下学习也存在着由疫情管控带来的较多困难,国际中文教育被迫转移到线上进行,也由此对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后疫情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是教育模式的多种转变,都在不断扩大着现代教育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代教育的维度。国际中文教学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智能时代中的前进与发展,要求国际中文教师在一定的框架下提升自我数字素养。本文将围绕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谢特·阿凯莱(Yoram Eshet-Alkalai)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以及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逐一分析并开展试点研究后提出的数字素养概念五个框架[3],主要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与社会情感素养来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汉语教师的数字素养需求。
二、数字素养的定义
数字素养由约拉姆于1994年首先提出。三年之后,另一位学者,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ster)在著作《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4]一书中对这个术语进行了更为深刻的阐述。他把数字素养描述为对数字时代信息的使用与理解。数字素养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模型和框架种类繁多,尚未形成学界共识。除此之外,还有数字技能(digital skills)、数字流畅(digital fluency)、数字能力(digital capabilities)、数字本领(digital competencies)、数字智能(digital intelligence)等相似术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将数字素养列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核心能力,而OECD、IEEE 标准协会和 DQ 研究所组成的数字智能联盟更是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共同牵头制定通过了IEEE数字智能标准(DQ)数字识字、技能和准备框架(Framework for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and Readiness)(3527.1-2020)[5]。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数字素养技能参考框架4.4.2》( A Global Framework of Reference on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for Indicator 4. 4. 2,简称 DLGF)[6],从外延上确定了数字素养26个能力指标。作为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和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欧盟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关乎欧洲未来最好的投资,并特别强调教育与培训系统应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7](P16)。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8],主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同样包括数字素养。
尽管国际上对数字素养这一概念尚未达到共识,但从这些报告文件中不难发现: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是构成教师发展专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与社会情感素养作为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指引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师前进的方向。
三、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应有的数字素养
(一)图片-图像素养
图片-图像素养,所描述的是一种学会理解视觉图形信息的能力。[3]在现阶段的线上中文教学中,利用视觉图形进行教学的情境可谓是比比皆是,图片与图像是教师丰富课堂内容、营造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媒介。无论是教师自身在讲解新词的过程之中,还是开展课堂活动需要学生说句子进行操练的时候,图片法被广泛且频繁地运用。这种使用图片、图像的方法看似简单、便利,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支持,但却真实地暴露出国际中文教师因为图片-图像素养欠缺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如何利用视觉进行思考,本能地、正确地、充分地、有效地理解蕴藏在视觉图形这种形式表达之下的信息是每一位国际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为了生动形象地展示生词而选择的图片需要直接、准确地代表词语内涵,选取时应尽量避免包含表达其他信息的元素的图像,如无法避免可以采取一些调整措施,对图片进行遮盖或剪切,从而保障图像元素的有效性与非干扰性。教师在实际开展操练与活动时,线上教学的环境因素限制了学生可感知的范围和清晰度,图文配合的精准性需要予以重视。笔者发现真实的线上课堂中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教师给出的图片是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女孩,当学生被要求描述图片中的情景时,即使老师再三给出提示,学生也只能说出“裙子”这个词,而课件上预设的答案是“连衣裙”,学生已经产生了困惑。但老师此时还想继续引导,学生始终无法准确表述信息,一度导致教学进程停滞。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课堂操练也不具备有效性。这位实习老师不但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也在理解视觉图形信息上产生了偏差,选择了不恰当的图片。“连衣裙”是“裙子”的一种形式,经过该图片提取出的信息并不具有唯一性,无法达到训练应有的效果。
(二)再创造素养
再创造素养,所代表的是创造性“复制”能力[3],具体分析,就是通过整合多种媒体,如文本、图像、声音等等现有的、独立存在的信息,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通过排列组合等多种方式,赋予其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合成要素、多维思考与掌握全局的能力。
现阶段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将传统的纸质版教材扫描后所形成的电子版教材。于国际中文教师而言,整合教材、课件与自己额外准备的辅助教学的视听道具是一项较为基础的能力,线下教学时就进行了一定的实践锻炼。那么,在遵循知识性和教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独特优势丰富电子版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利用声光电技术呈现预设语境和真实案例,还需要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除此之外,在线上课程中,对国际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却又不仅仅是以上提及的资源简单堆积、合成,还包括解决线上教学平台与各种媒体所构成的课堂中的突发问题。
在线上教学中,当课件以投屏的方式进行展示时如何不退出全屏就能正常显示视频,播放音频时如何让学生端也可以较为清晰流畅地听见,视频与音频、图像与音效之间如何分配比重、如何相互映照等等都需要国际中文教师主动进行多维度思索,寻求答案。不难预见,后疫情时代,编辑图片、剪辑视频、配制音频、自建网页或将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而解决网络突发问题、软件失灵、硬件故障等多项难题或将成为职前教师的必修技能,教师再创造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三)分支素养
分支素养,所代表的是驾驭超媒体素养的技能。[3]这种技能可以看作是:利用非线性信息去搜索策略,从看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片段中感知并建构知识体系。对于国际中文教师来说,分支素养的体现可以是学习利用Citespace、Python等软件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提高自己的信息检索效率及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高质高效地利用好网络资源;还可以是搜索或自建国际中文教学相关的信息化数据库,通过具有针对意义的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积极主动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教育现代化的最新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研究与探讨后掌握各国、各地数字化语言教学的共性与特性[9](P41)。
当前国际中文教师的现状是: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意识,但仍然较为薄弱,视野相对有限;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相关平台的知识理解与运用方法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对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关注度、使用率较低。多数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在线教育和相关培训,线上教学的经验不够丰富,仍对线上教学的一些理念基础、操作方法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故而只能将传统教学方式简单平移到线上教学,无法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反而失去了线下实体教学的一些便利与长处,引发的结果是学生的配合度与认同度有待提高,教师自主选择开展线上教学的积极性也随之大大减弱。尽管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但众多课堂从根本上来看仍然采取的是延续千年的传统教学模式[10](P236)。现阶段,教师仍然缺乏把技术融入教学之中的合理方法和手段,难以整合并建构自己的教学相关系统,而分支素养的贫瘠则极有可能扩大这种不足,并产生恶性循环。不具备足够分支素养的教师极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僵局之中,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停滞不前,更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是未来国际中文教学的主要力量,其分支素养的培养更应加不能被忽视。目前国内与国际中文教育有关的教师教育课程中,相关课程严重不足[11](145),迫切需要学界做出调整。英美等国家普遍在高校开设“科学数据管理”(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系列数字技能教育与实践课程,从而提升职前教师的数字能力,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针对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各项数字素养课程应尽早有效开展,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标准应尽早出台,切实帮助教师获取驾驭超媒体素养的技能。
(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简单地说,是一种辨别信息适用性的能力。[3]具备辨别信息适用性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学会搜索并获取所需的信息,还要善于去伪存真,提取真正高效有用的信息材料。也就是说,信息素养的提升既包括搜索能力,又包括批判性思维。教师正确选取辅助教学的材料、灵活发掘替代材料以满足远程教学的需求[12](P67),从而开展教学活动就是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良好体现。这一点不但是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学习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
早在21世纪初,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资源建设便已经开始起步,时至今日,已取得一定成效,形态丰富、数量可观、科技赋能、场景扩展、应用广泛是其重要的几个特点。目前,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数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素材、数字教材、网络课程、数字应用等多种形态。据统计,现有数字教材3679种,11个慕课平台呈现485门相关慕课内容,微课4865节,教学网站404个,相关软件应用334款。这些较为庞大的数据向我们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国际中文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也说明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时俱进、成效显著[13](P16-17)。
然而,这纷繁复杂的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甚至是教学网站、教学软件也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的问题更是显而易见。学生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陷入不当的学习过程之中、获取有漏洞,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语言与文化知识。仅从语音方面来看,网络平台上部分线上自媒体教师普通话并不标准,根本不具备教学资格。有的方言音较重,语音出现重大偏差,例如:无法区分声母“n”和“l”;有的出现了频繁读错音的现象,极为典型的就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轻声,以及不了解基本的变调知识导致失去音准。学生在跟随这种教师进行学习之后必定会产生语音偏误,一旦僵化,后期将难以纠正。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监管有待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应纳入教师的思考范畴。
(五)社会-情感素养
社会-情感素养,所需要的是在学会共享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字通信的交流形式完成情感交流[3],同时警惕坠入网络陷阱的深渊。
由于对各国的线上教学环境和流程较为陌生、对部分学生所在国的网络礼仪缺乏了解、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足、在线处理或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欠缺,教师在面对由于使用线上平台和相关技术所产生的巨大学习与工作量,以及时间、资金成本大量增加等困难时,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放弃使用数字通信的部分形式,选择只进行知识的共享,减少甚至避免情感交流。
国际中文教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实践性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反馈的要求较高[14](P134)。但是,受到线上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学效果可能很不理想部分国家无法使用诸如“腾讯会议”一类的教学平台或是在下载注册时存在诸多问题,而国内使用“zoom”这样的教学平台又需要支付大量费用。即使选用了合适地教学平台,也无法保障教学过程的完全通畅。一线从事国际中文教学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曾指出部分东南亚国家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提高,下雨天时学生听课效果明显大幅度下降,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线上学习,导致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都大打折扣。当教师对着屏幕讲课,既看不到学生的模样,又无法听到学生的回答时,教师的教学热情难免受挫,负面情感传递,而学生又不能直接有效地与教师或是同学之间彼此交流,长此以往,师生双方都会对线上教学产生负面情绪,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国家的网络技术环境,个体学习者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使用网络的各项成本,切实、有效、可获取的技术支持等等是全球中文学习者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现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水平差异明显,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各不相同[9](P36)。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及不确定性,线上教学管理与传统课堂的教学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传统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大量人际言语交互[2](P12),而线上课程的人际交互,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应有的效果。尤其是现存线上课堂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谓是凤毛麟角,还存在着形式单一,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在线进行语言课堂教学同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学生过度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师生心理不适或焦虑等问题,都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切实面对并积极思考对策。
语言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语言这个工具,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这个工具,把握好这个工具,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15](P44)。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积极调整状态,以极高的社会-情感素养去带动并感染学生,利用数字通信达成情感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四、结语
语言教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会对语言产生影响[2](P16)。国际中文教师身处中文教学的最前沿,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和质量最为关键的要素。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必将成为确保国际中文教育有序、平稳开展的重要渠道和关键阵地,国际中文教师面对着大量涌现的新平台、新技术、新资源,想要适应新趋势、找寻新方向,切实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不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还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可重复观看的线上学术研讨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降低了教师进修与学习的成本,扩大了一线教师案例分析与经验共享的覆盖面,为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9](P35-42),是教师数字素养构建的重要支撑。
综合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群体数字化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国际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还需要教师们扎实提升自我数字素养,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