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4-07张佰珣吕翠微

关键词:卡夫峡谷俄国

张佰珣,吕翠微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迎来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对抗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与动荡一触即发。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革命中,无产阶级冲在革命的最前列,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社会主义将在几个西方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美好愿景。然而革命却都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反而借这次革命为自身发展扫清障碍,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统治愈发稳固。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日渐繁荣,相对应的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陷入沉寂阶段。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情况的变化反思自己之前对革命形势所作的预判,逐渐意识到在他有生之年,难以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在英、美、法等国家同时发生的场景。

虽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了低谷期,但是马克思并未停止对革命的思考。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程度逐步加深和范围逐渐加大,东方的落后国家只有通过反抗斗争才能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于是便有了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印度于1857-1859所爆发的民族大起义等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因此发现了东方社会具有的革命潜力,开始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东方社会。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中,俄国是他研究的重点。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并发展迅速,但这场改革的不彻底,使得农民与地主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加之1877年俄土战争的突然爆发,俄国的社会危机也因此日益严重。马克思认为,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使得当时的俄国存在着革命的多种可能,面临着改变社会发展道路方向的机会。

当时俄国的一众革命者和有识之士开始就俄国未来走向何方展开激烈探讨。其中,一位名叫查苏利奇的女革命家给马克思致信,想征询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建议。马克思根据自己对俄国社会的研究和对俄国革命形势的预判,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审慎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所阐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总体来说是俄国在保留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社会革命的作用下,达成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具体来说,马克思主要阐明了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农村公社保存完好。俄国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性质和私有性质兼具的二重性。一方面,农村公社土地集体占有,幅员辽阔的俄国土地天然适合机械化大生产,农民在劳动生产时习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耕作,这种体制摆脱了血缘关系,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保持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使得俄国公社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房屋及其附属物归社员私有,这虽然对于社员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但也使得公社特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遭到破坏。这种独特的公私二重性的存在虽然赋予农村公社顽强的生命力,却也在加速着它的解体。马克思指出,解体的结果无非有两种,要么公有战胜私有,要么反之。关于最后会有何种结果,“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P434)如果说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要公有战胜私有,保留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

其次,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不是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文明水平。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指出:“和控制着世界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P435),这说明马克思主张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不能错失历史给予的好机会,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借助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生产力的差距和不足。

最后,俄国的社会革命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应互为支援。当时的俄国农民遭受着沙皇政府和新生资产阶级双重的剥削和压迫,农村公社也在这严酷的压力下濒临解体。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谈到农村公社所面临的残酷环境时提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1](P440),也就是说,只有凝聚一切进步力量发动革命才能使农村公社发展的自由获得保障。可是,只有俄国革命是不够的,马克思指出,俄国革命必须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P326)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即时互动,具有实时交互性,用户能够在移动端观察人体骨骼的构造。

马克思阐述这一思想是以俄国为例,但提出这一思想的初衷也是探寻东方落后国家是否能开辟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在避免陷入资本主义发展苦难的同时缩短现代化进程的方法。虽然后来的历史并未如马克思所设想的“跨越”的细节一般发展,但还是有很多东方国家前赴后继的尝试跨越资本主义的苦难并取得了成功。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对于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中国等的影响与指导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价值

首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充实。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强调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人类普遍交往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的封闭状态,各民族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交往又势必改变落后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在特定条件下存在激起落后国家国内革命爆发的可能,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文明的成果,会对世界上的国家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大的影响。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时着重强调了俄国公社所处的外部环境,表明马克思在考虑这一问题时充分注重将俄国问题放置到整个世界历史当中去考虑,从“世界历史”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并找到俄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可以说,马克思在分析俄国社会向何处去所采用的视角和方法与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对世界革命理论的突破。在把对革命的期许转向东方之前,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行了考察,认为每一次危机都会相应的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并终将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虽然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发展,但马克思并未将目光局限在西方,他在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研究中逐渐改变了先前的思想,初步提出了东西方革命互相关联的思想。随着对俄国社会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时指出,俄国革命是欧洲革命爆发的信号,将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革命会在落后的东方国家率先发生,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已顺利实现对自己之前“共同胜利论”的突破,也表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是对世界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顺序性”和“常规性”,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形态变革和演化的看法,通过不断的探索,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以人类整个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为背景,通过分析在世界历史大环境下的局部民族或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世界在发展方面表现出整体的连续性的同时,也会在局部呈现非连续性的,即跨越性发展的现象。马克思在对俄国社会乃至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后得出结论,即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如果主动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就有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因此,“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辩证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跨越性基础上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中国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的俄国面临着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唯有革命才有实现自身解放、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中国当时历史环境的严酷程度丝毫不亚于俄国,面临着“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族生存面临危机,迫切需要通过革命实现彻底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的民主革命也曾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确乏科学理论的武装,以及缺少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分析了中国国情,坚定的判断中国革命可以避开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并通过之后的革命实践,初步解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立并实现社会主义这一课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与革命形势,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了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接续打好基础并扫清障碍。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是中国道路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在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性的理论贡献”。[2](P45)中国道路引领中国在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资本主义的制度,反而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一过程是中国道路在把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不断自醒的过程。在整个中国道路探索、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接受着检验并一再得到确证,在不断加深对这一思想本质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发展,为中国道路的后续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论述的是东方落后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的路径选择问题,而对于制度建立后的发展和完善,留下了理论空白,但“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主旨在以后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被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一系列曲折,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走上正轨,不仅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与需要的建设道路,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理论精髓的充分继承和发扬,完成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自觉。

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中,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俄国要想实现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于世的历史环境,吸收资本主义文明中的积极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P373)这一谈话也代表着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与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世界市场的环境下所实现的开放式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成果,通过政策与手段的调整与完善,自觉进行的“跨越”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自觉完成了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第二次结合,实现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中国的创新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于世的时代变局中,凭借开放的思维和历史的视野,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中发展自身的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吸收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部分。

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的百年未遇之变局,是否开放已经不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这一观点表明:在当今时代,唯有对外开放才有发展。怎么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才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问题,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多次论述并强调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出“两个大局”内外联动的战略。习近平强调指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5](P347)这是在新时代和新的实践之中,把对外开放引向深入,更好的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实现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马克思强调落后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就需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是以世界交往为前提,新时代的中国通过普遍性的世界交往,汲取他国文明的长处。中国通过对外开放收获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始终秉持“兼济天下”的国际责任,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的重大创新,赋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革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革命势必无法抵抗资本主义的压迫,而革命也必然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在近代内忧外患交织的中国,国内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生产力水平低下,要想谋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坚力量,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来,这是中国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顺利前进。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坚强的领导力、执行力,是协调缓和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坚持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拥有坚强的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所找到的,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来愈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原则。之所以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因为这一“峡谷”异化了人的本质,资本主义越发展,人的本质就越是被扭曲,进而造成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人在更加畸形的状态下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所以,为了避免人民遭受到资本主义的迫害,保障人的价值获得尊重,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跨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变的价值追求,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是党的事业的永恒主题,实现人民幸福,满足人民对发展的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这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是高度一致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各项事业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一次次跨越,正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向着美好生活目标踔厉奋进。到2020年底,中国成功的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的消除了绝对贫困;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教育与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价值观,也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最好诠释和坚持。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科学思想。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实事求是便成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原则。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绝非偶然,是在对东方社会尤其是当时俄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俄国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国实际渐进地调整发展战略的过程。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亦或是改革开放的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时期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方针。回顾百年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符合规律、符合实际和民意的方针和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顺利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新时代继续把握实事求是,首先,要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明确的把握,更要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求,只有这样,在制定大政方针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时才能有为之努力的方向。其次,要意识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继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做重中之重,不能满足于自建国至今在物质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时刻保持清醒,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最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应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坚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立场和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尽心尽力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真刀真枪地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困难。

(四)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

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重要手段就是汲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为国家所用,这是由东方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这一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运用了发展了这个方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在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前提下让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充分的吸收与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将这一思想付诸于实践,最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后崛起的东方大国,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的开放和交流,为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有利条件,同时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对外部世界给予了帮助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越来越密切,开放和交流仍然是推动世界各国走向持续繁荣的必然选择,任何有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观念和做法,都相当于在开历史倒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对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把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四、结语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提出的初衷在于为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解放探索一条新路,一条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苦难就能实现向社会主义“跨越”的新路。总体而言,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作为落后国家的中国实现由落后到赶超的“跨越”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性飞跃,也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当前的中国正在实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将是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又一次实践印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继续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卡夫峡谷俄国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木炭鱼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卡夫:在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上与绿色和平存在分歧